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專訪:院士伉儷——詹裕農、葉公杼

2020-09-26 BioArtReports


撰文 | 小甜點

責編 | 十一月


詹裕農(Yuh Nung Jan)和葉公杼(Lily Jan)夫妻兩均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們一起畢業於臺灣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一年後,一起赴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在博士導師Max Delbruck的指導下,他們轉向了生物學研究。博士畢業後,夫妻二人一起在哈佛大學及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後。隨後,擔任加拿大舊金山校區的生理系教授。該夫妻兩對鉀離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學及生物物理學研究成果蜚聲國際,學生遍布全世界各地包括神經生物學家駱利群老師以及敢說敢言的科學家饒毅老師等等。


詹裕農、葉公杼夫妻二人


接受Neuron的一次採訪中,他們對自己的科學發現、科學上的偶然性以及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價值進行了總結。小編將採訪內容整理如下,揭開學術伉儷詹裕農、葉公杼科學研究以及背後的經驗與思考,以饗讀者!



科學研究需要好的「領路人」


Max Delbruck(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從事病毒複製機制和基因結構)、Seymour Benzer(現代神經生物學之父)和Steve Kuffler(神經生物學家)是 Jan夫婦的啟發性導師,這些導師有著很大的科學好奇心並且對科學研究充滿了純粹的喜悅,他們在科學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使得該領域對新來者很具有吸引力,從而保證了該領域的繁榮發展;在朋友和合作者的圈子中,這些學術界大佬是推動實驗室成員職業發展的最佳實踐的典範;學生們的成功也進一步提升了導師的領導地位;他們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也很和睦。所以這三位導師對詹裕農和葉公杼早期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


開發以及使用新的科研工具


多年以來,時間也見證了很多強大的工具和新概念的誕生,這都歸功於許多敬業的學術界同事和一些巧合的機緣。開發和重新利用新的科研工具,是一種促使人們思考的方式;如果運氣好的話,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新工具的出現可能會把夢幻般的想法「變現」。儘管對於年輕科學家來說,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新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伴隨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數十年來科學領域的快速發展也鼓舞了人們樂觀的看法。最後,Jan夫婦表示,是否需要自己去開發和重新利用新的科研工具去探究科學問題,需要綜合考慮。但新工具的永遠是科研領域向前巨大發展的基礎。


科學研究需要偶然性和好奇心


偶然性對於科學發現很重要,它可能會有助於提醒公眾,Jan夫婦希望科研工作者是出於好奇去發現科學的迂迴發展路徑。


Jan夫婦的科學軼事與關鍵的發現


Jan夫婦說,1980年,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成立實驗室後不久,一項免疫細胞化學實驗中,偶然性錯誤導致了整個實驗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在這次發現中中,他們發現針對HRP的抗體是所有果蠅神經元(以及其他昆蟲中的神經元)的高度特異性標記,這一標記至今仍有用。這個幸運的錯誤導致果蠅中第一個通用神經元標記物的鑑定,也為實驗室提供了切入神經發育研究的切入點。


職業生涯中的「高光」時刻


Jan夫婦表示,首先是1978年在Steve Kuffler的實驗室裡,他們發現了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 (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LHRH)的肽可以對EPSP(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產生影響,強效的LHRH激動劑可以引起強烈的緩慢去極化,LHRH拮抗劑可以阻斷晚期的遲緩EPSP。其次,在1986年,Jan夫婦和三位博士後(Diane Papazian、 Tom Schwarz以及Bruce Tempel),證明了Shaker基因編碼序列的一部分可以與電壓門控鈉通道的S4序列相匹配,從而得出了一個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最後,在1993年,他們對叫做numb的基因進行了研究,這是編碼細胞命運的調控因子。Numb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決定細胞命運的不對稱決定因子(Asymmetric cell fate determinants)。在神經祖細胞不對稱分裂期間,Numb的不對稱分布允許它的兩個子細胞有不同的細胞命運。所以,當看到如此具有啟示意義和意想不到的結果時,夫妻二人感到非常振奮這也是科學研究過程中最精彩的地方。


