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女人,能活著走出「怎樣將家庭與事業平衡」這道死亡問題

2021-01-19 騰訊網

文/遐邇

編輯/梁雲風

財經風象人口與生育系列

在我國,職場歧視是每一個就業者,尤其是女性就業者躲不掉的問題,生娃的面臨生育歧視,太美的被認為不正當晉升……即使有著各種法律的規範監管,很多女性卻仍然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在職場上遭遇差別待遇。最近,重慶因懷孕被辭退的呂女士又成功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了這一話題上。

呂女士是一位二胎孕媽,一胎寶寶才四個月大三個月前入職了一家培訓機構,今年11月4日正式籤訂合同,半個月後發現懷孕,隨後就被公司解僱了。

從採訪現場的協調過程中不難看出,該公司與呂女士都覺得很委屈,一方面公司出於對呂女士身體的考慮,害怕其在過短的時間內連續生育,會在工作過程中出危險,因此不願再繼續僱傭她。另一方面呂女士憤憤不平於自己只是因為懷孕就受到歧視,今後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

這件事既是一樁很簡單的糾紛,但同時又是一件很難說清對錯的複雜社會問題,複雜到不管選擇怎麼解決,都算不上給出了一個很圓滿的結局。

說它簡單,是因為其實有法可循。《勞動法》第二十九條第三款之規定,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任何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職工的工資,辭退女職工,單方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但是,女職工要求終止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的除外。而且《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三條還明確規定了各單位在錄用女職工時,應當依法與其籤訂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中不得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可以說,從法律的規定上來看,無論呂女士是否懷孕,懷幾次孕,都不關用人單位的事,公司既不能干涉過問,也不能因此拒絕錄用或辭退,在孕期解僱女職工更是不可以的。

但這件事背後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真的可以用一句不合法就全部解決嗎?

首先,呂女士所在的培訓機構也是需要盈利的,企業本質上並不是福利機構,即使女員工自己能夠堅持孕期正常上班,必要的產檢還是需要請假,生育後更是有著合法的帶薪產假,這勢必還是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轉。一旦企業開了這個允許在職連續懷孕生育的口子,如果其他女員工也紛紛效仿,小企業很可能會迅速虧損關門,更不要說呂女士這樣短期內連續懷孕,原本風險就更大,孕期一旦在職場出現意外,無法預估的工傷賠償更是企業不願負擔也負擔不起的。

其次,從呂女士的身體出發,如此密集的懷孕對女性的身體肯定有一定傷害。正如採訪中這位培訓機構的負責人所言,頭胎生完醫生都會囑咐一定時間內要注意避孕,而如今呂女士這頭胎四個月二胎懷孕兩個月的局面,真的很難說他們夫妻二人沒有一點責任。尤其是呂女士的丈夫。如果說懷孕本屬意外,那麼起碼說明呂女士的丈夫只想著滿足個人慾望,沒有多為妻子產後的身體恢復著想;如果懷孕是計劃之中,那其丈夫就可稱得上既蠢且壞,為了急著追生孩子,罔顧妻子的身體健康,更沒有考慮過妻子懷孕照顧孩子還要兼顧職場的困難。至於是不是頭胎是女孩所以才急著再生男孩,新聞沒提,我們也不好瞎猜,但懷孕生子是一項重大的責任,既然決定了要生,即便夫妻雙方都是自願,也需要考慮好整個家庭如何承擔生育風險和養育資金,沒道理看準法律的空子,一門心思就要讓企業為兩夫妻的個人行為埋單。

