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的北京瑞雪初降,藍鯨商學院企業家特訓營第二期課程模塊在北京奧加美術館酒店正式開課,第二期模塊課程定位於《商業模式與盈利實戰》,導師皆來自實戰一線的知名企業負責人,他們的傾情分享和專業解析,博得現場學員陣陣掌聲。凜冬中的11月21日、22日周末兩天,因為知識的高頻交互分享,學員學習熱情高漲,現場氣氛熱烈。
課程和導師分別為:《教育創業與創新中的變與不變》——程躍(金色搖籃創始人兼董事長);《教育企業組織力思考》——陳婉青(編程貓COO、原新東方在線幼兒板塊總經理);《人生雙行線——事業家庭並行不悖》——夏春妮(佰冠學堂創始人、資深家庭教育專家);《教培行業商業實戰與盈利剖析——北京優能一對一改案例》——朱宇(新東方在線副總裁、東方優播CEO)。
值得重點提及的是,11月22日下午,我們還特別增加了【藍鯨商學院企業家特訓營走進華為】,參觀學習之後,華為雲中國區教育科研事業部總經理何淵就華為雲和智慧教育做了精彩分享,企業家學員收穫滿滿。
藍鯨商學院企業家特訓營導師之一——佰冠學堂創始人、資深家庭教育專家夏春妮在11月21日下午的課程中為學員做了精彩分享。
以下夏春妮導師的演講實錄(有刪減):
人生雙行線,事業家庭並行不悖。我們每個成年人皆行走在家庭與職場,即生活與事業的雙行線上,家庭是我們職場打拼的動力,職場給家庭生活以物質保證與智慧,二者相輔相承,並行不悖。
什麼是人生?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定義:人生就是當下活著的每一天的日子。樸素且透徹。長久的職業經歷和真切的生活體驗,回顧三十多年從事家庭教育,尤其是近十幾年專注於家庭教育主題,領悟了兒童教育及成長的關鍵因素在家庭。這讓我對家庭教養、家長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思考更多、領悟更深。
身為企業家,如何平衡好職業與陪伴孩子的時間衝突?
由於職業與生活發展的階段不同,二者有時可能在我們個體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中發生衝突,令人體驗著壓力甚至焦慮情緒。這是經由我個人的體驗抽取出一些共性的脈絡線索:
以生命線為軸,梳理一下它的脈絡。職場發展三階段——青澀期——發展期——成熟期;兒童成長有四個階段:嬰兒+幼兒前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當職業的晉升期與兒童成長關鍵期重疊時,我們體驗到的是疊加性的壓力。如何恰當錯峰,工作與照料孩子兩相宜呢?認識兒童,理解兒童——釐清成長脈絡,把握關鍵節點。
打開:被摺疊的童年
談及兒童,讓我聯想到郝景芳的《北京摺疊》,這裡拋開主角垃圾工老刀的故事演繹,僅剪切「摺疊」這個詞來觀察成年人對兒童的認識:嬰幼兒父母關注哭鬧;學齡兒童父母盯著作業;青春期兒童家長則聚焦逆反不聽話。這種只看眼前而不顧前後發展聯繫的行為,在我看來就是對兒童成長的碎片化摺疊。我期冀用這樣的一種表述引起大家對割裂的、碎片化的對待兒童成長這種現象進行反思:打開被摺疊的童年,看清全貌,看清發現規律,抓住兒童成長的關鍵節點,發現優勢,做一個有效關注重要之事的智慧家長。
關於人的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一般分別以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智力發展理論和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為基礎和劃分標準。特別是兒童發展階段劃分,是以終身發展觀為大前提,即0-18歲兒童期是個體生命全程的打底期,是一生中唯一個全程向上發展趨勢期,因此被稱為人生的奠基期與金色年華。
從0-18歲,劃分為四個成長階段:0-3歲的嬰幼兒期;3-6歲幼兒期;6-12歲童年期;12-15歲(18歲)少年期。
甘特圖揭示的規律:第一、各階段發展順序不變,發展呈現出個體差異;第二、各階段發展具有連續性,即「要想下一個階段發展正常,當下階段必須發展良好」;第三、各階段有其特點及發展任務,分別表現在生理、認知、心理社會三個方面。
那麼,是什麼因素推動了兒童如此快速地成長呢?四個因素:來自個體的成長動力,家庭教養,社會教育以及這四個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圖例乃至現實生活體驗:家庭、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扮演著決策者的戲份越來越大。
因此,兒童成長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關係:親子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請觀察兒童人際關係曲線圖。將親子關係置於兒童人際關係的大屏幕:看清親子關係對於兒童的發展至關重要:
(1)它肇始於生命孕育期,且伴隨終身。基於依戀理論創始人英國心理學鮑爾比的觀點0-3歲形成的親子依戀關係(這裡主要指母親)對個體一生影響深遠,它是未來兒童諸多關係,如同伴關係、師生關係、職場關係、親密關係的基礎。
(2)關注兒童6歲時親子關係的重大變化:0-6歲時,親子關係由家長單方面控制:家長安排孩子的生活,指導約束孩子的行為,關注的重點是生活照料;6歲入學後,轉變為親子雙方控制:協商討論孩子的事情,給孩子騰出獨立的機會,家長關注的重點從生活照料轉移至學習與學習指導。針對學齡階段,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教他學會學習。即學會學習的方法與策略。
因此,家長陪伴中要有意識調整角色功能,抓住關鍵節點。
應用:接駁最後一米
針對各位企業家學員的需求,重點談兩個成長的關鍵節點。其一、幼小銜接;其二、小升初。
其一、幼小銜接關鍵節點。特指5-7歲,即幼兒園大班到小學2年級的兒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面臨著從幼兒到童年、從家庭到學校的發展。這個階段需要家長做什麼?(1)5-6歲入學準備;(2)6歲親子關係轉變;(3)6-7歲適應校園生活,學會聽課,安排自己的課間活動。
我舉一個經典案例,我把其稱作「嗆水的小男孩」。一個2年級的小男生,期中考試雙科不及格,排名班級墊底。家長要求輔導她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這個孩子的不足表現為:行為控制能力差,不會聽課;聽不懂老師講什麼,愈加坐不住。而這個行為,分散了學生注意力,影響了老師課堂教學;進而影響了師生關係,同伴關係。這些反過來又影響了他的學習積極性與能力提升。表現在卷面上就是雙科不及格,行為評價上紀律差 。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些行為上的毛病呢?這還應該從幼小銜接說起。
(1)聽與傾聽能力準備不足。羅森塔爾在其研究論文《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發展》中,分析低年級兒童學業成績落後原因時指出:由於一部分學齡前兒童的看、聽和傾聽習慣在家庭情境中沒有得到訓練,致使學業成績欠佳。
(2)基本的行為控制能力練習不足。諸如按時進食、如廁、睡眠等控制能力訓練不夠,擴展至生活其他方面,沒有這種行為控制練習的意識。因此,課堂上行為控制力表現欠佳。
(3)幼小銜接點專項指導不足。從暑假前的幼兒到暑假後的兒童,成長跨越了一大步,卻沒有獲得成年人的指導。做個比喻:一個習慣在50公分深泳池遊動自如的幼兒,過了一個暑假(60天),未經訓練與專門告知,突然把他扔到80--100公分深的池子裡,嗆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4)新生入學情感慰藉不足。關鍵是,孩子嗆了水,驚恐未定,家長卻忽略了及時地安慰。不止一次地驚慌未定、沒有得到安慰的恐慌情緒,就轉化成了行為上的毛病。這些又增強了課堂上行為控制力不足的缺點。這也表明:在小學入學適應期,家長沒有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與方法指導。且這些問題一直伴隨到二年級,學習成績差只是表象而已。
這個案例再次表明:要想下一個階段發展正常,當下階段必須發展良好。即,幼兒當下基本的人際交互中的聽與傾聽能力,行為控制力,直接影響小學課堂學習。這是重視幼小銜接關鍵節點重要性所在。
其二、小升初銜接期。這是指10-13歲學齡兒童。即小學5年級至7年級(初一)。如果小學階段發展良好,完成了學會學習的任務,那麼,小升初銜接期的兩件事:其一、志學之年立志成才;其二、同伴關係佔據核心地位。一句話:家長怎樣給孩子一個明媚的青春期?
青春期前,當學校群體活動中初步喚醒了孩子的夢想時,家長的陪伴就是引導孩子不斷向夢想靠近。如何靠近呢?家長的引領式溝通至關重要:順境時的鼓勵自不待言;而逆境時如何走出困局才值得討論。
12-18歲,面臨兩個學業發展的節點:小升初,中考,高考。我認真搜集了大量現實案例,歸納了這幾個節點中優秀群體的學習模式,從中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因素,即把優秀當成習慣。具體是:第一點,專時專用。這是將兒童期的時間分配策略運用到嫻熟自如的表現;第二點,堅韌。堅,是堅定與堅持,韌,這裡的含義特指:面對問題、遭遇困難與挫折時的應對的靈活性。再延伸就是弘毅的氣度,即宋儒朱熹解釋《論語.泰伯篇》:「非弘無以負重,非毅無以致遠。」第三點,對自己負責任。這表現為在同伴群體比較中,有保持領先的意願和行為。這是以清晰的自我意識為前提的品質。而這個品質,又是不斷推高一個兒童的自我功效期待——即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念的促動力所在。然而,這點卻是家長教養孩子時忽略的因素。
綜上,透過上述對0-18歲兒童成長的討論:我們明確了什麼是兒童,年齡是理解他們的首要因素;兒童成長四個發展階段是一個有順序的、互相依存的、連續波動的成長過程:要想下一個階段發展正常,當下階段必須發展良好。如何既保證當下階段發展良好,又能夠在下一階段也發展良好呢?