科研領域面對的最大問題或挑戰


Jan夫婦表示,目前的科研領域遇到的一個大問題是科學家們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撰寫基金和論文發表上。但是對於科學家來說,應該留出儘可能多的時間進行創造性的努力。生物醫學科學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如何以好奇心去驅動基礎研究以及使用較低模式系統或非傳統生物的方式來進行科學探究。雖然初衷都是將資源用於改善人類健康,但是仍需要繼續保持基礎科學作為推動真正突破性發現的引擎。


Jan夫婦與學生和博後合作的啟發


Jan夫婦說,多年來,很多才華橫溢的學生和博士後都從事著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並在自己的科研事業中借鑑了實驗室中學習的經驗。Jan夫婦從學生和一起工作的博士後遇到的問題了解到每個人的個人風格和科研傾向,對於科研的討論和自己的興趣也會讓Jan夫婦受益匪淺。而看到學生和博士後都有著自己的成就,Jan夫婦感到很自豪和興奮。


詹裕農、葉公杼夫妻二人在70歲生日來臨前夕舉辦了一次Jan Lan Reunion/Symposium


Jan夫婦的閒暇時光


徒步旅行是Jan夫婦最喜歡的活動之一。除此之外,還包括欣賞歌劇。近年來,Jan夫婦兩人一起進行了一些令人難忘的遠足,包括去瑞士阿爾卑斯山、米爾福德步道和巴塔哥尼亞,這些地方拍攝了很多難忘的照片。



在三年前,BioArt在情人節特輯中對詹裕農、葉公杼夫婦二人的研究方向、學術歷史以及獲獎情況等進行了詳細介紹(傳奇院士夫婦詹裕農和葉公柕獲Vilcek生物醫學獎丨BioArt情人節特稿),結合本篇內容,希望為大家更全面呈現兩位科學家的人生故事!

