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daily.com網站8月12日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下文簡稱UCSD)的工程師們開發了世界上最薄的光學設備—由3層原子組成的薄層波導。這項工作證明了將光學設備繼續縮小几個數量級是可行的。這將對高密度、高容量光子晶片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相關成果刊登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
UCSD納米工程與電氣工程教授、論文作者Ertugrul Cubukcu說:「從根本上講,我們證實了光波導的厚度極限在哪裡。」新型波導的厚度僅約6埃。這一厚度是普通光纖的萬分之一,是集成光子電路使用的光波導厚度的500分之一。波導主要是由懸浮在矽基框架上的單層二硫化鎢構成。單層材料還具有形成光子晶體的納米級孔陣列。單層晶體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在室溫下支持電子-空穴對(即激子)。激子可以產生強烈的光學反應,使晶體的折射率比環繞其表面的空氣的折射率高4倍。光通過晶體時會被困在其內部,並通過全內反射沿平面運動。這是光波導工作的基本原理。
Cubukcu等開發的超薄波導的另一個特性是能夠在可見光譜中引導光。Cubukcu說:「在如此薄的材料中實現光引導非常具有挑戰性。雖然之前已經有研究人員利用同樣很薄的石墨烯材料演示過波導,但它的範圍僅限於紅外波長區,而我們首次在可見光區演示了波導。」蝕刻在晶體上的納米孔可使部分光垂直於平面散射,這樣就能使研究人員進行觀察和探測。納米孔陣列形成的的周期性結構,可以使晶體同時作為諧振器使用。Cubukcu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論文第一作者Xingwang Zhang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薄的可見光光學諧振器。該系統不僅能通過共振增強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還能作為二階光柵耦合器,將光耦合到光波導中。」
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微納米技術製造了波導。UCSD納米工程博士生、論文作者Chawina De-Eknamkul說:「構建這種結構非常具有挑戰性。材料很薄,我們必須設計一種工藝,使其懸浮在矽框架上,並在不破壞框架結構的情況下精確定型。」整個構建過程始於矽框架支撐的氮化矽薄膜。首先,研究人員在氮化矽膜上打出納米尺寸的孔以形成模板;接著,將單層二硫化鎢晶體壓在膜上;隨後,離子穿過薄膜,在晶體上蝕刻出同樣的納米孔;最後,小心去除氮化矽薄膜,使晶體懸浮在矽框架上。由此,研究人員就製造出了一種超薄光波導。
下一階段,研究人員將繼續探索超薄波導的基本特性和物理特性。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唐林芳
期刊來源:《自然·納米技術》
期刊編號:1748-3387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8/190812130911.htm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