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伉儷,兩個傳奇!

2021-01-08 人民日報

7月11日

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教授唐有祺先生

迎來百歲壽辰

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張麗珠的名義

設立的「北京大學

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

也於當日正式啟動

將用於獎勵和支持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醫學部的優秀學生

唐有祺先生在北京大學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捐贈協議上簽字

名滿國際化學界的唐有祺院士

與「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

這對科學家伉儷

家國為懷、初心不改

為中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殫精竭慮

他們的人生

充滿傳奇

圖為1952年1月,唐有祺與張麗珠在上海結婚時留影。

唐有祺

醉心晶體結構,傾情科教事業

1920年7月11日

唐有祺出生於

上海市南匯縣新場鎮

1937年

唐有祺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

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報考清華大學時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清華大學在上海的招生考試臨時取消

唐有祺就報考了同濟大學

1936年在上海中學讀高二時在新遷的宿舍中

大學畢業時

正值抗日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中華大地已經滿目瘡痍、生靈塗炭

國民經濟脆弱不堪

面對此情此景

唐有祺一心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識

開發中國特色資源來服務國家

然而

畢業之初的一些工作經歷

讓唐有祺發現

將來要在技術方面做出突破

還需要更高的學識

1942年大學畢業照

1944年春

唐有祺踏上了赴美的輪船

抵美後

他直接去找了諾貝爾獎獲得者鮑林

唐有祺對物理和化學的濃厚興趣

及在這兩方面的紮實基礎

深深地打動了鮑林

鮑林爽快答應了唐有祺師從他的申請

在美國期間的學習和研究

唐有祺學到了

結晶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前沿知識

1947年在加州理工學院

1949年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

唐有祺異常興奮

迫切希望能夠帶著

自己的知識回到新中國去

然而

1951年美國移民局

收到司法部的命令

所有屬於科學部門的中國學生歸國

一律不得離境

導師鮑林得知唐有祺要回國後

想極力挽留

但唐有祺真誠地對老師說

「雖然中國的條件要比這裡艱苦

但畢竟是我的祖國

中國的化學研究水平

和美國存在很大差距

正因為如此

我才更要回去

爭取彌補這些差距」

最終

唐有祺輾轉回國

1951年,唐有祺回國前夕

1951年秋季

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學生們

意外地發現

課表上多了一門新課程——

分子結構和化學鍵本質

給他們上課的

便是剛留學歸來的唐有祺

這是他任教於清華化學系後

做的第一件大事

也是他讓晶體化學

結構化學在中國邁出的第一步

1952春

全國範圍內院系開始調整

唐有祺遷入新北京大學化學系

此後半個多世紀

他的生活和命運與北京大學緊密相連

當時

唐有祺痛惜我國晶體學和結構化學

幾乎空白的現狀

為了和時間賽跑

為新中國的晶體化學奠基

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

他自己編寫講義

不僅在北京大學開課系統培養學生

還在全國範圍內開設師資培訓班

推動晶體化學在全國綜合大學的普及

唐有祺為中國的晶體結構

和結構化學研究做了奠基和發展工作

創立了自發單層分散理論

提出化學生物學的新概念

讓中國的化學與生物學聯姻

帶動中國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

在推動中國化學

乃至中國科學的國際化

倡導中國在國家層面

重視基礎研究

建立科學研究資源和獎勵的分配機制

關注科學研究人才的培育等方面

作出諸多貢獻

1980年,唐有祺從美國引進了中國第一臺四圓衍射儀。圖為工程師安裝調試完儀器後,唐先生(後左)檢查四圓衍射義的運行情況

「唐有祺先生以晶體、

物化廣探化學全貌,

極具戰略宏圖。

學廣勢偉氣度非凡,

握美晶照亮北大校園。

分子工程,精巧絕倫,

繪藍圖導向廿一世紀。」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胡亞東先生的這首小詩

正是唐有祺科學研究的一生寫照

張麗珠

在生命與科學的道路上跋涉

唐有祺的妻子張麗珠

於1921年生於上海

中學時代

張麗珠的志向是學習航空工程

一心想造飛機、開飛機

1937年

張麗珠順利考進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航空工程系

然而時隔不久

抗日戰爭爆發

她轉學到

聖約翰大學去讀醫科

抗戰勝利後

張麗珠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和紐約大學醫學院

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

後又在霍普金斯大學

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

1950年10月

張麗珠獲得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文憑

而正當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

