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醫療界那些事,實時追蹤時事熱點
【醫健快訊】
1. 成都已完成重慶協查出境無症狀感染者人員篩查 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2. 我國新診斷報告愛滋病感染者中,95% 以上通過性途徑感染,其中異性傳播約佔 70%,國家檢測數據顯示:男性同性性行為者每 100 人中約有 8 人感染愛滋病
3.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加強對愛滋病防治科研攻關和藥品供應保障
4. 默沙東 HIV 領域新藥沛卓(多拉韋林)在華獲批
5. 北京流感病例降 63.1% 疫苗免費接種至 12 月底
6. 世衛組織發布《世界瘧疾報告》呼籲全球採取行動抗擊瘧疾
(來源:新華社、北京日報、中國政府網、界面新聞、新京報、央視新聞)
【行業動態】
12 月 1 日起《醫藥代表備案管理辦法 (試行)》正式施行,醫藥代表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
《辦法》對醫藥代表主要工作任務進行了明確,包括:擬訂醫藥產品推廣計劃和方案;向醫務人員傳遞醫藥產品相關信息;協助醫務人員合理使用本企業醫藥產品;收集、反饋藥品臨床使用情況及醫院需求信息。
此外,醫藥代表可通過在醫療機構當面與醫務人員和藥事人員溝通,舉辦學術會議、講座,提供學術資料,通過網際網路或者電話會議溝通等形式開展學術推廣等活動。
《辦法》還規定,醫藥代表不得有下列情形:未經備案開展學術推廣等活動;未經醫療機構同意開展學術推廣等活動;承擔藥品銷售任務,實施收款和處理購銷票據等銷售行為;參與統計醫生個人開具的藥品處方數量;對醫療機構內設部門和個人直接提供捐贈、資助、贊助;誤導醫生使用藥品,誇大或者誤導療效,隱匿藥品已知的不良反應信息或者隱瞞醫生反饋的不良反應信息;其他幹預或者影響臨床合理用藥的行為。(來源:國家藥監局)
天津市率先開展醫療器械唯一標識全域試點
記者從天津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召開的成立兩周年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該局推動「三醫聯動」,在天津市全域推廣醫療器械唯一標識(簡稱 UDI)。截至 27 日,天津市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共計賦碼上傳 UDI 信息 35102 條,並每日更新、持續上漲,目前佔國家資料庫已發布總量的 16.4%。
按照國家藥監局、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器械唯一標識系統試點工作方案》的統一部署,市藥監局與醫保局、衛生健康委於今年 5 月 25 日聯合印發《天津市醫療器械唯一標識系統試點工作方案》,開啟我市 UDI 試點工作。6 月 30 日,市藥監局如期完成第一批試點工作,形成生產企業賦碼上傳、經營企業掃碼使用、使用單位掃碼入庫的基本格局。10 月 30 日,市藥監局、醫保局、衛生健康委又聯合印發《關於聯合開展天津市醫療器械唯一標識系統全域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國率先開展 UDI 全域試點,將天津市第三類、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和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採購平臺範圍內進口及其他省市生產的品種納入試點範圍,要求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實現賦碼上傳;醫療器械經營企業實現有碼盡掃;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實現掃碼應用,開創了 UDI 試點「三醫聯動」新局面。(來源:天津日報)
【前沿關注】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英國《自然》雜誌 26 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研究表明,這種肺部模型表達新冠病毒進入受體 ACE2,並可以感染新冠病毒,用於研究新冠肺炎相關肺病。這種能夠模擬真實組織應答的肺部,也是研究器官形成、疾病改變以及藥物應答的理想模型。(來源:科技日報)
日本開發治癌新技術 攜藥微膠囊直達腦瘤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川崎市產業振興財團「納米醫療創新中心」和東京大學聯合開發出了惡性腦瘤的集中治療技術。可使極其微小的膠囊攜帶藥劑進入癌細胞,讓藥劑集中於患部。該技術已在小鼠實驗中證實了治療效果。目標是幾年後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其治療對象為腦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母細胞瘤。這種腫瘤並非從其他器官轉移而來,而是在腦部產生的。患者的年齡多為 40~70 歲。據推測,日本每年新增確診病例為 2000 例左右。目前採用的治療方法是通過外科手術摘除腦瘤之後,用抗癌藥和放射線進行治療,但 5 年生存率僅為 10% 左右。
研究小組用高分子將用於治療急性白血病和胃癌的藥物「表柔比星」(Epirubicin)包裹起來,製成直徑約 50 納米(1 納米為 10 億分之一米)的膠囊。這種膠囊很難被正常細胞吸收,僅在癌細胞中釋放藥物,因此可以進行有效治療。研究小組在患有膠質母細胞瘤的鼠類身上嘗試了同時使用膠囊和癌免疫治療藥物的療法。如果不治療的話,小鼠 1 個月內就會死亡,採用這種療法之後,生存期延長了 70 多天。
以往的藥物膠囊技術存在膠囊太大、會被肝臟分解的問題,而且副作用很大。此次研發的膠囊縮小後不會被分解,可有效到達患處的癌細胞,與直接用藥相比,膠囊藥物到達患處的藥量增至 165 倍。(來源:科技部)
【醫院新聞】
上海市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完成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2020 年 11 月 26 日,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劉學波主任醫師、陳發東副主任醫師、來晏副主任醫師團隊,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周達新主任醫師、潘文志副主任醫師團隊的精心指導下,為一位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成功進行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 術),避免了傳統開胸和體外循環。這也是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首次開展 TAVR 手術。
TAVR 手術通過微創介入的辦法,經導管送入人工瓣膜支架,取代病變的瓣膜功能,使患者瓣膜狹窄解除,症狀改善或者消失。
經過 20 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老年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可控等特點。2019 年美國 TAVR 手術量已經遠超過外科開胸手術量。(來源:上海市同濟醫院)查看詳情
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清廉微電影《秤》榮獲健康中國微視頻大賽十佳作品
近日,第五屆健康中國微視頻大賽揭曉儀式在陝西西安舉行。儀式現場揭曉了入圍作品、優秀公益廣告、優秀宣傳片、優秀劇情作品、優秀微電影、優秀創意作品、優秀音樂作品、十佳作品、優秀創作團隊等獎項。其中,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清廉微電影《秤》榮獲第五屆健康中國微視頻大賽十佳作品。
微電影《秤》講述的是老吳家中有一件家傳之物——一桿金秤,多年前因為自己要做手術,老伴將金秤砣送與醫生,老吳一直耿耿於懷。
暑假,來度假的孫女琪琪遭遇意外,為孫女做手術安排床位,老吳幾番鬥爭送紅包,卻又「看見」醫生醫風不正,最後向醫院舉報。一個月後,老吳帶孫女回到家中,此時卻接到了醫院打來的電話,真相大白後,老吳百感交集,深深的愧疚在心裡浮現。最後,金秤砣找回了,老吳的心結解開,秤又端平了。(來源:杭州市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