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周五)晚上19:30我們進行了果媽訪談錄第11期,這一次的嘉賓本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社的編輯陳麗傑,因臨時有事來不了,另一位編輯袁思遠做客了本次直播,她與陳麗傑老師一直有合作,我們很熟知的蔡穎卿老師的很多書也是由她編輯的,今天直播的主題是:當媽媽後,你還知道怎麼愛自己嗎?
以下為此次直播實錄:
果媽:首先謝謝大家來到我們的直播間,今天還是進行每周五19:30固定的欄目:果媽訪談錄,我們希望用視頻的方式與大家互動,所以每期都會請一位嘉賓和大家聊聊各位女性、媽媽關心的話題,這一次是第11期。
今天談論的話題是如何做好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果媽閱讀從2016年走到今天已經有近5年的時間,我們一起讀了200多本的書,和媽媽一起用閱讀的方式享受美好的生活,感受幸福。其中也讀了很多蔡穎卿老師的書,今天就很有幸請來了蔡老師的編輯和大家聊一聊蔡老師的書。
2016年1月1日果媽閱讀成立,我開始在線上用講書的方式帶著大家學習,大家在社群用書寫的方式進行輸出,線下則是用讀書會的方式。
比如樂讀會@果媽閱讀也是把蔡老師的《我的工作是母親》作為第一本帶讀的書籍,現在有100多個城市舉辦過這本書的讀書會,我們也是希望用這種方式給大家傳遞蔡老師積極向上的理念。
我先介紹一下嘉賓,本來是陳麗傑老師,她臨時因為特殊情況來不了,但是,一直與陳老師有合作的編輯思遠老師來到了直播間,她也與蔡老師有很多接觸。
所以,今天我們就通過這次直播和大家一起了解蔡老師的一些生活、工作,看看她是怎麼做到平衡。
思遠:非常高興今天來到果媽閱讀,分享關於平衡這個話題,我是袁思遠,也是蔡老師很多書的責任編輯,和蔡老師有一些直接的郵件溝通。
今年我剛成為一個上班媽媽,有一個9個月的寶寶,我在做《上班媽媽的生活管理術》這本書的時候還是一個未結婚的女生,現在已經是寶媽了。
所以,在身份上的轉變也給我了一些深刻的感受。
果媽:今天關於平衡的話題,與《上班媽媽的生活管理術》這本書有關,這本書在果媽閱讀的媽媽的人生管理主題中講過,它也作為2021年1月的線下樂讀會的書目,會在幾十個城市開與這本書開線下讀書會。
我們也希望從這些書籍可以收穫更多的智慧,這本書裡有八位上班媽媽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
同時,如果你是全職媽媽也會有收穫,因為全職媽媽的工作就是母親,而且是你很偉大的職業。
01關於「平衡」這個詞
果媽:下面就進入今天的流程,我們來聊第一個話題就是「平衡」這個詞。設計這個主題的時候,平衡是帶引號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大家生活經歷的豐富,每個人對平衡都會有不同的認知。所以我也想聽聽思遠是怎麼看待平衡的?
思遠:我的觀點也是沒有絕對的平衡,尤其是上班媽媽這種身份,照顧家庭和職場,做到平衡必然就有捨棄的,如果你想達到平衡,就是事事盡心盡力,你達到了自己滿意的狀態,我覺得平衡就是選擇與專注的智慧。
所謂選擇,結合我自己來說,自從我上班之後,孩子當時只有幾個月,我面臨一種像蔡老師說的職業、媽媽蠟燭兩頭燃燒,這時候我就面臨了選擇,如果我想要陪伴孩子,我必然要捨棄工作的時間,如果我想要在工作盡心盡力,必然陪伴孩子時間就會少。
但是這個選擇怎麼來做,你考慮當下最重要的是什麼。
比如說我有工作必須做,陪伴孩子在必須完成工作的前提下來做的考量,如果我考量了一個主次,這就是我做出來的選擇,這是一種平衡。
選擇之後就是專注,這是另一種平衡,因為你既然做出了一個選擇,無論是陪伴孩子還是專注工作,就要盡心盡力,全力完成,只有選擇了這件事,又全力完成了這件事,心理上對自我是滿意的,就是達到了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是對自我的肯定,不是表面上時間的平衡,它是相對階段的、動態的平衡。
果媽:比如說,今天思遠就放下了9個月的孩子,選擇進入了直播間,每個人都會有選擇的過程,選擇背後都是一种放棄,選擇當下重要的一件事,可以用正念的理念,正念不是放鬆的狀態,更多的是專注在當下,平衡也是一種智慧。
02作為女性如何達到平衡的智慧
果媽:下面我們就聊一聊,作為一個女性,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種智慧,讓思遠和我們聊一聊蔡老師帶來的啟發,蔡老師的工作與生活的情況。
思遠:我知道果媽閱讀有很多蔡老師的忠實粉絲,對蔡老師很關心,今天我們也收到蔡老師的一封郵件,平安夜是她和愛人35周年的紀念日,她和我們分享了這種快樂,以及聖誕的祝福。
每次和蔡老師交流,我的心都安定了,她在字裡行間總有一種力量在支撐你。