第三,這件事之所以引發熱議,並不是呂女士受到了職場性別歧視而令人氣憤,而是正因為有不少女性在職場上有著與她相似的行為,使得所有女性的就業形式越加嚴峻。拋開那些相比進入職場,更願意留在家庭中的女性,試想,多少女性為了獲得一個就業機會接受了太多不平等條約?她們在校成績比男生好,筆試分數比男求職者高,好不容易過關斬將搶到了一個或許是企業按比例必須達到的女員工佔比中的一個入職名額,為了不被搶破頭的其他女同胞代替,她們不敢請假不敢生育,信誓旦旦保證自己幾年內絕不生娃,但還是要被擔心她們隨時撂挑子回歸家庭的老闆忌憚,一次次無法獲得升遷機會……但對這些女性來說,只要還能夠在職場上拼殺,至少一切還有努力的餘地,她們的優秀總有被看到的一天。直到某一天出現了一個懷了一胎又一胎的女同事,徹底堵死了她們升遷的道路,也關閉了那扇在苦苦求職的女性面前原本就只開了一線的大門。

聽上去很誇張?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曾經工作過的公司,由於工作性質,女員工數量大於男員工,我也曾因此認為自己的工作壞境不存在職場性別歧視。直到有一次聽到公司領導們在辦公會上討論正在進行的校招事宜,一把手是這樣說的:我們在職女員工所佔的百分比已經遠超給我們的規定要求了,下一步主要是調整人員結構,我們現在不想要女的,這次校招只留男生。筆試前幾名都是女生?那就降低錄取要求,分數線降低,六級不卡了,進了面試就好操作了。我知道女生就是會考試,分數都比男生高,但是沒辦法啊,我們還是得要男生……

那是我第一次真實面對職場性別歧視,多少優秀的女孩子就在這一句「我們還是得要男生」的大基調下失去了競爭資格。

誠然,不可否認,男性天然受家庭束縛比女性少,力氣也比女性大,領導指揮起來顧慮也更少,但這並不是女性應該在職場受到歧視的理由。每個女性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怎樣活著,而社會應該有能力去包容每個人合理合法的生活選擇。可現在的事實是,女性承擔了全部的生育風險,還要連帶承擔因為生育而帶來的職場歧視,這對想要在職場實現個人價值的女性來說,屬實不太公平。

我國的法律不能說沒有保護女性工作的權利,辭退呂女士的培訓機構也認可自己違法。這件事最終以公司賠償呂女士三個月工資,呂女士同意解僱收場,但有多少從筆試面試甚至遞簡歷開始就因性別歧視而喪失的女性就業機會根本就從未被人知曉。法律所規定的一視同仁同工同酬,在實際應用中卻總能有這樣那樣的各種客觀原因讓女性不得不接受。而只用一句違法來強制用人單位承擔僱傭女員工的風險,似乎也對用人單位不太友好,畢竟同等酬勞下,出於盈利的考慮,用人單位選擇不需要更多兼顧家庭,更沒有漫長的孕產期的男性員工才是更優解。

那麼職場性別歧視(本文主要討論生育方面)的困局究竟該如何解開?這似乎是一個比職場性別歧視本身更能吵上三天三夜的話題。強制的法律保護似乎已經顯現出了一定不適應,那麼我們不妨來設想幾種在保障女員工生育權利的前提下可能的解決方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第一種,既然女性因為生育請假太多造成職場性價比不高,那麼假如延長男性的陪產假,讓男女工作時長差不多呢?可以想見,在內卷如此嚴重的社會大環境下,背負著巨大生活壓力的男性一定會自告奮勇地要求正常上班:我老婆產假在家/我媽可以照顧/我已經請了月嫂……總之就是孩子不需要我,老婆也不需要我,我可以隨時為工作離開家庭。這種情況下,即使從妻子懷孕開始就給男性減少工作量,並批准陪同產檢,妻子生育後給與其妻產假等長的陪產假,男性員工照樣會選擇自願回到工作崗位,何況還有一個非常光明正大的理由,那就是賺奶粉錢。

第二種,增加適合女性工作的崗位。先不說所謂適合女性的崗位都是哪些崗位,又是不是真正被女性所願意從事,就說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崗位需求並不能夠被硬性規定。當市場發揮調控作用的時候,專為女性設置的崗位很可能會因為缺乏實用性而成為企業難以甩掉的包袱,處於這個崗位的女性也一樣不會受到待見。

