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王曉波
據科技日報報導,國際宇航大會(IAC)搜索地外文明計劃常設委員會(IAA SETI)會員、中國地外文明搜尋(SETI)科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宇宙學與地外文明研究團組張同傑教授近日接受採訪時首次透露,在設備升級後,「中國天眼」預計9月可正式啟動針對地外文明的搜索。
什麼是「中國天眼」
據公開資料介紹,「中國天眼」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
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
而搜索地外文明,只是「中國天眼」的七大科學目標之一:
1、FAST有能力將中性氫觀測延伸至宇宙邊緣,重現宇宙早期圖像。
2、能用一年時間發現數千顆脈衝星,建立脈衝星計時陣,參與未來脈衝星自主導航和引力波探測。
3、主導國際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網,獲得天體 超精細結構。
4、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檢測微弱空間信號。
5、參與地外文明搜尋。
6、參與子午鏈工程,提高非相干散射雷達雙機系統性能。
7、將深空通訊能力延伸至太陽系外緣行星,將衛星數據接收能力提高100倍。
「中國天眼」早已開啟地外文明搜索
據科技日報報導,早在2018年,「中國天眼」安裝並調試了專門用於地外文明搜索的後端設備。這個功能有點像篩子的後端設備,主要就是從「中國天眼」浩如煙海的電磁信號中,篩選出有用的窄帶候選信號,而把天體和人工信號排除掉。
「目前,『中國天眼』正在升級後端設備,預計9月後可以投入新觀測。」張同傑透露,「中國天眼」正在醞釀新的觀測計劃,屆時,地外文明搜索也將同步啟動。不過,由於採取共時觀測模式,外星人搜尋並不會干擾「中國天眼」正常的科學觀測。
用「中國天眼」搜尋外星人真的是靠譜、嚴肅的科學研究嗎?張同傑的回答是「YES」。「研究和探索地外文明,絕對不是天文愛好者和科幻作家的事,而是天文學家正兒八經的任務,只不過,要用科學的手段。」
相較於所謂「黑暗森林說」,張同傑提倡「黑暗大海說」。「在黑暗的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航行,如果看到遠處一小點星光,那是來自另一艘帆船。此時,人們是像穿過黑暗森林的獵人一樣相互獵殺,還是守望相助?」張同傑傾向於後者。他認為搜尋外星人不僅有科學意義,對於人類今後的太空移民計劃更有現實意義。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科技日報、人民日報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