說到蔡老師,她是怎麼做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其實她只做了兩年的全職媽媽,獨自照顧家庭而且沒有老人幫助,雖然時間上不用朝九晚五上班,但是比周圍的人要付出的更多。
果媽:我想說你享受那種狀態就很幸福。
思遠:蔡老師明年就60歲了,她有喜歡的事業,開辦了媽媽小住校,她把教養方式稱為小住校,她與先生有一個六七百平米的教養空間,一年中選擇一些時間段,招募小學2-7年級的孩子以及媽媽,進行一個家庭式的教養,衣食住行,知識的陪伴都在這裡,她是以隔代大長輩的身份對他們進行養育。
我們知道上班媽媽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不夠用,蔡老師是怎麼做到能兼顧這麼多事情的呢?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幾個小細節,蔡老師出了17本書,開了很多餐廳,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孩子,主持一個教養空間,她就是把時間碎片化利用的特別到位,她的電腦常年開著,在做家事的時候她的腦子裡也在動著,有任何靈感的時候馬上記錄下來,所以她的文章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效率很高。
蔡老師說到解決沒時間的秘訣就是八個字:提前準備,捨棄次要。
《上班媽媽的生活管理術》這本書中也寫到日本媽媽要準備便當,所以她們會提前準備好材料,周末準備半成品,做的時候就能很快做出來。
捨棄次要,注意抓主要矛盾,現在的媽媽太累了,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孩子的情緒,很多媽媽看到別的媽媽會做蛋糕、會做飯、會跳舞、會彈鋼琴等等,自己就會很焦慮,其實我們不必糾結在這些「不會」上,不必把那麼多完美的身份強加在自己身上。
果媽: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打開手機,朋友圈裡的都是別人的優秀,其實我們不是要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的成為自己。這句話是在自我鼓勵中反覆提到的,就像蘇格拉底的那句話:認識我們自己,找到我們最真實的自己。
思遠:很少有媽媽能做到像蔡老師這樣,我們享受過程就好。
看別人的故事,做自己的事,這也是蔡老師的觀點,人生好苦好累,這要看你跟哪個階段比,蔡老師提出的建議就是直面你自己的人生,她特別強調的是用實踐的力量去做,沉下心,從焦慮的狀態中走出來,去做的話,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
蔡老師總是強調你不如就靜下來,在家務中實踐,因為行動的力量才是最有力的。
果媽:盡心盡力的做個好大人,這也是蔡老師《在愛裡相遇》這本書中提到的。這本書也是我們果媽閱讀講的第一本書。
思遠:這裡也向大家預告一下,蔡老師的《在愛裡相遇》明年2月份就要再版出書了,還有《隔代不隔愛》、《小廚師》改名為《生活既教育》,我們已經累計出了蔡老師的19本書了。
果媽:蔡老師就是享受做的過程,據我所知,她現在經常要往返兩個城市之間,因為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她快60歲了,卻還在繼續做著有價值的事。
思遠:因為她喜歡,她能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找到自我,這是蔡老師很珍貴的地方,一直踐行著為了她心中為家人、社會帶去正向的力量在做著努力,這是讓人特別感動的地方。
果媽:她是用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用她的示範、行為都帶給了我們美好的事情。剛才講的是蔡老師的,那我想問思遠,你是怎麼做的呢?
思遠:首先是時間上的,在家務中放鬆自己,每天晚上或早起。
舉個小例子,我家孩子的地墊我每天臨睡前都要擦洗一遍,以前我用毛巾,後來我發現要提高做家務的效率,可以不用毛巾,用溼巾替代,這樣能省去洗毛巾的時間,在做家務的效率上,也是可以講究一些方法的。
果媽:就是我們要善用身邊的工具。
思遠:對,這就是生活的巧思,我原先會給自己設限,當了媽媽之後,我發現不用局限自己,以前我不愛買外賣 ,現在卻覺得吃外賣也可以,時間的分配上,我可以用做飯的時間去做其他很多我喜歡的事情,偶爾吃一兩次外賣也不是不可以的。
果媽:不追求完美,不用苛求自己。在我看來,我自己這麼多年,平衡也不用追求,這只是一種狀態和感受,重要的是你自己。
首先從思想意識上告訴自己很開心,思遠剛才提到的選擇,我在創業過程中有很多選擇,會做各種嘗試,後來我回觀,問自己這些都是我想要的嗎?
