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媽媽,我要拿諾貝爾獎,我還要幸福家庭……

2020-11-29 騰訊網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事業和家庭兩全其美」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她 ... 對,她在走紅毯,不過走的不是奧斯卡紅毯,而是「諾貝爾獎」紅毯。

話說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這兩位女科學家,一位是來自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一位是今天我們「八卦」的主角,美國伯克利大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 ...

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左)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 Jennifer Doudna,右)因在「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做出變革性貢獻而獲獎。

是不是覺得走錯了片場? 印象中諾貝爾獎得主是這樣的 ...

Doudna 的畫風,也太讓人耳目一新。身材是不是特別棒?她不像是一位整天待在實驗室的科學家,神採奕奕的模樣,堪比電影明星 …

再一打聽,Doudna 還真不是「了無牽掛、孤身奮鬥」的女強人。出生於1964年的她,今年56歲了,有一個相識29年的老公,還有一個17歲的兒子,明年要上大學了…

得知獲獎時, 一家三口凌晨2點被電話吵醒,5點多記者上門採訪,全家人都興奮極了…

我很好奇。都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位女生好像很幸運啊,在科學領域獲得如此高的成就,也有一個和諧小家,活成這樣,也真是讓人羨慕了 ...

要成就,也要家庭,真的是不可企及的麼?至少在Doudna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

於是我們搜集了不少國外資料,試圖發現她兼顧事業與家庭的「秘訣」。總結下來,有三條,非常清晰,感覺能給所有女性以啟發。

第一條

「一定要明智地選擇婚姻伴侶…」

2019年,Doudna 接受了《國家地理》主編的專訪,談到給當代女性的一些建議,她說了這樣一段話:

「Walk into a room like you own the place. A man would do that without com punction.The other thing I tell them is to choose your life partner wisely.Having a part ner in life who is supportive of you—of deci sions about children, about careers, about lifestyle—goes a long way in enabling women to achieve their full potential.」

教授「語重心長」告訴女同胞們:

在挑老公問題上你要有智慧 - 他是不是能支持你,你的事業、你的生活方式、你對養育孩子的看法,對你這輩子能否充分實現自我潛力意義重大。

那她自己是怎麼挑老公的呢?

Doudna 的老公 Jamie Cate,比她小4歲,耶魯生化博士,曾在麻省理工任教,現在是伯克利的生物化學教授。一句話,他倆是同行、同事。

Jamie 年輕時的模樣…

1991年,27歲的Doudna 在做博士後研究時遇到了在讀研究生的 Jamie Cate(小四歲哦),兩人一起研究晶體化結構項目,相知相愛。

3年後,Doudna 去耶魯教書,Jamie 「婦唱夫隨」,也跟著去耶魯讀博士。

2002年,兩人都在伯克利獲得教授職位,成為同事,在同一幢大樓上班。一年後,39歲的Doudna 生了個兒子 ...

此後,Doudna 的事業節節開花,成了美國頂尖的科學家:

200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2010年當選為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當然,Doudna 也變得越來越忙,經常參加學術演講、接受採訪、參加宴會,她回憶說:「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沉重,我的收件箱爆炸了…」

走到哪兒,這對夫妻都很亮眼~

面對這種情況,Jamie 全力支持,幫 Doudna 從家務中解脫。兩人商討之後,僱用專人照看家裡心愛的花園、負責孩子的一日三餐,保持生活的有條不紊 ...

Donna就在自家花園裡接聽了獲獎電話~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到最近備受矚目的另外兩位女性:一個是去世不久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另一個最近提名的大法官艾米·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

和Doudna 一樣,金斯伯格也有一個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

金斯伯格夫婦都是法律界人士,兩個人1954年結婚,進入哈佛學習時,金斯伯格已經是一個14個月寶寶的母親了。

當外人質疑金斯伯格作為女生能否從事法律行業時,丈夫馬丁不斷向周圍人誇讚她,說自己妻子很厲害。

夫妻倆一同學習,也一同育兒。在法學院期間丈夫罹患癌症,金斯伯格一邊學習,一邊照顧家庭,同時還想辦法幫助丈夫補上學習進度,每天只能睡兩個小時。

馬丁也一直支持著妻子事業的發展。朋友評價馬丁是全紐約最厲害的稅務律師,但他願意以妻子的需求為優先,搬到華盛頓

關於丈夫,金斯伯格說:「他堅信,一個女人,不論是家庭主婦還是職業女性,她的工作,都和男人們的同樣重要。」

再看美國新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巴雷特,同樣如此。

圖為9月26日,艾米·科尼·巴雷特及其家庭出席她的大法官提名儀式

巴雷特自己是法律博士,丈夫傑西 Jesse Barrett 是她的大學同學,現在是個律師。

法學院畢業後兩個人就結婚了。關於自己的妻子,傑西在公開場合這樣評價:「與艾米·巴雷特結婚,使我變得更謙遜了。」

巴雷特也說:「我們結婚二十年,關係一年比一年好。」

他們還共同撫養了7個孩子,年齡從8歲到19歲不等。其中兩個是他們在海地收養的,一個還患有唐氏綜合症。

不得不說,這三位事業出眾的女性,在婚姻上竟然是出奇的一致:

