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世紀,柏拉圖曾在他的兩本對話集《蒂邁烏斯篇》、《克裡提亞斯篇》中提到一個大西洲的故事。柏拉圖在故事中講道:遠在古代,在海的對岸,有一個名叫亞特蘭提斯的島嶼。它是海神波塞冬賜給大兒子大西的禮物,後來大西在島上建國,取名為大西國。於是,亞特蘭提斯島變成了大西洲,而大西洋就是大西洲四周的海。柏拉圖在書中對大西洲的描述幾近完美:大西洲位於副熱帶,島的北部有綿延不斷的崇山峻岭,是全島的天然屏障。全島面積大約在40萬平方千米左右,大於小亞細亞和利比亞之和,人口估計有2000萬,那裡物產豐富,道路四通八達,運河交錯成網,交通發達,貿易興盛。
人們會冶煉、耕作和建築他們憑藉強大的經濟勢力四處擴張,曾經徵服了包括埃及在內的地中海沿岸的大片區域。大西洲的鼎盛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2萬年左右。但後來突然天降橫禍,一場強烈的地震和隨之而來的海嘯,使整個大西洲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運河及所有的國民,在頃刻間全都沉陷海底,不復存在。一切曾經代表繁榮的都市、道路、柏拉圖2000多年前的描述使人們一直為大西洲的神秘所深深吸引。人們一直在問,大西洲真的存在過嗎?許多科學家的答案是肯定的。據柏拉圖說,大西洲的所在地位於直布羅陀海峽對面的海洋中部。根據這一說法,大多數大西洲學專家推測,失落的大洲應該就位於大西洋中部。1882年,美國科學家依內提烏斯·康納利在他的著作《大西洲:大洪水前的世界》一書中,十分肯定地認為大西洲確實存在,而且他還指出,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上,世界文明最早就是發祥於那裡的。
通過對歐洲和美洲的動植物以及化石的大量比較,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大西洋兩岸都有駱駝、穴熊、猛獁和麝牛的化石;埃及的金字塔也並非獨一無二,在墨西哥秘魯也有與之相似的金字塔;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和南美的瑪雅人都有一個大大的鷹鉤鼻,而且所使用的鬆土泥鍬也一模一樣…所有這些,都不難證明世界上有過這樣一個大陸,它將歐洲、美洲和非洲全都聯繫起來了。1898年,人們又意外地發現,在亞速爾群島周圍海域有一塊海底高地,其大小、形狀都與柏拉圖筆下的大西洲十分相像。勘探人員將取出的巖石送到科研中心鑑定,結果證明這帶海域在一萬年之前確實是一片陸地。1968年,在巴哈馬一帶海域的水面下人們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牆和金字塔,其中城牆約有1600米長,金字塔約有200米高。
1974年,蘇聯的一艘海洋考察船又拍攝了這帶的許多海底照片。從照片上人們可以清晰地的看到許多古代建築的斷牆殘垣以及從牆縫中長出的海藻。儘管大西洲的存在已有相當的證據,但也有不少人質疑。他們指出,如果真如柏拉圖所說,大西洲當時已經達到高度文明,並且也已經懂得使用金、銀、銅製品,那麼為什麼考古學家至今找不到這方面的任何證據。另一方面,如果大西洲的確存在,那麼必然會有一些商品,諸如陶器、大理石雕刻、戒指和其他裝飾品等隨著商品貿易流通到鄰近地區,可類似的遺物人們一件也沒找到。而且根據大陸漂移說,現有的大陸都能巧妙吻合連接成一個完美的整體,這樣大西洲似乎又成為多餘的了。地質學家認為大西洋裡是不可能存在著沉沒的大陸的。
按照地質學說,在18億年至2億年前,南北美洲與歐洲、亞洲、非洲是連在一起的整塊大陸,之後,由於天體引潮力的作用,熔融物質從地殼的一條巨大裂縫中湧出,它不斷推動大板塊分裂開來。熔巖穿過海底裂縫從熾熱的地球中心向上湧出,在這個過程中,熔巖逐漸冷卻變成巖石,堆積在兩邊,新湧上的熔融物質不斷堆積,造成巖石沿東西向不斷延伸,形成海底平原。由於冷卻熔巖不斷增長所產生的推力與天體引潮力的共同作用,整塊的大陸開始逐漸分裂,裂縫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五大洲。從這種理論出發,那麼大西洋裡是不可能存在沉沒的陸地的。目前,大西洲之謎仍然沒有完全被人類解開,各種各樣的爭論仍在不斷進行。
電影《鐵達尼號》自上映以來,人們在感嘆影片中宏偉的場面和感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掀起了探討「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的熱潮。「泰坦尼克」號是由著名的船舶設計師託馬斯·安德魯斯設計的。該船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超過千萬噸的客輪,全長259米,寬度為28米,泊位46328噸,排水量66000噸。船艙內設備齊全,豪華舞廳、酒吧、吸菸室遊戲廳、遊泳池等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乘客隨便在船上哪個地方,都可得到最佳的享受。