張麗珠卻決定辭掉工作

重返祖國

「出國就是為了學本領

學成後就應該回來

1951年起

我一心一意想回來」

1951年在從英國回國的海船上

歸國後的張麗珠

經人介紹

結識了化學家唐有祺先生

兩人於1952年年初結婚

她便隨丈夫調入北京

被分配到北京大學醫學院

附屬醫院婦產科

由此與北醫結緣

1958年

北醫三院創建

張麗珠直接參與了建院工作

並擔任婦產科主任

張麗珠一門心思在工作上

身上湧動著澎湃的激情和忘我的幹勁

「那時候我們住在城外老伴的宿舍裡

我每天坐三輪車到西直門

再從西直門坐電車到醫院

天天回來都很晚

第一個兒子生下來

我餵了一個月的奶就上班了

到了二女兒一口奶沒吃過

就直接回奶了

她後來一直埋怨我」

作為婦產科醫師

張麗珠接觸了大量不孕不育症患者

對她們的痛苦感同身受

出於作為醫師治病救人的責任感

和作為母親將心比心的悲憫情懷

張麗珠於1982年決定開展

試管嬰兒的研究工作

此後多年一直將大量精力

放在這一研究上

然而一開始

沒有科研經費、缺少儀器設備

張麗珠和同事步履維艱

經歷種種困難後

1988年3月10日

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

終於在北醫三院誕生

但對於張麗珠來說

這遠不是終點

而是新事業的開端

她繼續開展相關研究

並先後取得一系列成果

國內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

首例贈卵試管嬰兒、

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

均在她主持下誕生

……

唐有祺、張麗珠

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

貢獻了全部力量

代表中國科學家的脊梁

一對伉儷

堪稱兩個傳奇

來源:北京日報

本期編輯:胡程遠、楊翹楚

相關焦點

  • 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活動在上海交大舉行
    值此徐光憲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活動與北京大學、徐老的家鄉上虞多地聯動,共同緬懷兩位院士,三地分別從出生地,求學地,工作地聯合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活動主要包含: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雕塑落成揭幕;「霞光樓」樓宇命名揭牌;徐光憲、高小霞院士「十同傳奇」事跡展覽以及紀念大會。
  • 趣味文化:「伉儷」是什麼意思?怎樣的人能稱為「賢伉儷」?
    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或聽到「伉儷」、「賢伉儷」。或許有人會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伉儷」對別人夫婦的尊稱。在古代,「伉儷」一詞可不能隨便用,是非常有講究的。 我們常常在一些古書典籍看到,根據《晉書.卷五十六.孫楚傳》中載︰「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悽然,增伉儷之重。」
  • 國家獎勵劉永坦伉儷800萬,如果是你如何抉擇800萬?
    今有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無償捐獻800萬元,未來可期。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老人為了祖國科研事業奉獻一生,800萬元獎金獎金是對一對老人默默付出一身的回報,兩位老人卻將這份大禮再度回國報國家。
  • 又一對華人神經科學「院士伉儷」
    這一對神仙眷侶之前,我們還介紹過另外一對著名的華人學術伉儷
  • 從武昌藝專走出來的紅色伉儷——李家楨張友鳩夫婦作品文獻回顧展
    從武昌藝專走出來的紅色伉儷——李家楨張友鳩夫婦作品文獻回顧展 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  2019年08月29日15:17   6月19日,「從武昌藝專走出來的紅色伉儷——李家楨張友鳩夫婦作品文獻回顧展」在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校區美術館開幕。
  • 98歲抗戰老兵楊平:知識女性演繹傳奇人生 只因「國讎家仇」
    98歲抗戰老兵楊平講述她的傳奇人生。1944年4月,與黃烽結為伉儷。1949年,隨華野十兵團入閩,先後在福建高校、氣象等部門擔任領導職務。1983年離休。 「我今年98歲了,早把生死看淡。」這是近日人民網記者見到新四軍抗戰老兵楊平時,老人說的第一句話。老人說,之所以要講70年前的那些故事,是想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她們那一代人在民族危亡時是怎樣作出人生的選擇,以及為什麼要作出這樣的選擇。
  • 探火夫妻檔:航天伉儷攜手追逐星辰大海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一對航天伉儷,他們雙雙奮戰在火星探測任務的重要崗位,用青春汗水編織夢和愛的浪漫,用點滴真情詮釋國與家的真諦。趙興娜。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供圖孫一龍和趙興娜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一對青年「系工」夫妻,他們雙雙紮根海南島,奮戰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關鍵崗位。孫一龍是低溫動力系統工程師,負責為火箭注入騰飛的血液。趙興娜是氣象系統工程師,負責為點火尋找「最佳天窗」。此次探火任務中,孫一龍定崗在發射塔架上,跟蹤加注系統的工作狀態,實時進行質量把關和技術指導。
  • 員工專欄 | 百歲校監 香江傳奇
    他一定是當今世上最年長的大學校監兼校長,任期近五十年,真是杏壇傳奇!聽說有客人到訪,胡校監非常高興,一早就在學校圖書館會客室等待。他穿著正裝,系好領帶,圍上圍巾,神情怡然,風度自在。譚院士如約而至,一落座就風趣地說,「老壽星,我知道您是浙江人,您的夫人是湖南人,我今天還帶來了浙江和湖南的同事祝您新春快樂!祝您百歲生日快樂!祝您健康長壽!