首先,夫妻都是同行,在校園相識,雙方的文化學識基本在一個水平線上,能充分理解對方的工作處境。

第二,丈夫非常支持妻子的事業,真心認同也欽佩妻子的工作能力,沒有什麼「大男子主義」,能夠接受妻子比自己能幹、比自己聰明;

最後,夫妻雙方一直相互扶持、不離不棄,共同面對人生每個階段…

怎麼樣?擇偶很重要吧!

第二條

崇尚簡單生活,並對生活充滿熱情

曾經有記者跟蹤過Jennifer Doudna 的一天,是怎樣的呢?

早上她會騎車上班,8點58分的時候,會議室、實驗室、辦公室就聚集了學生、博士後研究生、工作人員…

她的實驗室規模越來越大,有大約35名的研究生和博士後…

9點08分,Doudna 會查看實驗設備,安排實驗室的瑣碎。之後就是開會,各種會議:生物學家的小組會議、準博士後的面試會議、和研究生的項目會議…她覺得必須始終關注大局,也要把實驗室中的每個人在做什麼和項目進展弄清楚。

上午11點37分,Doudna 把博士後候選人名單給到助理,走進辦公室,又是開會…

下午1點10分,Doudna將午餐—一份蔬菜沙拉帶到會議室,進行下一系列的會議,隨後的午餐休息時間,一邊吃沙拉一邊接受記者的短暫採訪…

下午2點30分,Doudna 會和助理仔細檢查和規劃日程表。Doudna 說,「這張表有助於使我忙碌的生活保持平穩運行。」 整個組織框架和時間管理已經執行了好幾年。

下午3點到5點半,繼續開會、上課。Doudna每天大約在下午5:30左右給丈夫發簡訊,丈夫的實驗室在二樓,他們一起回家吃飯。

晚上要麼加班,要麼約見同行科學家討論項目建議。

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實驗室和家,夫妻倆基本上都是兩點一線的生活,沒有太複雜的人際交往,腦子裡只有實驗室和自己的項目進展,看上去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中產家庭…

兒子放學則直奔爸媽的實驗室,自己看看書,觀察觀察實驗器材,耳濡目染之下,愛上了數學和科學研究…

有記者問過Doudna 的育兒理念,她卻說不出什麼經驗來,兩三句話就結束了:「兒子現在面臨各種競賽,這會損害學習的基本樂趣。我也不確定要如何應對這個問題,但會鼓勵他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估計她家的育兒氛圍是雲淡風輕,一片祥和吧…

Doudna 這麼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蓬頭垢面的嚴肅教授,其實她非常注意身材管理、儀容形象。

午餐是沙拉,不給自己長胖的機會;衣著很有品 ...

課堂上的Doudna ...

接受採訪,講解基因剪刀模型 ...

上芭莎雜誌,項鍊很吸睛 ...

上學術雜誌,簡潔套裝 …

難怪國外雜誌把她稱作 「科學界的碧昂斯」…

同樣,金斯伯格一輩子與法律打交道,動不動就加班到深夜,對生活,她也是擁有著極大的熱情…

1999年,金斯伯格被診斷換上結腸癌。之後在丈夫的建議下,開始了健身之旅,每個禮拜和訓練師見面兩次,一般是晚上7點,然後健身一個小時,就這樣堅持了21年。擼鐵、平板支撐、啞鈴等等,都不在話下。

她還喜歡藝術,曾經到歌劇裡客串,精神世界也是相當豐富了…

金斯伯格有兩個孩子,婚後兩年,生了個女兒,夫妻倆雙雙選擇法律專業,去哈佛法學院深造了。

孩子小的時候,金斯伯格連飯都沒怎麼做過,她的大女兒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兒子就讀了一年半的法學院,然後選擇了另一條人生道路,做唱片公司。

巴雷特也考慮過做一位全職母親,後來還是選擇做法學院教授。起初,她因無法時常陪伴孩子而感到內疚,由於丈夫的支持和鼓勵,她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看來,在育兒方面,這三位「女強人」都比較佛系(估計顧不上)… 他們的孩子,也因此有機會按自己興趣發展,父母主要在「雞」自己,不在「雞」他們。

