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晚秋天暖
鰲 負 三 峰
夢龍書院文化《鰲山記憶》第一章
文|雷雲凌
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一刻那樣對「鰲」這種神話吉祥動物有著別樣的認識和情感。那是因為我生活的一塊熱土就叫「鰲城」;更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進行關於「鰲」的文化研究;同時,為裝點「鰲城」這塊熱土而應付出不懈地努力。
在我的認知裡,「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我們都是「龍的傳人」。神話之中,龍生了九個兒子,分別為:贔屓、螭吻、饕餮、蚣蝮、椒圖、金猊、蒲牢、狴犴、睚眥,贔屓就是鰲,是龍的長子。「鰲」是傳說中海裡的大龜或大鱉,《山海經》載東海有巨鰲,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淮南子·覽裡》載東海中有巨鰲馱著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列子·湯問》:「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常隨潮波上下往還,天帝恐流於西極,乃命愚彊使巨鰲載之。」
由於有著種種神奇的傳說,「鰲」也就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神獸,為世人所喜愛。於是,世人便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為牠披上神秘而又斑斕的形象色彩。一種說法是「鰲」的形象是龜頭鯉魚尾的魚龍;另一種說法是海裡的大龜;還有一種說法是龍之九子的老大,相傳「龍生九子,鰲佔頭」,為龍頭、龜身、麒麟尾。不論什麼形象,「鰲」跟龍一樣成為了吉祥的象徵。
於是,「鰲」也就被中華民族世代的人們廣泛地應用。在中華文化寶庫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例如「巨鰲戴山」:大鰲的頭上頂著山,比喻感恩深重;「連鰲跨鯨」:以之表示超凡成仙,典故出自《列子·湯問》:「渤海之東有五山浮於海,天帝令巨鰲十五輪流負山,山始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又有《文選·揚雄〈羽獵賦〉》有遊獵江河湖澤,「乘巨鱗,騎鯨魚」的記載;「鰲擲鯨吞」:比喻文辭氣勢磅礴,跌宕起伏;「斷鰲立極」:典故出自《山海經》,說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那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便斷巨鰲四足,以為東南西北四極,撐起人類一片天空,現比喻開創新局面,創建偉業,樹立最高準則。
這裡來說說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
「獨佔鰲頭」:古代皇宮殿門前臺階上有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皇帝在殿前召見新科狀元、榜眼、探花等人,狀元跪在前面,正好是巨鰲浮雕的頭部。傳說居住於東海之濱天台山的羲和部落最早識別北鬥七星,並把離鬥柄最遠的一顆命名為魁,其後人伯益成為部落首領時曾在扶桑山鰲頭石夢遇魁星,受其點化而著《山海經圖》。後人遂尊魁星為文運、功名、祿位之神,此神赤發藍面、翹足,捧墨斗、執硃筆,立於鰲頭之上。伯益在天台山鰲頭石後修建魁仙閣。