  • 科學的「赤子」北大的「霞光」——記「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
    為此,校史館和檔案館特舉辦「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展」,為這對「性格迥異、目標一致、情感深厚」且為北京大學教學科研事業畢生奉獻的院士伉儷作共同的紀念。這次展覽籌辦有大量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做支撐,這受益於院士伉儷女兒們的慷慨相助。
  • 潮說七十|海洋動物浪漫三部曲之一:生死相依「偕老同穴」傳奇
    東海濱城,某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日,一對新人的婚禮在海上皇宮大酒店如期舉行。在婚禮司儀的主持下,一切表白過後當新郎把鑽戒戴上新娘手上的那一刻,新娘的父親卻起身高聲說:"今日之世間,願景是美好的。但市風日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兌現自己的承諾,還有多少人會相信蒼白的表白?今天是女兒人生的一個重大選擇,藉此機會我要送給女兒和女婿一個共同的信物,以證人倫之道。"
  • 顏寧×四對科學伉儷: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12月27日,未來論壇聯合女科學家論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推出《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女科學家論壇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教授發起,至今已連續舉辦六屆。論壇邀請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女性工作者,採用自由對話形式,圍繞求學、就業、事業發展等話題分享科研經歷與人生故事。
  • 顏寧對話4對科研夫妻:即使是科研伉儷,也存在競爭關係嗎?
    12月27日,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舉辦了「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女科學家論壇發起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對話4對科研伉儷 「院士CP、博導CP、助理教授CP、博後CP」,他們受邀分享自己的故事,展現男女科學家的境遇和互動,提供多元視角來觀照科研女性。
  • 學術專訪:院士伉儷——詹裕農、葉公杼
    小編將採訪內容整理如下,揭開學術伉儷詹裕農、葉公杼科學研究以及背後的經驗與思考,以饗讀者!在三年前,BioArt在情人節特輯中對詹裕農、葉公杼夫婦二人的研究方向、學術歷史以及獲獎情況等進行了詳細介紹(傳奇院士夫婦詹裕農和葉公柕獲
  • 謝風華伉儷若隱若現
    前有江蘇宏寶連飆12漲停,後有ST祥龍停牌重組;謝風華伉儷若隱若現;藝高人膽大還是膽大藝才高?「蝶彩一號」這個名字,對於市場既陌生,又神秘。對其陌生很正常,因為畢竟在今年4月1日方正式成立。「蝶彩」背後的「投行伉儷」曾因內幕交易有案底「蝶彩一號」的全名為德邦證券蝶彩1號限額特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由德邦證券於今年3月13日向客戶推廣,推廣期歷時僅一天,有效參與戶數11戶,淨參與份額90210152份,並於4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
  • 湍流卷不走的,是她的「傳奇」
    湍流卷不走的,是她的「傳奇」 2021-01-12 23: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伉儷,捐出800萬獎金,你能理解嗎?
    就在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劉永坦&馮秉瑞科學伉儷1953年,劉永坦以南京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那年全國高等院校向蘇聯學習,全面實行教育體制改革,哈爾濱工業大學由於特定的歷史淵源,成為全國高校的標杆,所以當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高於北大、清華。
  • 裘法祖:一個外科醫生的傳奇人生
    事跡回眸傳奇愛情熟悉裘法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位德國夫人羅懿,裘老親切地稱她為「老太太」。1940年,德國慕尼黑大學科學院,26歲的裘法祖邂逅了一位美麗的日耳曼少女,她就是羅懿,這段美麗的邂逅成就了一段異國情緣。
  • 這梗代指兩個女性鐵定是一對同性戀CP
    這梗代指兩個女性鐵定是一對同性戀CP時間:2019-12-07 14:5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橘已定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兩個女性鐵定是一對同性戀CP 指兩個女性鐵定是一對同性戀CP。被紳士廣泛應用於B站視頻彈幕中,在兩個女性表現親呢的情節時,分享自己的腦補。
  • 復古傳奇:裝備老是被爆?佩戴這兩個頭盔不會被爆裝備?
    玩過傳奇的老玩家都知道,傳奇這款遊戲和其他遊戲不同與人物死亡之後,只會損失點裝備的耐久或者消耗點血藥之類的,但是傳奇這款遊戲人物死亡後,輕則掉落血藥和材料,重則會直接掉落背包裡和身上的裝備,但是還是有防掉落技巧的,比如在你快要被擊殺的時候,把貴重的東西放在背包的最後一兩個格子中,就會減少掉落的可能
  • 選擇一對大小合適的原配膠板、兩個隔圈、把凝膠梳子
    選擇一對大小合適的原配膠板、兩個隔圈、把凝膠梳子。確保隔圈和梳子厚度相同。薄膠(0.3~0.5mm)解析度更高,不用過多加熱,比厚膠( Imm)更易固定和乾燥。但是薄膠易碎,灌膠困難並且上樣量很小。可以用傳統的井形梳子,但拔梳子時經常會撤壞及損壞上樣孔,尤其是在丙烯醯膠濃度低的情況下。而當進行RNase保護實驗或純化探針或核酸時,該類梳子可以產生較為理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