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行業素有「七分採訪,三分寫作」之說,對於從事新聞報導行業的採編人員來說,採訪是一個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過程,它是新聞寫作和報導內容的獲取途徑,是內容真實性、客觀性和時效性的必要條件;而採訪前有無準備、準備是否足夠充分,則對於採訪以及後續的新聞寫作是否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聞採訪前做足準備工作對新聞採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何新聞採訪前做足準備工作很重要?因這是做好新聞採寫的前提。新聞報導內容採寫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採訪和寫作,而採訪則是寫作的前提和內容來源。沒有採訪,就沒有寫作;沒有深入、仔細、全面的採訪,也就談不上能寫出好的新聞內容,更談不上有好的新聞報導;採訪前不加準備,任憑採訪時臨場發揮,就很難獲得周全的新聞報導內容的原始信息和素材。
這裡有一個事例,筆者前些年採寫了關於揭西縣良田鄉龍嶺村熱心鄉賢劉烘昌帶頭捐資修路築橋的新聞報導《最難割捨的是故鄉情懷》,這篇新聞報導在《揭陽日報》見報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轉發。在採寫這個題材之前,筆者提前做足準備,初步確定好主題和採訪提綱,從有關書面資料和熟悉受訪者的人入手,對受訪者的成長經歷、背景、所從事的領域、性格愛好等作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由於在採訪前做足了功課,在與受訪者交流溝通過程中,受訪者發現筆者對他的經歷了如指掌,對筆者十分信任,並積極配合採訪,使筆者不僅順利完成採訪任務,而且寫出了一條有深度的報導。可見,只有採訪前做好準備,而且是充足的準備,才能採集到最周全、詳細的信息和素材,為寫好新聞報導奠定紮實基礎。
新聞內容採寫之前,作為採編人員必須清楚想要寫什麼主題內容、如何來進行突出主題,必須清楚在採訪過程中想要獲取哪些信息、素材以及如何獲取。這就要求採編人員必須在採訪前先考慮好,根據初步確定的主題、採訪思路和擬定的採訪提綱,確定想要獲取的信息和素材,以及從哪些途徑獲得。這些應該在採訪前就要做好準備,只有準備做足了才能瞭然於胸,不至於臨陣手忙腳亂。
很多採編人員在採訪過程中,都有這樣的一個體驗:隨著受訪者話匣子的打開,採編人員與受訪者的交談越發深入,這時受訪者會不斷透露出更具新聞價值的亮點題材。對於做好採訪前準備的採編人員,便能夠在獲取想要的信息和素材,完成採訪任務的同時,順帶挖掘出另外的亮點新聞。同樣是前文中筆者在揭西縣良田鄉採訪的例子,通過採訪前充足的準備,筆者在與受訪者的交流中,獲取到該村由於地理位置獨特,山泉水較一般地方甘甜的新聞題材,隨後加以實地走訪,並採寫成新聞報導《山巒疊嶂處清泉石上流》,其同樣在報刊見報後引發了廣泛關注。所以,任何的採訪要有備而來,才能臨場應變,以不變應萬變,既取得預期效果,又得到意外的驚喜。
採訪前做足準備,還有諸多好處。比如,做足採訪提問內容準備,設想到採訪時尷尬場面,並想出對策,這讓採編人員在採訪過程中,能夠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保證採訪的順暢性,不因準備不足而導致採訪中斷,產生尷尬的情形。又比如,能夠增加採編人員的自信心,在採訪過程增加勇氣,特別是在採訪社會地位較高的名望人士或高級別政府官員時,做足採訪準備,能夠避免雙方產生不適或尷尬的局面,也是對對方的一個尊重,確保採訪順利進行。
那麼,如何進行採訪前的準備,如何做好、做足?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要根據所要採訪的題材,初步確立主題,在採訪思路構思好之後,擬定詳細的採訪提綱。這樣,採訪過程就可以依據採訪提綱進行採訪和提問,保證了採訪的方向,不至於採訪過程「跑偏」了題;同時,可以在此基礎上靈活應變,發現並採集採訪提綱未列到的內容。對於採訪對象是位高權重或社會名望較高的人,在採訪之前還要通過多種途徑對受訪者進行深入了解,這種了解可以是單方面的也可以是綜合方面的,依採訪主題而定。
如果說第一方面屬於「軟內容」,那麼第二方面要屬「硬配備」。第二方面是從採訪的「硬體」配備入手,對於圖文新聞採編人員,最基本的配備要有多支可寫的鋼筆或籤字筆、記錄本、錄音筆、照相機、U盤、充電寶等等。
採訪提綱準備充分了,配備也已配齊了,是否就可以進行採訪了呢?答案是基本可以。但是,為了讓採訪更加有針對性,採編人員還必須明白自身想要採集到哪些信息和素材,可以從哪些途徑、哪些人獲得,最便捷的方法是什麼。有些信息和素材,可以從受訪者或受訪方獲取;但有些現場感比較強的場面,需要採編人員自己細心觀察了解。還有一些可以從旁人獲取。
其實,除了上面所粗略介紹的從3方面入手做好採訪前準備之外,還有很多的小方法,小技巧。當然,做好採訪前的充分準備,有賴於平時的加強學習和總結,從中得出一般性的經驗,用於指導實踐。總之,新聞採訪前做足準備對新聞採寫很重要,有備才能無患,才能臨場應變,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章來源:揭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