第三條

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不斷尋求突破

要說事業家庭都能兼顧,最重要的秘訣應該是這一點吧:對工作的熱愛,對成就的渴望。

Doudna 說:「我永遠都是以科學家的身份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我熱愛科學。當我早上醒來,我首先想到的是科學問題,當我晚上睡覺時,我思考的最後一件事也是科學。

Doudna 對科學的熱愛,從小到大,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減少。

七歲時,她全家搬到了夏威夷希洛,母親在當地社區大學教授歷史,父親在夏威夷大學教授美國文學,家庭住宅裡滿是書。

在夏威夷,Doudna 喜歡探索熱帶雨林,對那裡奇特的動植物生活著迷。

I was in a small town in Hawaii, and I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nature.

到了六年級,她的父親給了她一本生物書《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她竟然讀下去了:「令我驚訝的是,科學家們可以做實驗來弄清楚某種分子的結構。太奇妙了。」

高中時期,她跑去聽一個科學家的演講,主題是「正常的細胞如何變成癌細胞」。因為這次講座,Doudna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我當時目瞪口呆,希望自己成為像她那樣的科學家。」

高中時期的Jennifer Doudna

於是,1985年,她在加利福尼亞克萊蒙特的波莫納學院學習生物化學,之後在哈佛醫學院學生物化學和分子藥理學,走上了生物分子學這條道路。

剛到哈佛,她考試並不好,理解也很困難。當時的她,完全不敢想像自己會在哈佛醫學院讀研究生:「周圍都是很聰明的人,在這樣一個環境裡,我對自己能否成功不太自信,我會問自己,我真的有能力成為一名生物化學家和成功的科學家嗎?」

但她是一個很有決心很有韌性的人,「一旦有了想法,我就不會放棄。」

在得獎後的採訪裡,她反覆提到自己最尊重的人:Dorothy Hodgkin(英國化學家,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幾年前,我有幸拜讀她的傳記,作為一名女性,她在職業生涯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她有家庭,但為了工作,不得不長期與孩子們分開。想像一下,這是多麼大的挑戰,而她又是多麼迫切,既要成為最棒的那個人,高質量地完成工作,同時又要肩負起母親和配偶的責任。這深深地影響了我。」

Dorothy Hodgkin

回到「事業和家庭」的老問題,曾經看到這段話:

如今世界,無論哪個國家,對於媽媽的要求似乎總是那麼高:你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學歷、資源換得獨立、收入和教育資源,你還需要做好一個溫柔體貼、永不疲倦的媽媽;你不能承認自己平衡不好事業和生活,因為那代表你懶惰、無能或不稱職;你應該有健美身材、精湛廚藝,還需要有三頭六臂懷抱嬰兒優雅走路,你必須同時做到 have it all…

然而,這是個謊言,因為在現今的社會經濟結構下,從事大部分工作的女性,幾乎不可能同時兼顧到成功的職業生涯、圓滿的家庭生活以及內在平和的自己。

看完 Doudna 的故事,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她的完美,也不是 have it all, 而是她的「智慧」與「舉重若輕」:盡力追求自己的熱愛,也能平和地處理婚姻、家庭、孩子問題。

這,真的很難做到麼?或者,乾脆就做不到?

