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時間往前推一年,如果你到熊貓基地遊玩,除了對熊貓印象深刻外,擁堵的交通一度讓人頭痛。停車場車位不足,路過車輛和遊玩車輛交織,節假日遭遇爆發式車流,熊貓大道從早堵到晚……
昨天,當記者來到熊貓基地外時,卻是另一番景象:熊貓大道暢通,遊玩車輛和過境車輛各行其道,整個交通秩序井然。「一點都不堵,我們從市區開車過來20多分鐘就到了。」遊客和記者也是同樣的感受。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此執勤近10年的交警五分局四大隊警長徐進科看來,熊貓基地由堵到暢的轉變,源於交管部門的三招:過境交通「外繞」、旅遊交通「快進」、綠色交通「慢遊」。
2018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在熊貓基地客流量同比增長兩成、接待遊客總量達44.31萬人次,最高峰客流量同比提高28.6%、超10萬人次的壓力下,景區周邊道路交通擁堵指數和事故警情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1.7%、15.2%。
為何會堵?
路網不完善車流衝突
節假日交通流嚴重超負荷
2010年,徐進科開始在熊貓基地外執勤,對這裡的堵,他深有體會,有一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他從上午9點過一直疏導到下午5點過,車流就像壞了的水龍頭裡流出的水,怎麼也關不上。
熊貓基地為何會堵呢?徐進科總結有以下原因:周邊路網不完善,通往景區的道路僅有熊貓大道和蜀龍路,其中有大量的過境車輛,沒有其他道路分流;遊客出行時間集中,主要在9時-15時的時間段內,集中了當日遊客量的70%,該時段交通流嚴重超負荷;停車位缺口大,熊貓基地周邊只有兩個景區停車場,泊位470個,臨時停車場3個,停車位760個,而據統計,基地2016年接待遊客352萬人次,2017年485萬人次,2018年520萬人次。
以上種種因素疊加,堵就不足為奇了。
如何破堵?
三種不同模式精細管理
該如何破堵呢?問題拋給了交管部門,「『繡花功夫,精細管理』,就是這8個字。」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過境交通:三環路外繞
「之前,新都、青白江方向往返市區都習慣走熊貓大道,我們將其稱之為過境交通,車流和前來旅遊的車流交織,結果就是堵,誰也走得不順心、不順暢。」徐進科說。為有效分離熊貓基地景區交通與過境交通,節假日期間每日9時至17時,交警在熊貓大道實施交通分流,引導過境車輛繞行。
徐進科說,無論是從東邊到北邊,還是從北邊到東邊,過境車輛都可以利用三環路繞開熊貓大道,然後通過立交進城。
旅遊交通:「微循環」快進
交管部門根據外地自駕車約佔熊貓基地假日交通流60%以上的特點,滿足外地自駕遊客「快速到達、便捷停車」需求,對連接景區停車場的3條道路實行單向交通,打通景區交通「微循環」,讓外地自駕遊客既來得順又走得暢,楠竹巷實施由西向東單行,綠竹巷實施由東向西單行,與熊貓大道形成逆時針單向循環交通,串聯景區停車場,也分流過境交通。
協調屬地政府部門利用景區周邊的待出讓地新建3個停車場,提供2000個小客車停車泊位和76個旅遊大巴車停車位,緩解停車供需矛盾。
綠色交通:地鐵+公交最便捷
「其實到熊貓基地,我們最推薦的還是公共運輸,綠色出行。」徐進科說,協調公交集團增開了從昭覺寺、地鐵3號線至熊貓基地的兩條擺渡公交線路,加大擺渡公交運力投放,方便「地鐵+公交」出行協調相關部門設置步行街,串聯熊貓基地景區和熊貓廣場,讓廣大遊客體驗「慢遊」,這樣提升他們的體驗,不開車來一樣很方便,而且還可以吃美食賞風景。本報記者 何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