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多年沉積在「巨鰲」老龍上的淤泥厚達1.8米,幾名壯漢費力打撈。
抽乾塘水,壯漢們下塘清理船身上的淤泥。
西橋村小村民敲鑼打鼓迎接老龍出水。
3月14日深夜11:40,南海九江沙頭西橋村風水塘埠口鑼鼓喧天,打破夜的寧靜,百餘位村民在岸上歡呼、鼓掌。盧繼勳踩著塘底溼潤的泥土,笑著點燃起18萬響的鞭炮,一陣熱鬧的爆響,紅紙翻飛。歷經兩天一夜,一艘名為「巨鰲」的老龍船,終於重見光明。
上一次的「巨鰲」出水,是在1978年。
河網密布的嶺南腹地,村村都有龍船,一些被村裡代代相傳的老龍,更被認為承載著一條村子、一個宗族的根與魂。「巨鰲」亦是如此,只是村中年輕一輩從未見過,直到今年開春,村委會才決定「起龍」,要把這條沉睡3 9年的老龍喚醒。村裡為此成立了西橋巨鰲龍船會,盧繼勳是會長。
這個今年3月2日才成立的新組織,是如何組成,又是如何牽頭策劃完成這一次的「巨鰲出水」的重大任務?破朽的老龍,又將如何修繕,在即將到來的端午重煥英姿?
起龍
誦讀祝文 喚醒200歲老龍
起龍,意味著沉龍甦醒,這是村俗文化中極具儀式感的大事,講究吉日、吉時以及方位。
3月13日上午8點,村民們選擇了黃曆上的「好日」,在被稱為「大塢」風水塘埠口的東南西北四角分別點上燭火,焚香祭祖,雙手合十,誦讀祝文。祝文的內容,大意就是祈求龍王保佑九江風調雨順,從開村之始流傳至今只剩片言隻語,短短1分鐘便已念完。
儀式結束,起龍正式開始。3月2日西橋「巨鰲」龍船會成立當天,新當選會長的盧繼勳就和理事們商量過起龍的事宜,最終他們找來了九江傳統龍舟省級非遺傳承人朱石明擔任這次起龍的總指揮。因為村中的青壯年都沒有起龍的經驗,便再請來九江當地的一支龍舟隊的壯漢幫忙。
幾個年輕人身穿防水服,走進將近排乾水的「大塢」,拿著長竹竿踩在鬆軟的塘泥上,走一步陷一腳,靠著腳下對船身木頭的觸感,探尋著龍船深埋的位置。1個多小時後,十多條竹竿插在淤泥上,組成了一個紡錘的形狀,標記著龍船的定位。按照朱石明的計劃,下一步應該在竹竿周邊插入木板,阻隔周邊淤泥,然後再徒手清除龍船周邊和內部的淤泥。
岸上第一次響起了掌聲。無疑,這是這個只有800多人口的小村落最熱鬧的一天。「大塢」的岸邊,早已圍滿了翹首以盼的村民,從襁褓嬰兒到古稀老人,當中,只有部分老人曾與「巨鰲」有過一面之緣。這次,村民們多年的期盼,或許就要如願了。
被1.8米深的淤泥難住了
事實上,如同散失了的祝文一樣,關於這艘老龍的歷史,村中已無人能說清,宗祠供奉著的龍頭、龍尾、羅傘、穗旗也早已丟失。「族譜裡面沒有寫,村志裡面也沒有」,起龍儀式以後,盧繼勳和圍觀的同族兄弟討論著老龍的身世,但依然沒有答案。
「至少是我父親的父親那一輩,就已經有這艘龍船了」,年近8旬的村民全叔隱隱從祖輩口中聽說過一些故事:西橋村開村時名叫「巨鰲社」,開村時祖宗就打造了這艘龍船,取名「巨鰲」,「這樣算來,估計要超過200年歷史了」。
全叔也是有幸見過「巨鰲」真容的老村民,時間要追溯到1978年。「九江梅圳村的龍舟是我們的阿契,那年因為他們的龍舟爛了,就找我們借龍,還回來之後就重新沉回塘了,沒有再挖上來過」。全叔清楚記得,龍船是黑坤甸木造的,船身大約30米,有40多個座位。
