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耀錦猶絢爛,萬國來朝賜衣冠」。提到「飛魚服」,喜歡看古裝影視作品的人應該並不陌生,威風凜凜的明代錦衣衛,身穿飛魚服,手拿繡春刀。然而,歷史上的「飛魚服」並不是錦衣衛的專屬制服。
腰玉琅琅,衣袂飄飄。衣冠之於華夏,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左傳》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本身,就蘊藏有「華夏」二字的內涵。
久負盛名的香色麻飛魚貼裡(右圖),是世界現存唯一一件傳世的男式「飛魚服」,今年在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上展出。
初見時,你一定會被它繁雜精美的紋飾吸引,袍身雲肩處取片金線、紅、白、黑、綠、藍、黃、粉紅等色彩絨絲為紋緯,採用挖梭技法織過肩飛魚、海水江崖紋。整件觀之,取貼裡式,直領、大襟右衽、闊袖收口,衣身前後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如百褶裙狀,質地與紋飾和諧統一,更顯富麗堂皇。
「以前人們看電視劇,以為香色麻飛魚貼裡一般都是錦衣衛所穿,但我們展出的文物卻是衍聖公的服裝,可見其用途還包括皇帝賞賜給功臣等。」山東博物館書畫部主任於芹說,它的香色非常沉穩,工藝繁複,紋樣的繡法為典型的魯繡,讓我們看到了精美工藝。
「飛魚服」是泛稱,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叫「飛魚服」。飛魚造型早期以龍頭魚身為主,宋元以後逐漸擬龍化,到了明代,成為宮中使用的高等級紋樣,最早是皇帝身邊的侍從穿著,以襯託帝王的威嚴,後來皇帝將之作為賜服賞給有功的大臣,以示恩寵,於是成為了榮譽的象徵,造型也由半龍半魚逐漸演變成龍蟒形態。
應用在服飾上的飛魚紋,是僅次於蟒紋的高等級紋樣,最初特徵為龍頭、兩足(四爪),雙翼,有腹鰭一對而無後肢,尾部是朝兩邊翻卷的「魚尾」。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賜服,佩繡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
目前古畫中的「飛魚服」多為紅色和黃色,並沒有黑色、銀色等配色,而且錦衣衛不論千戶、百戶還是總旗,官職也並不是以顏色區分。因此在飛魚服的配色方面,有很多影視作品「踩了雷區」。
古代紡織品和服飾一般都是天然纖維製成,歷經漫長時間的老化以及朝代更替的動蕩,極難完整保存。明衍聖公香色麻飛魚貼裡,能夠以如此華麗完整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不僅得益於聖人府邸千年傳承的澤被,更是一代又一代文物守護者的護佑和傳承,細細品味這件明代賜服,可以感受到,那一絲一縷間蘊含著的華夏衣冠文明的記憶。
更多內容 請掃描二維碼觀看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