多年探究,我有一個明確的觀點:當下年輕父母大都受到過良好教育,有著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無論是心理學、教育學,還是行為科學、腦科學等,只要和育兒相關的專業知識都會熱心關注,這無疑大大提升了兒童父母的教育水準。如何將知識運用於指導兒童成長呢?幼小銜接案例告訴我們:稍加引導兒童父母便會做得很好,其過程就是提純與系統思考的過程,即接駁從學到用的最後一米。
案例:爸爸的別稱教智慧。講述一位身為外企中華區運營官的爸爸的故事。從他的育兒心得中選取幾件小事:
第一件:選擇學校,是去住區排名第一的學校讀小學,還是去排名第二的學校讀小學?選擇了排名第二的學校。理由是:每天上學來回可以節省60分鐘時間。他算了一筆帳:一天60分鐘,六年卻是個大數目,這得學多少知識呀。
第二件事,學知識比成績更重要。女兒小學一年級的一次期中考試後爸爸去接她,路上問她:
「考得怎麼樣啊?」「語文100,數學有一道題算對了,單位忘寫了,扣1分,嗨,沒關係!」女兒滿不在乎地說。
爸爸先表揚她一下,心裡卻在想著怎麼才能引起她的重視。又不傷她的自尊心呢?這時正好一輛卡車開過去,車上裝滿了水果,就問女兒:「那車上裝的是什麼呀?」「水果呀。」爸爸又說:「你說1斤水果、1筐水果和1車水果,都是,1,可是差距很大,這個差距甚至比1斤水果與5斤水果的誤差還要大,你說呢?」
女兒反應很快,說:「是啊,看來有時『單位』比數字更重要呢!」邊說邊嘟囔:「我爸還挺會說服人。」從此女兒就再沒有在「單位」上錯過。知道錯在哪兒,比分數更重要。
你重視這些基礎知識,孩子就重視;反之,如果家長只重視分數,那麼孩子也只能應付考試了。
第三件事:鋼琴練習。女兒每次練習新的曲子時,聽老師彈得很動聽所以期待很大,可是一旦自己彈起來,難聽又枯燥。此時爸爸總是啟發孩子:老師彈得動聽也是從你現在的難聽練出來的。只要堅持住,只要按照老師的要求不斷地努力練習,漸漸地彈出的曲子也就不那麼難聽刺耳,開始動聽悅耳了,直至最後可以隨心所欲,駕馭自如了。
故事結尾,這位爸爸意味深長地寫道:家庭教育孩子,小的時候靠興趣引導,上了初中更應該強調責任,將來做事業,不但要憑興趣,更要有責任,要有社會的責任,國家的責任,更要有胸懷。如果有了這樣的責任感,遇到挫折就不會輕易地放棄或低頭。
看過這篇故事,點評兩點:
其一,育兒中處處流露出企業管理的思想:(1)擇校為了節省時間,這是成本管理的思想;(2)因數學題忘記寫單位丟了分,強調重視基礎與細節;(3)學琴的道理,強調了技能掌握中的練習效應;(4)從興趣引導到培養責任意識。
其二,尋著上述線索,這個爸爸的育兒思路獨具系統。興趣引導,循循善誘,推高至責任與擔當。優秀的企業家經營企業或許也是如此吧。
的確,這個孩子成長得相當不錯。她的成長傾注了企業高管爸爸的智慧,揭示出將生活與職業知識、閱歷相融,系統思考的魅力。
這是將職業智慧運用於家庭生活的鮮活案例。它是不斷推高兒童學習期待的重要因素,彰顯出企業家育兒的優勢所在。
接駁最後一米,應用的方法是:系統思考,融會貫通。家庭、事業構成生命的兩翼;而生命的底色是生活。因此,身為企業家及未來的企業,平衡這兩條雙行線,人生更具風採。再回顧社會學大師米爾斯曾經說過的話,要成為一個最出色的思想家,必須學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用到你的知識工作中去。我的延伸補充:要想成為一名智慧家長,也得學會把自己的職業積累運用到我們育兒生活中去,這是我們的優勢。因為教育的唯一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人生雙行線,事業家庭並行不悖,與各位從事教育行業的企業家及未來企業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