在乘客眼中,鐵達尼號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皇宮」。1912年4月10日,在人們的歡呼聲和樂隊的禮樂聲中,「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敦港出發開始了它的首次航行。船上共有2224名乘客,其中有不少各界的知名人士和行業精英,如美國麥西百貨公司的創建者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和伊希多施特勞斯,「泰坦尼克」的設計師託馬斯·安德魯斯等。「泰坦尼克」號猶如一位尊貴的「海上皇后」起錨後,在大西洋上平靜地航行了4天。如果一切順利,按計劃到達目的地約還有3天。而且,橫渡大西洋的新的航海美國紐速度也可能由「泰坦尼克」號創造出來。無論是船員還是乘客,快樂與興奮之情洋溢在船上每一個人的臉上。4月14日夜,「泰坦尼克」號正以每小時23海裡的速度行駛著,觀察員突然發現有一座巨大的游離冰山正在船體的前方,他只聽一聲巨響,船體開始大幅度搖晃,船艙內發出「乒裡乓啷」的響聲,各種器皿紛紛墜落。不久海水湧進船艙,船上亂作一團,走廊裡、甲板上、樓梯口處,擠滿了不知所措的乘客,他們有的跳海,有的抱著桅杆不放,有的爭先恐後地往橡皮筏上跳。凌晨0時15分,第一道SOS求救信號自「泰坦尼克」號上發出。
隨後救生艇便被有步驟地放到海裡,人們爭先恐後地跳到救生艇上,船長史密斯為了控制局面,決定和其他紳士一起先把生的希望讓給婦女、兒童男人們後上救生艇。凌晨2時20分,連同1500多名乘客船員,「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葬身大西洋海底。西方國家媒體在災難發生後,迅速以大量篇幅報導了沉船事件,各家媒體對於沉船的原因和場景的描述莫衷一是。其中有一種「木乃伊的詛咒」的說法充滿了傳奇色彩,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大約在1900年前後,考古學家在埃及古墓中發掘出一具刻有咒語的石棺,其文如下:「凡是碰到這具石棺的人,都會遭難。」可科學家們並沒有理會這些,他們打開了石棺,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具木乃伊。突數他們把石棺運回英國並在大英博物館中展出。不久,一名曾參加考古的成員莫名其妙地死去,隨後其他參加考古的成員也非常奇怪地接二連三地死去。一時間,關於木乃伊顯靈的傳說此起彼伏。大英博物館也被迫把展覽取消了。10年後,一位富有的美國人用高價收購到石棺和木乃伊,當時正值「泰坦尼克」號首航,於是他便將他的「寶貝」運上了「泰坦尼克」號。可惜誰都沒有注意到,在石棺上刻著的最後一句咒語是「將被海水吞沒」,連上前面的咒語就是「凡是碰到這具石棺的人,都會遭難,將被海水吞沒」。當然,這種說法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許多科學家對此不以為然。1985年8月,海洋地質學家找到「泰坦尼克」號的殘骸。他們發現,「泰坦尼克」號沉沒時船體已分裂成兩大塊,只剩下船頭和船尾。1991年,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現場,海洋地質學家史蒂夫·布拉斯科和他的同伴們又將一塊船殼鋼板打撈上來。他們發現,這塊鋼板碎塊的邊緣非常不整齊。
冶金學家肯·卡利斯通過對該鋼板的檢測,發現用來製造「泰坦尼克」號船殼的鋼板具有易碎性。正如史蒂夫所說的「那時的造船技術超前了,但冶金技術沒有跟上」。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船體的沉沒是冶煉技術問題造成的。世界上許多的船舶設計工程師們也極為關注這一沉船事件。他們推斷可能是部分船艙施工建造不符合要求,以致遇到冰山後船體內的鋼板被冰山撞扁,鉚釘鬆動,並將船體從接縫處撕裂。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工程師都認同這一觀點。由此人們似乎找到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原因,但人們依然在尋找更多的沉船因素。據說,在沉沒的前一天,「泰坦尼克」號曾收到過幾次有關航線途中發現浮動冰山的報告但船長等人並未對此給予足夠重視,致使在有大量浮冰和游離冰山的海面上「泰坦尼克」號仍然保持高速行駛,最終遭遇不幸。而更讓人震驚的是,設計師為了表示自己設計的堅固居然不按船載客人的基數配備救生設備,致使災難發生後出現救生艇根本容不下那麼多的乘客的局面,最終使1500多條無辜的生命葬身海底。「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真正的原因仍是一個謎。不過,它的沉沒作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沉痛教訓,時刻給世人以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