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幾乎沒有人養魚養花,一是本身還在溫飽問題上努力,哪有時間去浪費精力,二是養魚養花帶有小資生活情調,在當時可是犯大忌。三是外面幾乎沒有賣觀賞魚和盆栽的,大人們就隨便找個空地,種點蔬菜,把蔬菜當花來養。
孩子們經常跑到周圍的水溝裡抓魚玩,大魚抓不到,就把抓到的小魚、小蝦、蝌蚪等之類水生動物放到玻璃瓶子裡養起來。
孩子們也是圖個新鮮,時間長了對這些魚失去興趣就不管不顧了,還是需要大人的養護,否則是生長不下去的。
孩子們養的都是外面抓的野魚,主要有小鯽魚、小泥鰍之類的。小鯽魚和泥鰍都是十分好養的魚,半個月不餵東西吃它們也死不了。
小魚和泥鰍不好抓,小蝌蚪好抓,水溝邊有的是,男孩從家裡找了一個比較大的廣口玻璃瓶,專門養小鯽魚、小泥鰍、小蝌蚪之類的水生動物。
一日,男孩扛著撈魚的小網和玻璃瓶到學校院牆外的小溝裡撈小魚。
小溝邊的雜草多,水裡的水草非常旺盛,把網子伸進水裡會被水草纏住,好不容易拖上來,都是水草,再清理網子裡的水草,半天也下不了幾次網。
結果一條魚沒撈著,回家路上發現水溝邊一個淺灘,淺灘裡面有密密麻麻的小蝌蚪,舉網就撈上十幾條蝌蚪,男孩一邊從網子裡面撿蝌蚪一邊說:「還好沒空跑一趟。」
回家先找了一個大玻璃瓶,把的瓶子清洗乾淨,再把蝌蚪一個個從小桶裡撈出來捧進瓶子裡,一共有11隻,看到黑顏色小蝌蚪遊來遊去,男孩滿心歡喜。
每天放學後男孩都要趴在玻璃瓶邊看上好久,仔細觀察蝌蚪變化,把家裡剩下的饅頭揉碎,放進瓶子裡想看看蝌蚪怎麼吃東西,沒看見蝌蚪吃東西,水倒是逐漸變混。
沒幾天蝌蚪死了幾隻,男孩愁的不行,母親過來說是饅頭讓水質變壞了,不能把饅頭渣放進瓶子裡面,蝌蚪吃不完,饅頭在水裡變質,導致水質變差。
母親拿了小半個雞蛋黃扔進去,用不了多長時間蝌蚪就把粉末狀的蛋黃吃的乾乾淨淨。果然情況好轉,蝌蚪不死了,水也不那麼混了。
蝌蚪在一天天長大,尾巴處長出了兩個小腿,尾巴也逐漸萎縮,青蛙的雛形出來了,遊泳的動力逐漸由尾巴轉向了兩個腿的後蹬,遊泳的姿勢也越來越漂亮了。
母親說瓶子裡是養不活青蛙的,小動物的天性就是在野生環境下的自由生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青蛙得到自由,放生回到野外。
雖然有萬分不舍,終於一天男孩帶著玻璃瓶來到水溝邊,把馬上要變成青蛙的蝌蚪全部倒進水裡。
蝌蚪剛進入水溝裡的清水還不適應,圍在一起轉圈,好像對飼養它的主人戀戀不捨,又好像迷了回家的路,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過了好一會,看著馬上變成青蛙的蝌蚪遊走,男孩如釋重負,希望以後再到水溝看見青蛙,說不定就是剛才遊走的那一隻。
男孩呆呆的看著小青蛙扎進深水,直到完全沒有了蹤影,水面恢復了平靜,然後才在水裡洗洗手回家去了。
從野生狀態帶回家的動物、昆蟲、鳥類都有一個特點,不管怎麼悉心照料,它們都不適應在人工環境下生長,都不如野生狀態生長的健康。
如果你是真心喜歡這些生物,請把它們送回大自然,還給它們自由。
每日更新,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