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家庭、學校還是職場中,女性所面臨的困境焦慮無處不在,其根源則是男女兩性、是整個社會共同織造的系統性問題。要破除這些困境,不僅需要女性的覺醒和努力,也需要男性的支持,和整個社會的關注。
12月27日,未來論壇聯合女科學家論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推出《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女科學家論壇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教授發起,至今已連續舉辦六屆。論壇邀請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女性工作者,採用自由對話形式,圍繞求學、就業、事業發展等話題分享科研經歷與人生故事。
與往屆不同,2020年《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將首次引入男性嘉賓。顏寧攜手董欣年×王小凡、宋丹丹×翟季冬、閆湞×吳建平、李文斐×張哲四對科研伉儷,圍繞雙體問題展開分享交流,談他們在事業進程中的喜怒哀樂,展現男女科學家的境遇和互動,提供多元視角來觀照科研女性,以鼓勵和啟迪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女性科研人員。
男科學家怎樣平衡事業家庭?
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說,作為男性科學家,從來都認為妻子的事業與自己的事業一樣重要。所以在家務上都是互相分擔、互相照顧。到了杜克大學後頭6年,晚上或者周末都要去實驗室,所以互相幫助,互相體貼。
「家務事方面,比如欣年很會做飯,但是她最不喜歡收拾餐具,我偏偏喜歡打掃這些東西,所以我們配合得特別好。她負責收拾房間我負責洗衣服,周末一塊兒買菜。」王小凡說:「因為欣年到現在開車仍然不是特別好,所以我們總是一塊兒出門,反倒有很多時間討論事情,包括家事和工作。很多朋友告訴我們,他們後來一個人單獨做事情反倒不好。」
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翟季冬說:「我和丹丹有兩個小孩,老大是男孩,上二年級;老二是女孩,現在幼兒園中班。我和丹丹的風格不一樣,比如我擅長洗小孩衣服,就我來做;教導小孩的事情丹丹更擅長,就交給她。時間上,我們兩個人也會有意交錯開,誰不出差就多帶帶小孩。因為我們都做老師,更容易互相理解。」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吳建平說:「我們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時候,其實也是優勢互補。比如閆湞很知道什麼食材搭什麼食材。她設計好,然後我去執行,我是下廚的那一位,這個搭配特別默契。我們兩個人在事業上互幫互助。閆湞能力上特別出眾,但有一點內向,不太敢於往前邁出一步。我經常鼓勵她要敢於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吳建平表示他有一個特別的壓力:閆湞先在西湖大學找好了教職,他還沒有找。所以當時也思考了很多,最後也做了一定犧牲,選擇了後者,還好幸運地在西湖大學找到了教職。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博士後,擬聘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特聘教授、博導張哲說:「我們的家務分工,簡單來說是一三五你做、二四六我做。如果最近誰比較忙,另外一個人就多做一些。當我回家以後,我會負責做飯,做飯後我可能給老大看看書,這時文斐就可以想想第二天的課題怎麼安排,花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課題上,彌補一些她在白天時間的付出。這就是我們倆之間的互相協調。」
雙方職業生涯有衝突怎麼辦?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勞倫斯國家實驗室聯合博後,擬聘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特聘教授、博導李文斐說:「我的文章發表比較早一些,所以我先去找的博後。我們先看了一下美國的各個城市,感覺加州高校比較多,就把加州高校列了一個名單。我找好以後,張哲就在附近找。」
她表示,也會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張哲拿到了一個很好的offer,啟動經費和年薪都比較高,但這個學校規定夫妻倆不能同時入職。當時計劃讓他接受這個offer,我就在附近找一個工作,但沒有找到合適的。我想算了,我轉到工業界吧。
總之一個原則:兩個人一定要在一塊兒,這樣照顧孩子就比較方便一些。
讀博還是生小孩?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閆湞說:「我剛剛經歷這些事情。我覺得關於什麼時間段生孩子更合適,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因為你人生的每個階段:讀博士、做博後或者當學術帶頭人 ,每個階段都是很忙的,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沒有哪個時間是最好的。」
「我剛好在建立自己實驗室這段時間懷孕,每次產檢都要花很多時間。但只要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其實也是可以兼顧工作的。生了孩子之後,確實比較辛苦,因為睡覺的時間很少了。但走過這段時期回頭看,會覺得自己還不錯,連這個都能經歷過來,以後再遇到什麼困難都沒有問題。」
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宋丹丹說:「我生了兩個孩子,每次都是工作到生產前一天。我看有朋友提問,女性如何在生育期間尋求助力。我們其實還是依賴父母比較多,父母一直跟我們一起住,幫我們帶孩子,包括今天我倆出來參加這個論壇,兩個娃在家都靠父母管著。我們身邊很多朋友,都有父母幫忙,或者請育兒嫂、住家保姆等分擔一些工作,還有一些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裡。大家還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這件事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學院院士董欣年說:「每個人潛力都是非常大的,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就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我實驗室裡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一多半人都是在實驗室結婚、生孩子的,而且他們都做得很好。一個博士後跟我講:我人生的三件大事——結婚、生孩子、找工作都是在你這兒完成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生了孩子後,做事情的動力都不一樣了。人如果能為自己的未來和孩子努力的話,和給老師做事情是不一樣的。」
「科學家也是人,科學家有想結婚生子的,也有想自己單身的,都可以。我們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不是個例。每個人都有對自己一生的期待。如果你期待又有家庭、又有事業,這是可以做到的,並不是不可能的。」
用一句話說出感想
董欣年說:「今天講過很多困難,但對於喜歡學習新東西的人,做科學家是特別高興的事情,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小凡:贊同。還是選擇做科學家。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想發現什麼、做什麼都可以自己做。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這個職業很難得。非常自由自在。做好一定會有困難,但不要怕困難,樂趣會更高。
宋丹丹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都能活出精彩。」
翟季冬說:「很多事情兩個人多溝通,辦法總比困難多。」
吳建平說:「對另一半有更多支持,男方也可以犧牲。」
閆湞說:「不要畏懼未來沒有發生的困難。」
李文斐說:「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家庭和事業不衝突,可以融合。」
張哲說:「有各種各樣的壓力,回過頭來看沒什麼,人生有多種多樣的選擇,不要限制自己的人生。」
(文章來源: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