據此典故,自唐代始考生在迎榜時都是讓頭名狀元站在鰲頭之上,稱為「魁星點鬥,獨佔鰲頭」,喻佔首位或第一名之意。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在《列子·湯問》記載中的巨鰲,悠遊海之東不知幾萬年。勿然有一日靜極思動,背負三座神山,悠然南下,沿途所見無不是平原阡陌,平淡無奇,遊至東南沿海,映入眼帘的是重巒疊嶂,白雲縹緲;碧水蜿蜒,川流不息;翠鳥鳴幽,麂鹿棲野;牧童短笛,炊煙嫋嫋,真人間天堂也!巨鰲流連忘返,不捨得離去,久而久之,就化成了一座大山,被後來的人們稱為「鰲山」,背上的三座神山化作三座山峰,簡稱「三峰」,「鰲山」腳下的一座小城就叫「鰲城」。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在壽寧當知縣時,據此寫下了「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的著名詩句。
關於「鰲」,聯想起成語「獨佔鰲頭」,聯想起西浦的「特奏名第一、特賜狀元」繆蟾。繆蟾,字升之,宋狀元梁克家著《淳熙三山志》載其福建長溪(今霞浦)縣人。繆蟾故裡即今福建省壽寧縣西浦村,宋代隸屬長溪縣。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特奏名第一。紹定五年,宋理宗以臨安公主趙安嫦賜婚,繆蟾成為附馬,並將繆蟾特奏名第一正名為「狀元」,賜繆蟾「特賜狀元」出身,並賜贈七律《臨軒策士》一首:「賜第臨軒策士初,力行古道競何如;欲知明德修身法,不越中庸大學書;答門八條如潤澤,輸忠一念見勤渠;茲晨燕閒疏恩意,請事微言共佐予。」理宗皇帝在詔文中稱讚繆蟾「桂林瑞器,崑山寶玉。年少登科,羨龍頭之首佔;才貌冠世,抒輸忠之勤渠,實臨風之玉樹,照乘之明珠也」。繆蟾官授修職部,轉儒林郎、武學博士,累官至太子太傅、禮部尚書。繆蟾有《應舉早行》、《瓊林赴宴》、《廷對謝恩》三首詩傳世,傳世詩文雖不多,但皆篇篇錦鏽,字字珠璣。其中《瓊林赴宴》:「答謝絲綸出鳳幃,龍頭獨佔姓名魁;三千禮樂林中會,五百英雄背後隨。席列綺羅陳玉食,花簪冠帽映金緋;情知富貴榮華處,深沐天恩雨露肥。」遙想繆蟾當年,風華正茂,天恩雨露,獨佔鰲頭,接受百官祝賀,吟出「三千禮樂林中會,五百英雄背後隨」詩句,那是何等的英姿風骨!何等的意氣風發!何等的長虹氣勢!「人生當如是也!」想想都令人陶醉,情難自禁之下,呵成拙作「瓊林宴,英雄會,洞房金榜喜還疑。彩鳳冠,錦霞帔,皇姑款款語聲低。羞問蟾郎家何處?鷲峰東麓海之西。人俊雅兮景旖旎,家山西子兩相宜。第一弦兮思緒飛,狀元故裡水鄉奇。」——《錦瑟十八弦·第一弦》。
曾經有過多少回夜色闌珊時遙望鰲山,或見瓊樓一角夜月彎彎,清輝撒落,樹影婆娑,便收穫一份潔淨素雅;或是空山幽靜,夜鳥鳴啼,心靈裡的躁動隨之寧靜;或遇煙雨濛濛,夜色沉沉,驀然回首,前程往事如潮如汐,心色恰如夜色,濃得化不開來。又幾多回登臨鰲山,佇立「鰲頭」,環顧四周,感慨萬千,既然生來沒有「獨佔鰲頭」的機遇,何妨便如「阿Q」,聊以自嘲,站在鰲山的鰲頭之上,過把「獨佔鰲頭」之癮。曾幾何時,心中湧起一股衝動,化作《三峰傳奇》幾行孬詩:
愚疆使巨鰲,東海逐波高;
風起三山現,潮平宇接濤。
蓬萊仙聚闕,芝草長瀛洲;
方壺琉璃閣,心馳不可收。
巨鰲遊興動,倏爾下東南;
碧水環東廓,黃鸝鳴北山。
徘徊不舍歸,戀此青山秀;
膚體化鰲峰,神山宜養壽。
三峰出岫表,鰲背築柴棚;
燈火闌珊處,且寧既壽城。
浮家大手筆,遍植竹梅松;
五葉蓮開盛,藥師與夢龍。
亭樓或若幻,海市勝瑤臺;
隱約青娥舞,仙音天上來。
月臨清氣正,日出紫霞重;
誰堪冠一郡?同爾沐三峰。
註:康熙版《壽寧縣誌》載,「壽寧」二字之意為「既壽且寧」。
文圖編輯: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