第三種,孕產期女性在本人用人單位少做的工作量要在工資上有減少的體現,並且這部分減少的工資,由其丈夫的用人單位補貼,並直接轉至其妻子帳戶。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加僱傭男性的工資成本,從而對僱傭女性的用人單位產生的損失進行平衡。這種做法和日本有些相似,看似合理保障了女性權益,實際上卻是在鼓勵甚至逼迫女性回歸家庭,因為全職在家的女性,其丈夫可以獲得更高的薪資獎勵,從丈夫角度來講,既然一個人工作和兩個人工作的收入是相等的,自己又不用做兩倍工作,還有妻子全職照顧家庭,不需要自己分心兼顧,何樂而不為?也正因此,日本的家庭主婦佔比才會如此之高。

我所能想到的第四種方法和第三種有些相似,即在不影響女性的收入前提下,女性在孕產期給用人單位帶來的損失由政府補貼到用人單位,再由用人單位匯入工資全額發放給女員工。這種方法表面上來看很是合理,既保障了女員工生育和工作的權利,又使用人單位少了後顧之憂。但是政府的補貼又來自何處?補貼了生育家庭,是否也等同於變相徵收了單身稅、丁克稅?這又是一個無法深究的話題。

在現今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下,催生二胎三胎無疑已是國家層面必須鼓勵的事,但因此帶來的所有風險與犧牲卻由女性首當其衝。一方面埋怨女性不願生,一方面責怪女性生育耽誤工作,再加上用人單位無可指摘的天然趨利避害和違法解僱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沒有真正適當適用的解決方案,很可能就會面臨逼迫女性徹底回歸家庭的恐怖社會倒退。

女性的職場與家庭如何平衡,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用是否能兼顧事業與家庭來衡量一個女性是否成功本來就是一種過分苛求。而且我們所見的所謂女性的平衡與成功,是需要整個家庭的共同努力的:她或許有一個體貼的丈夫,有樂於幫襯的父母,還有財力所及的月嫂保姆。否則對於一個孤軍奮戰的普通女性,從選擇結婚開始就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事業還是家庭,只能擇其一。正如馬伊琍所說:「事業和家庭分處於天平的兩端,我絕對不相信誰可以做到光鮮亮麗的把職業成功女性和一個優秀合格的媽媽兩者兼併。」

有人誓要做出一番事業,有人視夫榮妻貴子女成才為人生圓滿。選擇本身並沒有任何高下之分,但女性在人生選擇上能獲得的自由卻顯得那麼珍貴,更遑論一句成年人都會說的「我全都要」。相反,則很少有人去問成功男性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因為擁有妻子的男人們,似乎真的不需要去做這種選擇。

寫完這篇文章,很遺憾地發覺職場上的性別歧視或許很長很長時間內都無法真正消失,但還是寄希望於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願每個女性都能發自內心毫不勉強地選擇自己怎樣活著,願每一個女性的選擇都能被尊重並達成,即使是那句看來格外貪心的——我全都要。

