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凌晨,
四川成都東部新區丹景街道
全安村村道開始崩裂,
6座民房在山體滑坡中倒塌。
慶幸的是,
這次滑坡沒有一人傷亡,
而這一切,
都要感謝村民巫素珍。
當日0時30分,全安村53歲村民巫素珍正準備關燈睡覺,突然發現客廳的地上出現了一條約1釐米寬的裂縫,從屋內一直延伸至門外的院壩。「屋裡的牆角掉了一地的灰,還能聽到石頭碰撞的聲響。」
巫素珍立刻給村主任郭新華打電話報告了這個異常現象。隨後,她叫上一家六口出了房屋,並扯著嗓門喊周圍的居民:「有危險,快跑!」因時間太晚,周圍村民都沒有動靜。
5分鐘後,由丹景街道和村上幹部、民兵組成的應急隊伍,前來疏散群眾。「哐哐」的銅鑼聲越來越大,村民家中的燈這才亮起,大家開始往屋外跑,轉移半小時後房屋被夷為平地。
巫素珍的預警,讓21戶村民安然無恙。那麼,假如我們遇上山體滑坡或泥石流時,應該如何應對?往哪裡逃跑才是正確的呢?
為什麼會發生山體滑坡?
說起自然災害,引起人們關注的大多是具有可怕威力的地震、海嘯。但是,山體滑坡在世界範圍內發生地更加頻繁,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損失。
山體滑坡是常見地質災害之一,指山體斜坡上某一部分巖石、土層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坡面產生向下位移的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山體滑坡的發生與地質情況和氣候條件有關:
江、河、湖(水庫)、海、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築物的邊坡地段等。這些地帶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條件;
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通常地震烈度大於7度的地區,坡度大於25度的坡體,在地震中極易發生滑坡;
易滑(坡)的巖、土分布區。如鬆散覆蓋層、黃土、泥巖、頁巖、煤系地層、凝灰巖、片巖、板巖、千枚巖等巖、土的存在,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暴雨多發區或異常的強降雨地區。在這些地區,異常的降雨為滑坡發生提供了有利的誘發因素。
上述地帶的疊加區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發育區。如我國從太行山到秦嶺、經鄂西、四川、雲南到藏東一帶就是這種典型地區,滑坡發生密度極大,危害非常嚴重。
人類活動誘發滑坡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的人類工程活動導致近年來滑坡的發生越來越頻繁,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的一些鐵路和公路建設中因為大力爆破、強行開挖坡腳等造成了一些滑坡災害,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險;
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也易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巖、土體,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使或誘發滑坡的發生;
廠礦廢渣的不合理堆棄,也常常觸發滑坡的發生。
如果上述的人類活動與不利的自然因素互相結合,就更容易誘發滑坡的發生。
怎麼安全逃跑?
往滑坡相反方向的高處跑或者抱住大樹。
一旦遇到山體滑坡險情,首先是要保持冷靜。其次,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
在聽到異常的響動時,一定要判斷清楚響動的方向,然後向響動的相反方向的高處逃生。
一些逃生建議往滑坡的兩邊跑,這是不對的,因為在滑坡時,人們很難判斷滑坡兩邊的邊緣在哪裡。而往滑坡相反方向的高處跑,則能最大程度地遠離危險。
當遇到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抱住身邊的大樹等物,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
本文來自:央視新聞、光明日報、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