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孫燕 通訊員 馮新恩 葉晶 陳潔虹
「池塘裡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生下的卵,慢慢地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幾乎每個孩子都讀過。
前段時間,不少人的朋友圈還被一款養青蛙的遊戲刷屏了。春天抓蝌蚪,秋天捉螞蚱,又到一年蝌蚪扎堆出現的時節,後臺有不少讀者來問,杭州哪裡能抓蝌蚪,他們想讓孩子觀察一下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難道學校現在有這樣的要求了?
●抓蝌蚪並非教學大綱裡的要求
在網上,之前的確有家長吐槽,諸如:幼兒園老師讓小朋友帶蝌蚪去上課、班級開設飼養角需要帶小蝌蚪之類的、需要青蛙圖片或青蛙生長過程圖片……
錢報記者隨即採訪了濮家幼兒園的馮老師。馮老師說,在教學大綱中,並沒有這項「作業」,春天到了,家長、孩子可能會有興趣春遊時抓蝌蚪拿回家來養,但幼兒園是不會作規定的。
濮家小學的一位老師告訴錢報記者,小學三年級有一課,有一張圖,是呈現青蛙的變態過程,但是科學書上沒有要求做實驗,也沒有要求抓蝌蚪來觀察,他們有個別老師在科學室裡布置了一個魚缸,自己抓幾條小蝌蚪來,讓學生觀察。「以我們班為例,我以前帶一二年級時,在老教材上有一篇《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當時家長自己會去抓來很多,拿到班級後,小朋友自己會分,但是沒有課後作業。」這位老師說,基本都是家長想形象、直觀地讓孩子觀察,出去春遊時會抓過來。
隨後,錢報記者又採訪了天長小學教科學的李老師。李老師說,學校並不建議孩子抓蝌蚪,有一個原因——無論是青蛙還是蟾蜍(癩蛤蟆)都是「三有動物」(是指有益的、有重要生態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
●抓來的大多是癩蛤蟆
李老師說,在她十年前進學校時,有小朋友喜歡蝌蚪,外出回來會撈幾條回家養,但是「養著養著就發現是癩蛤蟆,不是青蛙」。因為癩蛤蟆和青蛙小時候長得很像,小男生看到了還好,小女生就覺得怕怕的。
現在大家抓的蝌蚪真的大多會變癩蛤蟆而不是青蛙嗎?
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的專家說,老百姓常見的以黑斑蛙、金線蛙為主,山裡也有青蛙,但是老百姓看不到。黑斑蛙和蟾蜍分布差不多,有農田的地方兩種都有分布,只是產卵的時間不同。蟾蜍產卵會早點,因為蟾蜍冬眠時間很短,甚至不冬眠,一般1月份就開始,3月份就結束產卵了,3月中下旬,蟾蜍的蝌蚪就出來了。青蛙要3月下旬才出蟄,因為青蛙要冬眠。而黑斑蛙現在才出蟄,3月抱團產卵,完成交配,產卵後孵化,一般要到4~5月份才有蝌蚪。
也就是說,現在是蟾蜍產卵的時候,所以這個季節抓到的蝌蚪大多是蟾蜍,青蛙很少,青蛙產卵會更晚點,4月份產卵,繁殖會更晚一些。
蟾蜍的蝌蚪很多地方都會分布,小水域都有。青蛙的蝌蚪不會哪裡都有,對水質要求更高。
●養蛙不好養,養蠶寶寶倒不錯
抓來的蝌蚪也並不是那麼好養的。
在採訪過程中,有老師說,小朋友拿來的蝌蚪長到一定程度,會發現不能完整地看到它整個變態過程。對此,省自然博物館的專家說,有些愛好者的確是很會養的,但是對小朋友來說就會覺得比較難,特別是在變態的時候,它是很難開口的,這個時候變成了用肺呼吸,吃東西變得很困難,如果不是養青蛙的愛好者,食物選得不好,就難養活,而且這個時候它的抵抗力也比較差。
「其實,現在的小朋友有其他的興趣點,用養蠶寶寶代替了養青蛙,養蠶寶寶剛好是教材裡的內容,而且它的成長周期非常短,從產卵到結繭再到飛蛾,50多天左右。」李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