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居網站,
像不像宜家的仿冒版?
仔細一看,又非常搞笑,
展示的都是城中村村民的日用品。
做出這個網站的,
是93年男生黃河山,
他畢業於清華美院,學的是視覺傳達,
2016年,他從清華出發,
走遍北上廣幾大城中村,
曾被人當成記者、騙子、推銷員轟走,
經過長達3年對民間設計的探索,
寫成一套書,
將其研究命名為「野生設計」。
黃河山在街頭(攝影:吉井忍)他關注北京、廣州和深圳的城中村裡
野生、接地氣的街頭設計:
那些修車的大爺,
做鋼材焊接的大叔……
因為生活需要,
就會用手邊現成的各種奇奇怪怪的材料,
做出方便好用的日用品。
自述 | 黃河山 編輯 | 周樹婷我叫黃河山,2017年我與朋友姜凡做了一個「全家家居」網站,從城中村的大叔大爺大嬸那裡徵集了多件作品,並推出了我們的首發王牌系列產品:
這個「跑の月餅蓋兒」是出自我們湖南一個普通大叔之手,月餅蓋與輪子的奇妙組合,是一種信手拈來的天才。
而這個凳子其實是一個摩託車的一部分,師傅把車拆散後,然後重新組合到一起。就像一個解構主義大師一樣。
這個凳子是用電線線圈框做的,凳面可以旋轉,屬於「精雕細琢」系列高端產品。
這個皮的小板凳是用電動車座椅還有靠背拼在一起。兩個小凳子都來自同一個修車師傅,他專用廢棄材料進行定製設計。
除了以上的經濟實用系列外,還有極具人文主義精神的產品。
比如這個師傅設計的「愛之凳」就帶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個凳子的蓋面可以打開,裡面是空的,可以裝水,可以洗東西。他十幾年前就是靠給女朋友設計這個儲物小板凳,在最窮的時候成功將女朋友娶回去當老婆。
有位姓林的師傅,平日閒得無聊了,就想給自己做一個凳子,凳面上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就用「林」字拼成了一個鋼結構,做了一個凳面。
還有這個小凳子,是一個焊工師傅三十年前從香港帶回來的,是當時專門給他的小孩兒用。坐墊全都爛掉,他就用自己家裡的木頭板子,做了一個新的凳面,也用了幾十年。他的孩子也從當年的小朋友變成了現在四十幾歲。
除了這些,還有溫暖的原木自然風,也有明快的工業金屬風,數十種不同的風格。
「假宜家」在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其實,以上這個網站是虛構出來的,並不是真實存在。
它是我和朋友姜凡在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上的一個藝術項目。因為在城中村看到這些小凳子,就想去收集起來放到展覽上,讓觀眾體驗並且了解這些城中村居民的一些生活小智慧和故事。
而當時在展覽上出現的那些凳子只是我在城中村發現的凳子中的三分之一。
在深圳,城中村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深圳有兩千萬人口,有一千萬人都生活在這些城中村裡面。
這些小凳子的設計師都是深圳城中村的居民,是修車的大爺,做鋼材焊接的大叔……他們都沒有學過藝術或設計,只是因為生活需要,就會通過自己的手藝,用手邊現成的各種奇奇怪怪的材料,去把它製作出來。
我發現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些東西在普通城中村居民的眼裡沒什麼特別,但在一些設計圈、藝術圈的人看來,會有一種淡淡的藝術感。
黃河山即將出版的新書《野生設計》我會對這些城中村的小凳子感興趣,也是源於我畢業設計時做的研究叫《野生設計》,顧名思義,就是研究這些平民百姓設計師們十分「野生」且隨處可見的街頭設計。
探尋野生設計的整個過程,是從2016年我做畢業設計時開始的。兩三年來,我就靠騎自行車或走路,幾乎走遍了北京、廣州、深圳的城中村。也短途地去了一些其他的城市,比如說河北的易縣,還有廣東的江門這些地方。
這其中最大的困難可能就是進入這些陌生的地方,別人會對你有些排斥。
我也曾被人當成記者、騙子、推銷員來轟走,旁邊的人他就會直接走過來用手蓋著你的相機。
經過這兩三年的探尋,我也對這些直接簡單粗暴,卻充滿創造性的野生設計,做了一些總結。
野生設計的五大特點1.一切以功能性和有效為目的在現實條件的限制下,人會被迫想出很多有意思的解決方案。