在珠三角,老龍多用坤甸木製造,因其木材的特性,需要保存在水中,隔絕空氣氧化才能歷久彌新。「巨鰲」在水下39年,在經濟尚未發展的歲月裡,忙於奔走餬口的村民難以顧及這位「老祖宗」,而後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九江鎮成為了「中國龍舟名鎮」,龍舟氛圍日漸濃厚,每年龍舟競渡,西橋村也曾參加5人小龍舟競速,但對於老龍,總是心存敬畏。
「巨鰲」在水下39年,船身沉積的淤泥,已如同歲月歷史般厚重,「最深處的淤泥有1.8米左右,插入木板根本起不了作用」,朱石明跟盧繼勳說,要改變方案了。
眾籌
企業家們牽頭成立龍船會
起龍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這是西橋巨鰲龍船會和所有西橋村民們都想不到的事情。
「最近這幾年,村民們都陸續提到過想把龍船挖出來,端午時候在村裡巡一下,熱鬧熱鬧,但礙於沒有資金,也不清楚龍船的狀況,就一直沒有行動」,沙頭社區黨委副書記、西橋經聯社社長盧國標也一直希望能夠讓村裡的傳統重現生機「今年終於有人願意牽頭了」。
盧國標口中的牽頭人,正是盧繼勳。村中土生土長的他是一家家具企業的老闆,在他看來,這是一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村中大事,「既然大家都有起龍的想法,村幹部也支持,那總要有個團隊去策劃、執行和發動」。
今年春節前,他找到了村裡的一些企業家,說了他的想法,結果一呼百應。3月2日,在村委會的會議室裡,西橋巨鰲龍船會正式成立,盧繼勳擔任會長,其他13名村裡的企業家組成理事會。同一天,一份以龍船會名義發出的《西橋巨鰲龍舟基金籌款倡議書》張貼在村委會的宣傳欄上,龍船會的理事會率先眾籌到了第一筆98700元的龍船基金。此後,村民們的捐資熱情如同潮水般高漲,50、100、300元……龍船基金在短短一周內籌得接近16萬元,捐款的明細列印在紅紙上,張貼在村中。這筆資金將全部用於巨鰲龍船的起龍、修整、巡遊,以及後續的管理。
備好鑼鼓鞭炮 清淤機器上馬
在朱石明提出的起龍新方案中,需要再請一臺清淤機器,抽走老龍周邊的淤泥。這意味著起龍的預算有所增加。理事會毫無異議地通過了。
清淤機器要運作,池塘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待老龍周邊的淤泥清理得差不多的時候,再全部把水抽走,採用人手清理船上的淤泥。水泵啟動,池塘需要重新灌進1米深的水,大家都只能耐心等待。
這一等,就等到了3月14日早上10點,一臺水上作業的清淤機器出現在「大塢」中,鐵皮做的齒輪在水下旋轉,圍著老龍周邊,如同鬆土機一般挖松淤泥,然後抽走。「大概6點可以看到龍船了」,下午4點左右,朱石明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一直在現場奔走的盧國標,已經在現場站著圍觀了兩三個小時的村民們得知後,臉上的期盼之色加重了。「龍船起上來還要衝洗,要在岸邊拉盞燈才行」,盧國標說著,便和幾名村民急匆匆地跑到村委會,找來了電線和強光射燈,現場忙碌地布置著。和電燈一同帶來的,還有一套龍獅表演常見的鑼鼓,以及3大箱鞭炮。
出水
要搶在子時前出來