我很喜歡用正念的方式,當我們心定了,平衡就達到了,有的時候我們就是想要的太多,會給自己特別多的壓力,後來我學會了放棄,不去做那麼多事,就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做到極致。
我現在就是想帶著媽媽們讀書,在提升媽媽感性素養這件事做好了就夠了。
思遠:跳出圈子,回觀我們的內心,如何做一個取捨?你要站在脫離原先思維模式來看待上班媽媽這件事,我只是我自己,我想要做什麼。
所有媽媽都有焦慮,其實就是要放過很多事情,冷眼旁觀一下,關注一下你的內心,自我。
03關於幸福的話題
果媽:在這個話題上我們繼續延伸,你對《上班媽媽的生活管理術》這本書的作者譯者很熟悉,結合這本書,如何做到很幸福、平衡的智慧方式,帶給你什麼啟發,怎樣讓我們感到幸福呢?
思遠:首先說一下我對幸福的理解,這是很主觀的東西,這要看你對幸福的認知和敏銳度,《上班媽媽的生活管理術》這本書裡也描寫了一些不幸福的事情,只有經歷了低谷才能感受到站在高峰的幸福。
很多媽媽剛生完孩子都會有一些焦慮,尤其是第一胎,我們不知怎麼育兒,發現生活中的巧思,做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夠了。
另外,要及時向你的家人求助也是掌握幸福生活的方式,育兒、照顧家庭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雖然媽媽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但不是全部,爸爸不應該脫離他的角色。
所以,就像小王子裡有一個「馴養」這個詞,「馴養」你的老公,把情感需求傳遞給他,切實履行他的一些家庭責任,這也是這本書裡的智慧。
果媽:很多時候我們追求完美,做媽媽真的不是完美,足夠好的媽媽就好了,當你苛求自己完美的時候,你也在苛求家人,你一定希望別人完美,誰都改變不了誰,改變自己也很難。
思遠:我們上班特別忙,所以會很希望老公幫我們分擔,但是他接手的時候又會覺得他不盡心,其實爸爸有他自己的育兒方式,不要糾結他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不必過多幹涉,說多了會適得其反,試試給他肯定。
果媽:我覺得思遠的覺察能力很好,很多會員說我在果媽閱讀這麼久沒改變啊,實際上是你沒看見而已。
大家放過自己,就能感受幸福,剛才思遠說幸福是一個主觀的感受,也是一個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的話,你也覺察不到。
我們需要提升的是幸福的能力,媽媽需要,孩子也需要,我一直相信媽媽感知力好了,有一雙美好的眼睛,就會讓孩子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他的內心種下一顆對生命美好嚮往的種子,在人生道路上,他就能度過很多難關。
就讓媽媽們帶著孩子發現美好,感受幸福。
思遠:幸福是一種感知力,也是一種學習力,幸福是要學習的,人生苦,我們要善於從苦難中把閃光的正向的地方找出來,喜悅之感就是一種幸福。善於發現微笑的感動,細微的美好。
果媽:每次直播也是傳遞這種幸福,我們就是一次幸福的相遇。
思遠:常懷一顆感恩的心。還有一點就是當媽媽要時不時抽離自己,甩開那些東西,給自己放空的時間和機會,當下就是自己,給自己特殊時光。
蔡老師就是在閱讀中、家務中放空,這是她與自我相處的方式,她每天都會給自己閱讀的時間,這是很幸福的事,給自己獨處的時間,支撐的力量。
自己給自己一項我熱愛的某一件事來調節,這就是你幸福的點,這本書裡也提到,把我們所有身份全都拋開,給自己一個時間,選擇自己幸福的方式。
果媽:蔡老師有一本書叫《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這本書介紹了很多她曾經讀過的書,蔡老師讀過的不是我們常讀的,不是工具書。
如果我們讀的都是工具書,內心就不會那麼柔軟,會特別功利,我們總想在書裡面獲取方法,但是你會發現你知道也做不到。
所以,不需要每天讀更多的工具書,而是多讀小說、名著。
思遠:多讀一些很經典的書,蔡老師的原則就是好書不厭百回讀,經典的書反覆讀,帶著孩子讀,讓這些書在你的生命裡緩慢流淌。
果媽:身邊的一些老師也給了我很多啟發,我們在果媽閱讀重讀了一些經典的書籍:線上講書《遊戲力》、線下讀書會《被討厭的勇氣》,你會發現讀的方式不一樣了。
我們會在工具書加上文學作品,比如自我鼓勵中我就加了《清單人生》,這本書描寫的就是一個63歲老太太的自我實現。
我們在讀小說的時候一刷看的是情節,二刷感受,三刷就是細節,你讀小說的同時就是在讀人生,讀每一遍都會厚重的呈現在你心中,如果你讀了很多東西會有點像囫圇吞棗,我們不用追求讀多少本書。
