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
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教授唐有祺先生
迎來百歲壽辰
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張麗珠的名義
設立的「北京大學
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
也於當日正式啟動
將用於獎勵和支持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醫學部的優秀學生
唐有祺先生在北京大學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捐贈協議上簽字
名滿國際化學界的唐有祺院士
與「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
這對科學家伉儷
家國為懷、初心不改
為中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殫精竭慮
他們的人生
充滿傳奇
圖為1952年1月,唐有祺與張麗珠在上海結婚時留影。
唐有祺
醉心晶體結構,傾情科教事業
1920年7月11日
唐有祺出生於
上海市南匯縣新場鎮
1937年
唐有祺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
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報考清華大學時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清華大學在上海的招生考試臨時取消
唐有祺就報考了同濟大學
1936年在上海中學讀高二時在新遷的宿舍中
大學畢業時
正值抗日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中華大地已經滿目瘡痍、生靈塗炭
國民經濟脆弱不堪
面對此情此景
唐有祺一心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識
開發中國特色資源來服務國家
然而
畢業之初的一些工作經歷
讓唐有祺發現
將來要在技術方面做出突破
還需要更高的學識
1942年大學畢業照
1944年春
唐有祺踏上了赴美的輪船
抵美後
他直接去找了諾貝爾獎獲得者鮑林
唐有祺對物理和化學的濃厚興趣
及在這兩方面的紮實基礎
深深地打動了鮑林
鮑林爽快答應了唐有祺師從他的申請
在美國期間的學習和研究
唐有祺學到了
結晶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前沿知識
1947年在加州理工學院
1949年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
唐有祺異常興奮
迫切希望能夠帶著
自己的知識回到新中國去
然而
1951年美國移民局
收到司法部的命令
所有屬於科學部門的中國學生歸國
一律不得離境
導師鮑林得知唐有祺要回國後
想極力挽留
但唐有祺真誠地對老師說
「雖然中國的條件要比這裡艱苦
但畢竟是我的祖國
中國的化學研究水平
和美國存在很大差距
正因為如此
我才更要回去
爭取彌補這些差距」
最終
唐有祺輾轉回國
1951年,唐有祺回國前夕
1951年秋季
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學生們
意外地發現
課表上多了一門新課程——
分子結構和化學鍵本質
給他們上課的
便是剛留學歸來的唐有祺
這是他任教於清華化學系後
做的第一件大事
也是他讓晶體化學
結構化學在中國邁出的第一步
1952春
全國範圍內院系開始調整
唐有祺遷入新北京大學化學系
此後半個多世紀
他的生活和命運與北京大學緊密相連
當時
唐有祺痛惜我國晶體學和結構化學
幾乎空白的現狀
為了和時間賽跑
為新中國的晶體化學奠基
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
他自己編寫講義
不僅在北京大學開課系統培養學生
還在全國範圍內開設師資培訓班
推動晶體化學在全國綜合大學的普及
唐有祺為中國的晶體結構
和結構化學研究做了奠基和發展工作
創立了自發單層分散理論
提出化學生物學的新概念
讓中國的化學與生物學聯姻
帶動中國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
在推動中國化學
乃至中國科學的國際化
倡導中國在國家層面
重視基礎研究
建立科學研究資源和獎勵的分配機制
關注科學研究人才的培育等方面
作出諸多貢獻
1980年,唐有祺從美國引進了中國第一臺四圓衍射儀。圖為工程師安裝調試完儀器後,唐先生(後左)檢查四圓衍射義的運行情況
「唐有祺先生以晶體、
物化廣探化學全貌,
極具戰略宏圖。
學廣勢偉氣度非凡,
握美晶照亮北大校園。
分子工程,精巧絕倫,
繪藍圖導向廿一世紀。」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胡亞東先生的這首小詩
正是唐有祺科學研究的一生寫照
張麗珠
在生命與科學的道路上跋涉
唐有祺的妻子張麗珠
於1921年生於上海
中學時代
張麗珠的志向是學習航空工程
一心想造飛機、開飛機
1937年
張麗珠順利考進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航空工程系
然而時隔不久
抗日戰爭爆發
她轉學到
聖約翰大學去讀醫科
抗戰勝利後
張麗珠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和紐約大學醫學院
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
後又在霍普金斯大學
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
1950年10月
張麗珠獲得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文憑
而正當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
張麗珠卻決定辭掉工作
重返祖國
「出國就是為了學本領
學成後就應該回來
1951年起
我一心一意想回來」
1951年在從英國回國的海船上
歸國後的張麗珠
經人介紹
結識了化學家唐有祺先生
兩人於1952年年初結婚
她便隨丈夫調入北京
被分配到北京大學醫學院
附屬醫院婦產科
由此與北醫結緣
1958年
北醫三院創建
張麗珠直接參與了建院工作
並擔任婦產科主任
張麗珠一門心思在工作上
身上湧動著澎湃的激情和忘我的幹勁
「那時候我們住在城外老伴的宿舍裡
我每天坐三輪車到西直門
再從西直門坐電車到醫院
天天回來都很晚
第一個兒子生下來
我餵了一個月的奶就上班了
到了二女兒一口奶沒吃過
就直接回奶了
她後來一直埋怨我」
作為婦產科醫師
張麗珠接觸了大量不孕不育症患者
對她們的痛苦感同身受
出於作為醫師治病救人的責任感
和作為母親將心比心的悲憫情懷
張麗珠於1982年決定開展
試管嬰兒的研究工作
此後多年一直將大量精力
放在這一研究上
然而一開始
沒有科研經費、缺少儀器設備
張麗珠和同事步履維艱
經歷種種困難後
1988年3月10日
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
終於在北醫三院誕生
但對於張麗珠來說
這遠不是終點
而是新事業的開端
她繼續開展相關研究
並先後取得一系列成果
國內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
首例贈卵試管嬰兒、
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
均在她主持下誕生
……
唐有祺、張麗珠
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
貢獻了全部力量
代表中國科學家的脊梁
一對伉儷
堪稱兩個傳奇
來源:北京日報
本期編輯:胡程遠、楊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