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寅 作品 / 2020畢業生
李敬寅,2015年就讀天津美院雕塑系,2020年畢業目前工作生活於天津。作品材質:綜合材料(木材,金屬為主)
尺寸:300×300×280 cm
時間:2020年
作品闡述:不知何時起對於昨日的記憶越來越虛渺,甚至自己也不確定那些記憶是否屬於昨日還是更早的時間,此刻與昨日的距離像被難以名狀的空白所填滿。只要一切都停下來的話,過去的記憶就像一堆亂碼,會隨機,毫無關聯地閃出,仿佛只有身體是誠實的。作品中常出現身體或身體的某一局部,結合自身記憶裡頻繁出現的場景和符號,在某種意義上闡釋了身體記憶的虛幻感以及個人對生活的觀感。
Description: I don't know when the memory of yesterday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vague, and even I am not sure whether those memoriesbelong to yesterday or earlier. The distance between now and yesterday seems tobe filled with an indescribable blank. As long as everything stops, the memoryof the past is like a pile of random, irrelevant flash out, as if only the bodyis honest. The body or a part of the body often appears in the works. Combinedwith the scenes and symbols frequently appearing in one's own memory, thispaper explains the illusory feeling of body memory and personal perception oflife in a certain sense.
展覽現場
創作手稿
展覽現場
創作手稿
展覽現場
創作手稿
展覽現場
創作手稿
展覽現場
創作手稿
展覽現場
創作手稿
展覽現場
往年作品
繪畫類
初潮
20×40cm
2017
少女肖像
18×23cm
2018
少女肖像
20×25cm
2017
生命裝置
60×60cm
2017
寫生一隅
60×50cm
2016
蝴蝶夢
18×20cm
2016
寫生一隅
120×60cm
2018
寫生一隅
60×60cm
2018
宏村
30×20cm
2016
貓
18×23cm
2018
卡夫卡
18×23cm
2019
椎名林檎
18×23cm
2018
少女肖像
18×23cm
2018
綜合材料類
這組作品在創作之初是受到材料的限制而制定的方案(當時只有金屬和木頭),通過僅有的金屬與木頭制定大結構,想法與觀念是在不斷具化的過程中豐富的。用三角架的呈現方式來建構基座,通過「三條腿」將作品本身擬人化,也具備了一種輕盈感(古代三腳杯器)。在金屬與木頭的造型上,順應著輕盈感這個態勢進行蔓延。一個是螺旋式的上升感,一個是煙霧式的重疊感,一個是倒金字塔的架構感,木頭金屬架構的蔓延與擴散,形成一種線狀的軌跡。再用新的材料豐富作品的信息量。還是抓住輕盈與蔓延兩個關鍵詞作為填充的中心點,我使用輕黏土來作為從底座到作品上端的過渡,再用丙烯塗在手上,從下部一點點的抓到最上面,在黏土上留下手掌的抓痕,抓痕作為蔓延的痕跡。為了讓作品的輕盈感更加突出,想到了燈光,視覺上的輕盈感,便在雕塑的內部添加了燈管,使其彎曲變形更加的有機生動。想讓燈光的擴散更加有形狀,用鐵絲穿進輸液管中,使其彎曲定型,纏縛在燈管上。這樣作品的輕盈與蔓延感變得能為觀眾所展現。
使用輸液管鐵絲做造型,是我在之前的作品中做過呼吸系列的使用經驗。三件作品都具備一些擬人的特質,與人體部位之間的對應關係:燈光輸液管對應人體的呼吸轉化系統,三腳底座對應。
很多中外的小說,每個人都有各自所面對的困境與煩惱,無論中外,那些煩惱有大量的共同之處。這裡我想借用一個第三者的視角來說出這些煩惱,選擇了與人的情緒有大量共通點的雲充當第三者,雲和人的面相有種異曲同工之妙,人的情緒需要通過很微妙的表情能夠感受得到,雲也是如此,每分每秒都在變化著,飄忽不定。
我燃燒蠟燭留下的蠟液,用火燒熱敏紙留下的斑點,將他們進行拼貼組合。用熱熔槍寫下那九種煩惱,貼在雲的下面。是一種圖解式的詮釋。
作品始於我通過視頻記錄自己雙手捏泥的畫面,之後截取一些圖片,將泥與背景的部分全部改成黑色,然後通過水墨畫在紙上,再通過ps將紙左右對摺,形成一幅全新的圖像,是為不可名狀之物名狀。
通過放大,黑化,水墨手繪,對摺這幾重改造,使圖像越來越失去它原本的可識別性,通過材料的轉化,強化原始圖像本不受注意的點。是關於手部語言的一種新的可能性
牆上的故事系列
《牆上的故事》系列並不算嚴格意義的繪畫,這其中的大量素材來自攝影以及濾鏡等處理,之後結合手繪組合而成的拼貼作品。素材幾乎全部取自日常生活中的牆面,是「牆上的斑點」的集合,這與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牆上的斑點》的出發點是一致的。牆面上的痕跡顏色與形狀本身屬於一種無意識的手繪,加以引導性的拼貼重組使其具有聯想性,畫面就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指向了。這是我在這個系列裡所做的嘗試。
封面
一灘咖啡漬
2020
攪拌機
2020
鯊魚茶壺
2020
水面白楊
2020
山火
2020
馬約爾的軀幹
2020
海河音階
2020
河邊的夜
2020
隱藏的面孔
2020
蟻穴—蛇嶺系列
封面
序曲1
紙本丙烯
2018
序曲2
紙本丙烯
2018
序曲3
紙本丙烯
2018
序曲4
紙本丙烯
2018
蟻穴1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2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3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4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5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6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7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8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9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10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11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12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13
紙本丙烯拼貼
蟻穴14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1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2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3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4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5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6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7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8
紙本丙烯拼貼
蛇嶺9
紙本丙烯拼貼
©李敬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