名著叫做生活的工具書,它會陪我們一輩子,因為它就是有這種魅力。2021年我們會重讀好書。我會分享生活的工具書,反反覆覆讀,人生這麼短,我們讀幾本書就夠了,慢一點,把它讀透了,真正踐行起來。
思遠:讀書是自我的事業,不是要跟別人比較,讀了很多書,沒有深刻感悟,沒有內化情感需求,讀也是百讀。
果媽:也會分享哪些書反覆讀,我也會把更多的文學作品加在書單中。
思遠:我們出版社要傳遞的也是這樣一種觀點,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文學對人的影響,當下看不到,重新回來再看會有不同的感悟。
果媽:只要把一本書吃透了,當你看了文學作品再看工具書,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文學作品看到的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讀了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回歸最底層的東西,就是滋養我們的內心。當我們讀了工具書還是做不到,你就會很挫敗。
思遠:王小波說過一句話:人的痛苦來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其實沒有必要。
果媽:讀書就是讀人生,當你懂得了很多人生故事,你就會懂得你的人生,內心中感知生命背後的力量。
思遠:看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
04關於媽媽的感性素養
果媽:關於媽媽的感性素養,你是怎麼看的呢?
思遠:我覺得這也需要培養和學習的,果媽閱讀致力於做這件事,我覺得這是一項很偉大的事,洪蘭也是我們的作者。
她說過,如果你只是培養一個男孩,是影響男孩的本身,如果你培養一個女孩,你可能影響一個家庭、社會。
媽媽身上自然而然肩負的使命是很重要的,提升媽媽的感性素養,媽媽成長了,正向的能量是成倍的,我們想做的,就是用書這件微小的事,給讀者知識上提升,感性素養上提升,
果媽:現在的媽媽70、80後是主流,這個群體的觀念就是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腦海裡是理性思維,邏輯推理,很功利,因為我們是在應試環境下成長的。
現在不一樣,我們的孩子面對的是人工智慧的社會。我們只知道機器沒有情感,人類才有創造力、感知力,我們更要做的是感性部分,讓媽媽在生活中感知,感知自己的孩子的情緒,把家裡營造出溫暖的環境。
我經常說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的一句話: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其實愛的底層就是感性素養,我們會做不同的嘗試,陪伴大家走下去,我相信,媽媽的感性素養提升了,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一樣,生活的感知力也不一樣,孩子也會受影響的。
思遠:教養美學,傳遞的是一種美,做圖書也是,之所以起名叫教養美學,是因為美才是一種終極的競爭力,在生活中創造美,蔡老師說她每周都會準備一束鮮花,飯菜做一個好看的擺盤,媽媽對生活的盡心盡力,孩子也會傳遞給他人。
還有一個就是落實到家務中,蔡老師在家人睡著後,會清洗洗手間,睡前幾分鐘的收拾,會讓家人看到整潔的環境。提供優質的生活質量,是身為媽媽、妻子做的,給人帶來快樂,也給自己愉悅,數十年如一日,蔡老師一直都這麼做。
果媽:蔡老師是我書中的榜樣,她的書背後透露的是溫暖、愛的流動,看完之後就是心很安定,蔣燕就是我生活中的榜樣。(我究竟想成為一個怎樣的媽媽?| 果媽育兒手記)
我們常說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仔細想一下,每件事也有美好的一面,只要你有發現美的能力,無時無刻都能看到美好,樂觀的看一件事,那件事就會變好,很多事情沒有絕對,心定了很多事情就變了,因為那個能量場變了。
你對待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對你的方式,問問自己選擇什麼,選擇了就不糾結,沒有那麼多完美,專注在當下的那一刻,享受那一刻,就像蔡老師說的,好好生活就是好好教養。回歸到生活這個層面。
思遠:選擇當下,專注當下。
蔡老師聖誕的時候都會想起愛斯基摩人的諺語,分享給大家:燈中有油,屋中有光,心中有愛。
果媽:就讓我們帶著愛的力量回到生活中,好好愛家人、愛孩子,愛自己擁有的一切,不管是所謂的好不好,都是上天給你的禮物,相信你的未來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