「怎麼還沒有見到龍船?」晚上7點半,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兩盞強光射燈已經亮起,照著池塘裡龍船所在位置的水面,清淤機器還在轟隆運轉,8名壯漢在水中拿著鐵鍬清理淤泥,但依然沒有看到半點「巨鰲」的身影,隨便吃了兩口飯就趕來圍觀的村民開始有點著急了,盧繼勳也站在埠口的階梯上,看了看手錶,又緊緊盯著水面。
按照他的計劃,「巨鰲」能在此時出水,大家都可以先了解龍船的損壞情況,8點半由他組織龍船會的理事們討論下一步的修繕計劃。但這個計劃要落空了。
此時,盧繼勳更關注另一個時間點:「加油!抓緊點!能在11點前起龍,我請你們消夜。」按照農曆的計算,晚上11點以後便是子時,要算作第二天了。同站一旁的理事會成員以及岸上的村民,都在強調著這個節點。
但在起龍經驗豐富的朱石明看來,「巨鰲」是他經歷的最難起的一條老龍了。晚上11點出水,頗有壓力。
「後生們,都來幫幫忙」
冷空氣來襲的夜晚,晚風中夾著寒意,池塘邊的氣溫只有13℃,壯漢們仍半個身子泡在水中,忙碌著。船上的淤泥已經清理了一半,但船底和池塘裡的淤泥依舊緊緊吸附在一起,船頭還扎得更深一些,壯漢們拿著一根繩子,套進船底,兩邊使勁拉著,期望以此分離龍船和池底的淤泥。
「後生們,都來幫幫忙」,盧繼勳穿著水鞋,站在塘邊的淤泥上,朝著岸上圍觀的村民們大喊。一時間,近20位村民走到岸邊一處集合,拉著繩子,喊著節奏,與水中的壯漢們一同發力。
怕損壞船身構件,這種「人多力量大」的方法,依舊徒勞。這時,時針已經劃向9點。水下的壯漢,圍觀的村民,憂心著進度和難度的盧繼勳、朱石明,都顯得有點疲憊。「把鼓敲起來,放點鞭炮,要造點氣氛才行」,一位理事會的成員提到。一瞬間,鼓聲、鞭炮聲、喝彩聲齊鳴,池塘邊熱鬧起來了。
「50歲以下的村民,麻煩迴避」
有了這熱烈氣氛的感染,起龍也越來越順了。距離11點還有1小時,「巨鰲」靠近龍尾的半段已經基本清理完畢。爭分奪秒,群策群力,村民們尋找著更快的清理方法:一位村民馬上拿出了一臺舊消防水泵,盧國標等幾位村民蹲在地上,借著手電筒的光,調試著,期望能從旁邊的池塘抽水,利用高壓水柱衝刷船上的淤泥。15分鐘後,方案成功。
「50歲以下的村民,麻煩迴避一下!」深夜11點,理事會的成員們繞著池塘邊走了一圈,大聲呼喊著讓未滿50歲的村民轉過身,或離開池塘邊上,不要直視「巨鰲」出水的最後過程。這是一道民間起龍船的慣常風俗。
晚上11:40,「巨鰲」終於顯出全副真容。伴著掌聲、歡呼聲、鼓聲、鞭炮聲,盧繼勳和龍船會的理事們都舒了一口氣。
修繕
重扎龍筋
水重新灌進「大塢」,出水的「巨鰲」船身綁上了數隻藍色塑膠大桶,讓這條損壞程度未知但存在漏水危機的老龍得以輕鬆地浮在水面。
3月15日上午,吊車緩緩開進了西橋村,深埋水中39年的「巨鰲」被吊離水面,放置在塘邊的空地上。龍船的主軸「龍們筋」已經缺失,龍船結構已然鬆散。龍船會的理事們聚在一起開了一個小會,討論著如何為這條承載著全村記憶與情懷的老龍重新紮上「龍筋」。
按照龍船會的計劃,龍船修繕好以後,會先在村裡的河段繞行一圈,稱作「行大運」,而後重新定製、裝上龍頭和龍尾,掛上羅傘和穗旗,端午節期間,西橋「巨鰲」龍船將重現傳統光彩。
採寫:南都記者關婉靈 何國勁
攝影:南都記者鄭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