比如這個髮夾傘,首先它很好地實現了360度的展示功能,還可以任意角度適應不同的觀看。最重要的是,遇到突發情況,他可以瞬間收起雨傘,撒腿就跑。
各種材料的組合和拼貼也是一種。比如這些組合物件,就是用來佔車位的,夠醒目。
這個加長版的電動車,它就是直接在車的車尾,用一張凳子直接套在上面,然後用鐵鏈把它綁起來,後面的乘客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後座了。
這個老式的藤編小沙發,主人就用一塊新的木板在爛掉的地方拼了一下,又拿了一個剛好的椅子,套在那個空缺處,就完成了一個舒適的躺椅。
這個是在深圳回收垃圾的一個大爺的三輪車,因為沒有倒後鏡,他就用他回收來的一些梳妝鏡,直接綁在了他車頭前面,作為一個倒後鏡。
2.視覺、行為上都簡單粗暴野生設計它會用一些特別簡單粗暴的方式去佔領你的眼睛,它有時候會用到一些人海戰術,它也可能會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現,讓你猝不及防。
比如各種小縫隙裡面插進來這種小廣告、小卡片。
還有經常看到某一條天橋,牆面鋪滿了很密集的廣告,或在一個小區裡面出現大量的重複的信息。
這些空調廣告,它就直接打上「專業」兩個字來顯得自己很專業。
平時你可能會覺得它會有點煩人,但是當你真的急需某一個服務,比如一個維修公司的電話,你就會發現這些東西其實出現得很及時。
3.萬物皆可用迫於現實條件,野生設計的媒介都十分簡單廉價,破紙皮、牆壁、門窗、路面、電線桿甚至是流浪動物都可以作為它展示的地方。
這個搬家廣告綁在一個水瓶上面,然後把水瓶扔到電線上掛在空中,讓路過的人都可以看到。
甚至還有使用有道德爭議的媒介:流浪狗身上貼小廣告。
這種策略簡單來說就是「萬物皆可用」。
4.內容直擊痛點野生設計強調內容表達的直接,一個詞語可以說明白的絕不會用一段話,一個字可以解決的絕不用兩個字。高度提煉濃縮過的內容再用娛樂性的話語,一下子打中你的興奮點。
比如有的地方禁止別人隨便大小便,野生設計它就會反過來說「此處允許畜生撒尿」。
有一些快遞小哥,他因為經常會碰壁,去到家裡沒有人,所以他就會在電梯門上寫上「不在家就別網購」。
5.字體設計花樣繁多我對這些野生設計的字體,做了一個小小的分類,會有幾個級別。
第一個級別就是特別簡單粗暴,就是只要別人能看懂就行,可能會寫出錯別字。
第二級的話,沒有錯別字,但也只是簡單地把文字寫上去,就是信息成功地傳達了,但是沒有什麼設計感。
第三級就會帶一定的設計感在裡面,除了寫得比較認真,還會使用到一些輔助線或者是一些筆劃的不同形狀。
最高等級就是那種用了一定創意的字體,不同的書寫方式和工具,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野生設計產生於日常生活,野生設計這種「野蠻」的氣質也許不是很好,但怎麼讓它變得更好?我們需要了解它形成的土壤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一上來就用設計師自己的審美趣味去改造它。
考察過程中我碰到過一個大叔,他開了一個特別小的雜貨鋪,生意也不太好,生活拮据,但是他的歌詞寫作熱情依舊很高漲,從大學起一直寫到現在四十幾歲,還給自己印了一本作品集,在自己的小店鋪牆上貼了一些自己的歌詞作品,還想未來自己搞一些交流會。
做這些野生設計的人,他們其實每天都要疲於應對吃飯跟生存的問題,根本就沒有心情去思考什麼設計感或者藝術感。
野生設計它們看起來似乎是粗糙的,毫無美感,但是這種平民的態度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
沒有大師和權威,沒有需要追逐的時尚和潮流,人們也不會熱衷於標榜自己的審美情趣,不會急於建立個人風格。
它以最基本的被我們忽略的設計邏輯,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材料和空間,來服務於日常生活,解決了普通人生活裡一些真實的需求。
我想展現給大家,在主流的視野範圍之外,還有這樣一個由我們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充滿活力和智慧的精彩世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