相關焦點

  • 媽媽,你知道嗎?你剝奪了我幸福的能力
    「不不不,我是說孩子我想留下,但生下來我就不管了,送他家去,可法律規定兩歲以內的孩子必須要母親照顧的,到時候怎麼辦,這樣就不能威脅他了。」 「你自己照顧孩子,可以去起訴他,他有扶養的義務,但我絕不建議你把孩子生出來不管,這是你的責任這樣做也是違法的。」
  • 媽媽給了我生命,我做媽媽的眼睛
    我是媽媽的眼睛小奉智今年12歲,是一名初一的學生,家有爸爸、媽媽和姐姐。媽媽韓祥美在1歲的時候,因高燒後耽誤了治療,眼睛從此失明再也看不見了。為了支撐這個家,劉奉智的爸爸除了在家種地以外,還要打零工貼補家用。奉智的姐姐出生後被姥姥姥爺養在身邊,兩年後小奉智出生,老人無力再養,就由媽媽帶著。
  • 拿不下諾貝爾獎,我還拿不下你?
    原本到我腦袋裡裡看起來是一堆八竿子打不著的玩意兒,竟然能被大佬做成各種厲害的傢伙,甚至還隨手拿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我好像又可以了?要說諾貝爾物理學獎很高大上嗎,好像也不。其實用膠帶粘粘石墨,就能粘成石墨烯——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以表彰其在石墨烯材料中開創性的實驗。給膠帶上的石墨薄片反覆粘數十次之後,最終粘在膠帶上的就是單層的石墨烯。
  • 我對家庭默默地付出,老公無視我,我該怎麼辦?
    2寵愛不如從前我的讀者私信我,說她和老公結婚有8年了,剛結婚2年對我特別的寵愛,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都不需要自己說,老公都很懂我,讓我感覺自己找對人了。我對他更好,家裡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要他管,父母孩子都照顧得很好,讓他安心賺錢養家。可是到第三年的時候,她覺得老公不再關心自己了,要麼出去應酬,要麼一回家就拿手機打遊戲,所有的一切我都忍了,畢竟家務事是我的事情。
  • 諾貝爾獎得主談家庭教育,越早知道越好,有3-10歲小孩的媽媽必讀
    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擺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說實話,大家看到這裡有沒有很失望,諾貝爾獎獲得者就說了這些,這有什麼可學的?我看完的時候也是和大家一樣的疑問,但是深入的想想,分析一下,發現很不簡單。
  • 童年陰影讓我兩次爆發抑鬱症,我來講講我的經歷,一切都在好轉
    3歲起,媽媽和生父離婚,帶著我相依為命,各種寄人籬下,我一直很有自嘲的習慣,我笑稱我小時候是個寄居蟹。媽媽從結婚到離婚,都沒有得到姥姥、姥爺的理解。所以印象中,我小時候親人只有媽媽,其他人也不怎麼往來。一直到13歲,媽媽再婚了,我有了養父,新的家庭(我養父是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的,從小對我教育什麼的都給予我最好,我從小很喜歡他,這一點我很幸運。這裡完全不是後來家庭的原因,只是解釋一些背景原因)。
  • 我的家庭,被漸凍症籠罩了三十年 | 三明治
    姐姐有時候會故意氣弟弟,不願意幫弟弟,聽到弟弟說「幫我把手放到桌子上」、「幫我拿點紙擦鼻涕」,姐姐會說「懶得拿」。每天在家面對姐姐和媽媽爭吵,弟弟曾為此哭過一次。姐姐坐在旁邊也哭著說:「如果我可以自己帶小孩,我也不會天天在家住,我知道自己的病情,每天要吃藥,晚上還不能帶著jia jia(侄子)睡。」
  • 拿不下諾貝爾獎,我還拿不下你?|賽事
    原本到我腦袋裡裡看起來是一堆八竿子打不著的玩意兒,竟然能被大佬做成各種厲害的傢伙,甚至還隨手拿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我好像又可以了?要說諾貝爾物理學獎很高大上嗎,好像也不。其實用膠帶粘粘石墨,就能粘成石墨烯——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以表彰其在石墨烯材料中開創性的實驗。給膠帶上的石墨薄片反覆粘數十次之後,最終粘在膠帶上的就是單層的石墨烯。
  • 我想我可以幸福,因為我相信!你也一樣!
    我是再現雨林君,這個名字有點拗口,我每次讀它的時候都需要停頓一下,原本是為了紀念我和老公的再次相遇取得這個名字,因為他的名字裡有「霖」這個字,分解便成了「雨林」。但是為了今後的廣大讀者以及自己能說的順溜點兒,我決定當能修改名字的時候把它換掉,名字可以換愛情不能隨便換,愛情還是要銘刻在心裏面的;我覺得愛情這個東西,你相信它,它就存在,你不相信,它就不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這樣的規律,所以我選擇相信!