這裡是財經風象,如您喜歡請轉發分享

點「在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相關焦點

  • 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顏寧追問4位男科學家
    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個問題常被拋給女性。而在12月27日的一場論壇上,它被拋給了4位男科學家。「我們需要一個論壇把女性科技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彼此分享挫折、困惑、經驗和教訓。雖然沒辦法複製,但看看別人走過的路,至少可以讓你不孤單、不害怕,有勇氣面對各種事情。」
  • 女科學家論壇之科研伉儷專場:怎樣平衡事業和家庭?更多問題,等你來...
    這不應該是女性的問題,而是兩性的問題。撰文 | 返樸「你怎樣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個常常拋向女性的問題,卻很少問及男性,仿佛男性天然就不用承受家庭的羈絆,也因此能全然投入事業,所以順理成章地取得優於女性的成果。
  • 陳寶國背後的女人:退守家庭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40多年榮辱與共
    人們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趙奎娥就是這樣的女人;人們還說,任誰都很難維持事業和家庭這架天平的平衡,趙奎娥做到了。大家可能熟知國家一級演員陳寶國,卻對他的太太趙奎娥一知半解。這是因為趙奎娥甘願放棄自己如日中天的事業,退守家庭,做丈夫陳寶國背後的女人。原來那個年代的愛情也可以這麼勇敢1974年,18歲的陳寶國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一名窮學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能有書讀已經是萬幸了。
  • 顏寧追問4位男科學家: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網上很多人一說到我,就說顏寧之所以能成功,因為她是單身,沒有家庭拖累。但事實上,有家庭、有事業才是絕大多數人的現狀。我們這次請來四對科研伉儷,不僅都是科學家,而且也都為人父母。他們的科研和家庭能平衡嗎?—— 顏寧熟悉顏寧的人,可能都聽過 2014 年時她講的這段故事。「你們為何從來不問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現在她的想法實現了。
  • 顏寧×四對科學伉儷: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顏寧攜手董欣年×王小凡、宋丹丹×翟季冬、閆湞×吳建平、李文斐×張哲四對科研伉儷,圍繞雙體問題展開分享交流,談他們在事業進程中的喜怒哀樂,展現男女科學家的境遇和互動,提供多元視角來觀照科研女性,以鼓勵和啟迪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女性科研人員。男科學家怎樣平衡事業家庭?
  • 完美婚姻之道:陰陽平衡為基礎,男女回歸正位,順應自然
    同樣,丈夫和妻子也是一雙對應概念,人類從原始時代開始,男女的職責便開始分工明確,男人在外狩獵,女人在家烹製獵物,這就是婚姻的萌芽,男女互助,陰陽調和,生存下來為基本,繁殖後代為目的,有了生生不息的170萬年人類。願意做女神還是女漢紙呢陰陽錯位,導致『女漢紙』、『家庭煮男』產生。
  • 走路外八字的女人,婚姻事業財運會怎樣?
    【走路外八字的女人,婚姻事業財運會怎樣?】走路外八字的女人心性是比較高的,心性也比較傲氣對自身的期望值也較高,但是此命相的女人是屬於那種手低眼高的那種人,不管什麼事情基本停留在想像,真要實際行動確要掉鏈子難以成事,因此在事業財運上難有成就,不看好。
  • 家庭興旺與否,主要看女人,這3種女人,旺夫旺家庭
    一個女人若不夠勤勞,那麼家裡便會烏煙瘴氣;一個女人若不夠節儉,那即便男人再有本事,也不夠她浪費的。想要讓生活變好,讓家庭奔向小康,除了開源之外,還得要學會節流。男人往往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女人去督促,去控制。若女人比男人還鋪張浪費,比男人還窮奢極欲,那麼這個家庭永遠都富不起來。
  • 夏春妮:將職業智慧應用到育兒生活 事業家庭並行不悖
    以下夏春妮導師的演講實錄(有刪減):人生雙行線,事業家庭並行不悖。我們每個成年人皆行走在家庭與職場,即生活與事業的雙行線上,家庭是我們職場打拼的動力,職場給家庭生活以物質保證與智慧,二者相輔相承,並行不悖。什麼是人生?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這也是我們時常提及的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02 原生家庭的傷害,超過想像很多人是幸運的,父母雖不完美,但至少是心智健康的父母,對孩子總體而言是充滿愛意和尊重的。