相關焦點

  • 又一對華人神經科學「院士伉儷」
    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宣布增選100位院士,其中有90名常規院士和10名外籍院士。入選該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並表彰表現出傑出的專業成就和對服務的承諾的個人。如今,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外籍院士為175人。
  • 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活動在上海交大舉行
    11月14日,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活動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之女徐放女士及親屬代表,兩位院士的高足黎健博士、黃雲輝教授及弟子門生代表,紹興市上虞區區委常委王永表等徐院士家鄉的代表以及交大師生和校友代表出席紀念活動。
  • 科學的「赤子」北大的「霞光」——記「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
    在12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北大人中,只有徐光憲院士和王選院士畢生任教於北京大學。為此,校史館和檔案館特舉辦「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展」,為這對「性格迥異、目標一致、情感深厚」且為北京大學教學科研事業畢生奉獻的院士伉儷作共同的紀念。這次展覽籌辦有大量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做支撐,這受益於院士伉儷女兒們的慷慨相助。
  • 十位華人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新院士—新聞—科學網
    Peking University 俞孔堅,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 Yu, Long, China Philharmonc Orchestra; Shanghai Symphony 餘隆,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於1780年,是美國最早的學術團體和獨立政策研究中心之一
  • 王小凡和董欣年:中美院士伉儷竟是武大同學
    《長江日報》以《武漢大學校友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為題對其進行報導,特轉載全文並增加若干照片。王小凡,1955年生,新疆烏魯木齊人,癌症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
  • 科學伉儷,捐出800萬獎金,你能理解嗎?
    就在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劉永坦院士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 顏寧對話4對科研夫妻:即使是科研伉儷,也存在競爭關係嗎?
    12月27日,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舉辦了「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女科學家論壇發起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對話4對科研伉儷 「院士CP、博導CP、助理教授CP、博後CP」,他們受邀分享自己的故事,展現男女科學家的境遇和互動,提供多元視角來觀照科研女性。
  • 趣味文化:「伉儷」是什麼意思?怎樣的人能稱為「賢伉儷」?
    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或聽到「伉儷」、「賢伉儷」。或許有人會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伉儷」對別人夫婦的尊稱。在古代,「伉儷」一詞可不能隨便用,是非常有講究的。 我們常常在一些古書典籍看到,根據《晉書.卷五十六.孫楚傳》中載︰「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悽然,增伉儷之重。」
  • 國家獎勵劉永坦伉儷800萬,如果是你如何抉擇800萬?
    今有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無償捐獻800萬元,未來可期。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顏寧×四對科學伉儷: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12月27日,未來論壇聯合女科學家論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推出《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女科學家論壇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教授發起,至今已連續舉辦六屆。論壇邀請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女性工作者,採用自由對話形式,圍繞求學、就業、事業發展等話題分享科研經歷與人生故事。
  • 遭舉報論文造假,裴鋼教授接受記者專訪,對規範學術不端他這樣說
    如果要問哪一年的學術之風颳得最厲害,相信友友們都會回答「2019」吧。的確是如此,由翟天臨在春節檔打開的學術打假大幕,再過不了多久,就整整一年了。但是就在這一年裡,學術之風卻颳倒了不少的偽學者、偽科研人員,因為學術論文造假被撤銷學位的不只個別人。
  • 一對伉儷,兩個傳奇!
    7月11日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唐有祺先生迎來百歲壽辰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張麗珠的名義設立的「北京大學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也於當日正式啟動將用於獎勵和支持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醫學部的優秀學生唐有祺先生在北京大學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捐贈協議上簽字名滿國際化學界的唐有祺院士與「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這對科學家伉儷家國為懷、初心不改為中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殫精竭慮他們的人生充滿傳奇圖為1952年1月,
  • 女科學家論壇之科研伉儷專場:怎樣平衡事業和家庭?更多問題,等你來...
    今年,論壇將邀請董欣年×王小凡、宋丹丹×翟季冬、閆湞×吳建平、李文斐×張哲四對科研伉儷,談談他們在事業進程中的喜怒哀樂,展現男女科學家的境遇和互動,提供多元視角來觀照科研女性,以鼓勵和啟迪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女性科研人員。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本屆女科學家論壇將採取在線形式,與未來論壇在2020雲端未來科學大獎周聯合推出。你有什麼想要問問這些科學家伉儷?
  • 沈志勳的美國院士含金量有多高? 僅次於諾貝爾獎
    溫州人中到底有幾位「美國院士」?  僅次於諾貝爾獎的學術榮譽  全美溫州博士協會會長黃樂建博士接到晚報記者的越洋電話後,向記者推薦可向全美溫州博士協會最年長的博士林多樑請教。除自然基金會外,其他三院分別授予院士頭銜。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美國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意味著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
  • 重慶專訪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感受數學的美和力量
    重慶專訪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感受數學的美和力量 2020-11-20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Light》人物: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輝
    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雷射光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新加坡工程院院士、《Light》編委、《Light》新加坡辦公室負責人、活躍在科研與產業化一線的跨界明星科學家——洪明輝接受本人的採訪。初識洪明輝院士,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精力充沛、積極上進、溫文爾雅的學者;相處下來,發現洪院士更是一位熱愛生活、幽默風趣、有血有肉的人生贏家。
  • 李蘭娟院士夫婦設立,被譽為中國醫學諾獎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是最高榮譽,累計人數不過幾千人,而夫妻院士更是在20對以內,同在醫學領域,又以夫妻兩人的姓名設立的獎學金,估計在全國僅此一家,那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李蘭娟院士和鄭樹森院士伉儷,他們共同設立的「樹蘭醫學獎」,目前被譽為中國醫藥衛生學界的「諾貝爾醫學獎」。
  • 新華社專訪南科大校長薛其坤院士:從科學的春天裡再出發
    近日,在南方科技大學建校十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新華網發布文章《從科學的春天裡再出發——專訪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新華社旗下《瞭望》新聞周刊第51期刊發文章《專訪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腳踏中國大地 仰望科學星空 培育創新人才》。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2020-12-20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