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駐義大利中國使領把桉樹引種到中國;十六年後的1906年,當法國傳教士在廣西龍州種下第一棵桉樹,原本只想觀賞綠樹而已,他做夢也想不到百餘年之後,桉樹竟然一躍成為廣西的當家樹種。
廣西,地處南亞熱帶,氣候溫熱,雨量充沛,土地豐富,而且物種資源也非常豐富,完全可以種植松樹、杉木、相思、苦楝、香椿等本土樹種,而不應該選擇泊來之物——桉樹。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桉樹能夠在眾多樹種中「脫穎而出」呢?
我們知道,樹種選擇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容不得半點馬虎,尤其是大面積推廣種植。
每個樹種都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物候期,有自己的適生條件和環境。「適地適樹」就是樹種選擇的第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合適的地上要種植合適的樹,或者合適的樹要種在合適的地上,這個道理就與「南稻北麥」、「南橘北枳」是一樣的。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提出把北方的楊樹種在南方或者把南方的桉樹種到沙漠裡去這樣的問題了!
第二原則就是「實現目的」。這個很好理解吧,大的來說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要,具體來講就是想要獲得什麼,比如生產木材,生態防護,又或者園林綠化等等。目的的指向性就決定了樹種的選擇方向。如果是涵養水源為主的話,那就會選擇根多根廣、枯枝落葉多的樹種,且還要有伴生樹種和灌木,這樣的話,林冠可以截留雨水雪水,枯枝落葉可以吸收、儲存水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水源林都說很好看,就是因為植被非常豐富,而且很有層次感。
以上這兩條,就是選擇樹種最為基本的原則,而且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當然,在選擇樹種的時候,我們還要考慮種苗來源、造林技術、病蟲害防控和造林成本等諸多因素。
下面,我們拋開比較澀懂的專業術語,儘量用通俗的大白話來講述,也想拋開其它方面的因素,單單從廣西松樹、杉木、桉樹的身上去尋找答案——
松樹,這個是廣西的本土樹種,而且還是優良的呵。我們在桂北、桂中、桂西看到大多是雲南松,而在桂東、桂南看到的是馬尾松,兩者雖在樹皮顏色、球果、種子等有差別,但它們同為松科松屬的常綠喬木,都是以木材利用、採割松脂為主,而且廣西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馬尾松無性系種質基因庫,收集無性系1778個,已經選育出如桐棉松、浪水松等為生長快、產脂多的優良品種。
儘管松樹總體價值較高,但採伐年齡一般在30年,如果培育中小徑材的話,採伐年齡會在20-25年之間,而第一次撫育間伐則在12-15年之間,間伐生產出來的多為小徑材,市場價值並不高。而最為致命的是松材線蟲病,這種由松材線蟲引起的、外來入侵的病害具有毀滅性,已被列入對內對外的森林植物檢疫對象,廣西仍有28個縣(市、區)被劃為疫區,禁止松木採伐、加工、調運。
「吃在廣州,死在柳州」,說的就是柳州出產的杉木棺材。這個土生土長的樹種很有名氣,樹皮灰褐色,幼樹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樹高可達30多米,胸徑可達2米。
杉木較喜光,喜溫暖溼潤、多霧靜風的氣候環境,不耐嚴寒及溼熱,怕風也怕旱。對土壤要求比一般樹種要高,喜肥沃、深厚、溼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所以,我們在一些貧瘠的山地上,常常看到一些長不大、長不高的「小老頭樹」。
雖然杉木秦嶺以南地區栽培廣,生長也快,且木材用途也多,可用於建築、橋梁、造船、礦柱、木樁、電桿、家具等,但是隨著替代品不斷出現,其用途日漸收窄,曾經十分普遍的建築用門窗、家具用板材,還有電桿……即便在廣闊的農村,你還能看到多少。
還有一點,杉木的採伐年齡一般在25年左右,而第一次間伐也在10年-12年之間。
我們再說桉樹。
桉樹又稱尤加利樹,大約有800多種、130多個亞種或變種。常綠高大喬木,一年內有周期性的枯葉脫落的現象,大多品種是高大喬木,少數是小喬木,呈灌木狀的很少。樹冠形狀有尖塔形、多枝條且明顯下垂。
桉樹的生長環境很廣,經過培育選優出來的品種,如DH32-29、廣林9號等,對土壤要求不高,成林快,生長快,收益也快。在欽州、貴港、玉林等地,如果管理得當、水肥充足,5年、6年就可以進行採伐,我們常說的「十年樹木」在桉樹上得到充分驗證。而且其還有萌芽更新能力,無需進行二次造林。
我們再回到樹種選擇的「適地適樹」原則上,杉木對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松樹、桉樹要求不高。我們再說「目的」,都是以獲取木材為主要目的。在商品社會裡,如果不講經濟效益那就無異於「耍流氓」。一般情況下,松樹每畝產值在6000元左右,杉木每畝產值在8000元左右,投資較少,姑且首次間伐收益覆蓋了成本,但時間成本大約需要25年;而桉樹呢,每畝投資1500元,收益則有4500元左右,而這一過程僅僅需要6年左右的時間。
當然,上面只是做個簡單數據比對,這些數據受土地、品種、管理等因素影響,不喜勿噴。孰輕孰重應該一目了然,如果你是種植者,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寫下這篇文章,我們的目的並不是鼓吹種植桉樹,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理性看待桉樹——
經過10多年近乎野蠻式的發展,廣西桉樹面積已然達到3000萬畝,與松樹、杉木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世界多元化,生物多樣化,要在短時間內尋找到桉樹的替代樹種並不現實,而適當控制和調整桉樹面積是完全可行的。事實上,廣西也正在做這些事情,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滿足供給,通過營造混交林來提高生態效益,但任重而道遠……
生活多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