  • 海靈格:不平衡的伴侶關係無法長久,這是一個鐵律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一個人的心智還不成熟,還沒有完成成長,而另外一個人需要為此買單,那麼這段關係就無法保持平衡。 沒有平衡就沒有伴侶關係,這是一個鐵律。 這也同樣適用於一個人出於可憐對方而結婚的情況,被可憐的那個人會因為無法平衡施與受而離開。
  • 一個家庭常常出事?十有八九是出了這「4個怪人」,需要注意了
    為何投入同樣的努力的前提條件下,有的男人能成就一番大器、事業有成,有的男人即便 碰得遍體鱗傷,也並沒有太大成就呢?這與其做人做事功夫的高低具有至關重要的關係,重要程度遠超正所謂的人脈。易經上說一個家庭,假如有個德高望重的老人,這一個家庭不事業興旺都難。反過來,假如一個家庭,產生了一個倚老賣老的老人,那樣,這一個老人便會給家庭造成不少的麻煩。
  • 《非自然死亡》告訴你應該怎樣看待死亡
    這並非是一句帶有民族情緒或政治色彩的話,就是單純的字面意思。因為日本的屍檢率奇低無比,多數死亡的人被草草填個死因,就被火化了。許多非正常死亡就這樣被「正常」地一筆帶過。非自然死亡就是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禁思考,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死亡。
  • 夏春妮:將職業智慧應用到育兒生活,事業家庭並行不悖|藍鯨商學院...
    以下夏春妮導師的演講實錄(有刪減):人生雙行線,事業家庭並行不悖。我們每個成年人皆行走在家庭與職場,即生活與事業的雙行線上,家庭是我們職場打拼的動力,職場給家庭生活以物質保證與智慧,二者相輔相承,並行不悖。什麼是人生?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定義:人生就是當下活著的每一天的日子。
  • 《當時的月亮》:一個女人的青春簡史
    愛情和事業,沒有真正的平衡。2003年,道璐辭去導遊的工作,成為一名空乘。不規律的作息和長時間的飛行,讓她的身體越來越差。愛情和事業,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平衡,有的是真正的自主,以及心甘情願對後果的接納。乍見甚歡終抵不過離別無常。道璐以為,她和黃巨澤在一起了,曾經憧憬的幸福生活實現了,就可從此深情相許,相守一生。
  • 當女人過了30歲,才知道什麼叫「危機感」
    例如若你是未婚未育,事業也還沒達到理想的地步,你面臨的是解決婚姻生育問題,職業規劃問題;若你是已婚已育,無事業,你要面臨的是一胎孩子教育,二胎生育,家庭事業平衡等問題.而此刻的我,便是後者。女人的職業規劃與家庭平衡問題,先前社會上各種討論,我也不是沒有看過,當問題真的到自己身上的時候,確實也是非常讓人頭疼,值得深思。先前有人用她親身經驗告誡過我,女人不要因為事業,錯過了對孩子的陪伴,孩子的陪伴也就幾年時間,錯過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 疫情期間我明白的道理:工作才是一個女人最大的依靠
    不管你的工作掙多少錢,世界上總有一部分人知道有你這個人活著。出了啥事,也有個說話的機會。假如一個女的天天待在家中,老公家暴,再碰上全國封城封村這種特殊時期,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真的被人打死了,沒有工作的女人,沒有社會關係的人,除了自己父母,還有多少人會為你出頭呢?
  • 夢見去世的奶奶還活著和我說話 夢見去世的奶奶在哭泣是什麼意思
    夢見在世的母親死了自己大哭請問夢見還活的親人去世,而且自己哭得好傷心會怎樣?夢到親人即將去世自己哭的很厲害是什麼意思新的開始的暗示。工作、生活上都可得到新的開始。一直以來困擾的問題也可能得到解決,是個好夢。表示你可能是受到有錢人的壓榨,不過你為了生存也是無可奈何的,只能忍氣吞聲。
  • 平衡失衡心理 尋找一個重心
    核心提示:天地萬物,最重要就是一個平衡的理念,不論是哪個方面的「失衡」,都將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在工作和生活上尤其如此。你是否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熱愛家庭和工作,但是你卻找不到一個平衡點,所以讓你所有的事情都陷入了混亂中去。想要改變這種讓人崩潰的狀態,就要好好衡量自己的生活重心應該放在哪個地方。
  • 如何做好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思遠:我的觀點也是沒有絕對的平衡,尤其是上班媽媽這種身份,照顧家庭和職場,做到平衡必然就有捨棄的,如果你想達到平衡,就是事事盡心盡力,你達到了自己滿意的狀態,我覺得平衡就是選擇與專注的智慧。說到蔡老師,她是怎麼做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其實她只做了兩年的全職媽媽,獨自照顧家庭而且沒有老人幫助,雖然時間上不用朝九晚五上班,但是比周圍的人要付出的更多。果媽:我想說你享受那種狀態就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