  • 我在天上挑媽媽,她卻在人間毆打我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杭州3歲小童模被媽媽用腳踢還用衣架打。人家都說,虎毒不食子,這個可惡的媽媽簡直就是要喝乾妞妞的可愛,吃光妞妞的快樂。迫於輿論的壓力發了一個不痛不癢的道歉聲明,言外之意還隱約像在表達,女兒也是我的心頭肉,雖然踢打她,但肯定不是虐童,請網友不要多管閒事了。
  • 網易雲熱評:我給外公拿饅頭不小心掉到地上,我媽要打我,外公護著我...
    我小時候,媽媽叫我給外公拿饅頭,一不小心整屜被我弄到地上,外公趕緊撿起來,給饅頭剝去外皮,媽媽要打我,外公把我護在身後 笑著說 :「我老了,不喜歡吃皮 ,還是我外孫了解我……」 ——網易雲熱評《綠茶》
  • 一位16歲青春期叛逆男孩的媽媽:家庭教育,讓我的心智更加成熟!
    經常有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家庭教育?為孩子?為家人?還是為自己?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學習家庭教育,讓我的心智更加成熟! 也讓我們有能力促進他人的心智成熟,也有能力讓自己幸福,讓家庭幸福,讓孩子幸福,讓他人幸福,下面我就把這些年來學習家庭教育的一些感受和體會分享給大家。
  • 如今偶爾回去我一定要讓媽媽煲黑豆熬豬尾骨濃湯,那都是愛的沉澱
    即使好久都沒吃媽媽的菜,在外漂泊的我也非常懷念媽媽為我親手熬的專屬黑豆熬豬尾骨濃湯。孩兒時的我非常調皮,有一次不小心從屋頂下摔下來,傷到了手和屁股!這一煲就是兩年,那時可把我胖了好幾圈,雖然長高了點,卻成了名副其實的胖紙。後來,我讓媽媽停止煲湯,媽媽還是時不時會煲著,倒不是全給我喝了,她自己也喝起來。原來媽媽比我更需要喝黑豆熬豬尾骨濃湯,因為她坐月子時沒能好好保護腰!所以,此後每次煲黑豆熬豬尾骨濃湯,我便不喝,逼著我媽喝完。
  • 小姑子破壞了我的家庭:與家人保持適度的邊界感
    小姑子居然直接罵小怡:「我媽也太倒黴了吧,怎麼會有你這麼不稱職的媳婦,你不打包好,我怎麼拿給爸爸媽媽。「小怡冒著遲到罰款的風險,把飯菜打包好,然後跑步去公司。當天下午遲到了五分鐘,不但被罰款,當月的全勤獎也沒有了。接下來的一個月,小怡的老公出差了,每天小姑子都是等著小怡下班回來做飯,而她自己總是坐吃其成。
  • 媽媽,我去天堂了,這裡太累了...
    原標題:媽媽,我去天堂了,這裡太累了..... 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但小編不想去指責誰,這位媽媽的初衷終究是好的,在如今這個社會環境下,有如此的家庭條件,卻不替孩子的學業和就業擔憂的父母,小編相信不會太多。
  • 天下母親節快樂,媽媽我愛你
    關於母親節的作文母親節到了,媽媽、小姨都想給外婆買禮物,我也想給媽媽一份禮物。送什麼禮物好呢?爸爸建議我畫幅畫給媽媽,我搖了搖頭。爸爸問我那你送媽媽什麼禮物,我沒理他。寫這篇日記之前不久他們吵了架,如果我膽大,那我之前應該要阻止媽媽不要吵了才是最好的禮物。
  • 媽媽,我和您說句悄悄話
    您或許對我偶爾有些失望,我也會抱怨您的嘮叨,但我們都知道:我們都是對方眼睛裡永遠的全部!媽媽,我愛你!女兒孔紫萱2020年3月8日潘家小學四(5)班孔紫萱親愛的媽媽:這也許是我第一次給您寫信,因為我覺得和您沒什麼可以溝通的,可我現在覺得我似乎可以慢慢理解您,我感謝您生下我來,還要感激您把我撫養長大!
  • 用愛回報愛,幸福就像火種 在你我之間傳遞
    昌昌在吃麵的空當望著媽媽說道。之前聽說我們要過去,虎媽媽特地多煮了兩碗素菜面。「吃吧,都是自己家裡種的菜。」昌昌吃完面,拿著空碗放到廚房裡,回來挨著太爺爺旁邊坐下。二姐虎寧寧也從廚房出來坐到太爺爺另一邊,端起面碗開始吃。「寧寧很聽話,這麵條都是她幫著媽媽做的,她在家的時候就幫著洗碗、掃地。」太爺爺今年已經80多歲了,說起寧寧滿臉笑容。
  • 從質疑到相信,我找到了幸福的秘密|新學員的心路歷程(一)
    當我看到她眼中的溫暖時,我的腦中突然浮現出媽媽的樣子,浮現出那個整天受我氣的媽媽,我對她充滿了深深的怨和恨!我怨她的情緒化,對家裡抱怨指責;怨她不夠愛我;怨她一輩子過得這麼痛苦,卻一直在說這是為了我和我哥;我恨她不能聽我的話;恨她還要我爸那個壞人;恨她怎麼那麼傻!
  • 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我,兩個我,無數個我
    所以這也是我能一直堅持在寶寶樹記錄自己生活育兒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一直認為關注寶寶樹的人群並不多。相對於眾多影響力大到無邊的社交網站和媒體來說,寶寶樹簡直就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閉環。這裡活躍的絕大多數,都是熱愛生活和家庭孩子的好媽媽們。我們為了讓自己變得更美好而彼此慢慢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