簡歷造假的8種「騷操作」
對HR來說,要明白一點,不管信息技術怎麼發達,簡歷再怎麼變花樣,終歸只從這7個點造假:不管應聘者用什麼工具包裝自己的簡歷,都離不開這7點。而這7點也組合出了一系列讓HR備受折磨的「套路」:求職者為了提高簡歷通過率,會對簡歷進行「美化」,莫須有的給自己加上一些東西。如編造工作經歷、崗位技能、學位證書等,甚至還會去淘寶9.9買一份相關證書。為了能通過HR的系統篩選,還專門做了關鍵詞SEO的優化。年紀與學歷不符,有的求職者簡歷上寫著15歲上大學,19歲就本科畢業,難道3歲就開始上小學了?還有的簡歷寫著統招本科,但教育經歷就寫了3年;還有諸如學校名稱、專業名稱寫錯的例子。這類應聘者造假也不走點心,招來了也是到公司混日子的。明明是專升本,但是簡歷只寫本科,故意隱去大專的經歷;讀的是在職研究生,學歷就特意只寫個「碩士」,不說明未畢業的實情;某些求職者為了能完美通過篩選及背調,會委託一些機構,辦理工作經歷、項目經歷、學信網可查學歷、面試輔導和背調聯繫人服務。這類也是HR最頭疼的一類,在職員工被曝簡歷造假基本就是通過這種套路進來的。求職者為了讓自己的工作經歷有亮點,把同事的工作成果直接拿來自己用。這類人往往都是嘴上會吹,如果不知道真相的HR還真能被忽悠,但是稍微懂點其崗位知識的HR問幾個問題就會支支吾吾。有些求職者為了不暴露從一家離職的真實原因,在公司背調時,留熟人號碼當上家公司領導聯繫方式,等應聘的公司打電話去詢問,讓熟人幫忙打掩護。
HR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通常HR對求職者的了解往往是通過簡歷、面試及一些簡單的背調,但事實上,僅僅靠這三種方式來了解候選人是遠遠不夠的。
簡而言之,STAR法則,就是讓應聘者以一種講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判斷其闡述問題的清晰性、條理性和邏輯性。
HR可以讓應聘者講述與崗位工作有關的具體事件,並對細節進行詢問,判斷其訴說的真實性。
在《數據化招聘體系》一課中根據應聘者的表述,分為了4種STAR類型。
如果應聘者所說的事件是編造的,那大多是屬於模糊、不完整型。如果是意見或者理論型就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HR可以請用人單位設計出多套專業題目,在面試現場檢測應聘者的真實水平,並請用人部門現場參與面試,對應聘者的水平進行總結。當然,如果簡歷上有HR熟知的項目,就要問得越具體越好,通過對方的回答與自己的知識儲備來進行真假判斷;或者透露自己認識他上家公司的某個領導,讓對方不敢隨意撒謊。HR想要精準判斷學歷造假問題,還是得在自己專業方面下公司,這就需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HR背調一般是從基本資料、工作經歷、離職原因、薪資情況四個方面來核實。而徐晶勁老師在《數據化招聘體系》中更細化了背調的項目,HR可以參考一下。如果是公司的重要崗位,還需要委託第三方背調公司進行調查。很多HR陷入「簡歷坑」是因為對公司業務層面的知識匱乏,不了解公司的戰略、業務需求、人員配置等。如何完善這一點,可以參考騰訊等企業在搭建HR部門時用到的「三支柱」模型:如果企業無法搭建「三支柱」,那HR就得多學習業務層面知識,遇到疑似造假簡歷會形成初步判斷;同時與用人部門及時溝通,方便更好的解決此類問題。在職期被曝簡歷造假,就要「抬」出去?
很多HR不得不面臨的尷尬現象就是:在職員工被曝「簡歷造假」,HR要不要辭退?其實,對於員工在職期間出現這種問題,HR可以從4個維度來判斷是否繼續錄用。如果該員工的價值觀與企業的價值觀一致,這類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與忠誠度與會相對較高,HR可以留查觀看;反之則辭退。首先看該員工是否有悔改之心,能否主動承擔錯誤;其次還要看其他員工的看法。如果該員工原因承擔過錯,其他員工表示理解,那可以考慮留用。該崗位是否處於緊急用人狀態,如果用人緊缺,該員工沒出現啥紕漏可以寬大處理。繼續錄用與辭退與否,還是得看這個人的價值,能給公司創造的價值。HR需要對該員工的崗位成本與在職期間給公司創造的收益進行對比。最後,面對簡歷造假問題,HR都應該根據造假的輕重程度,與企業當下的發展需結合,在衡量利弊後再決定是否錄用。當然就算不錄用,也不能真的把員工「抬」走,扔出去。世界在偷偷獎勵不斷學習的人
▼GHR精品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