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7歲的四川母親帶著自己的3個孩子從四川米易龍橋上跳入河中,溺水死亡,她的長子才4歲,次子和三子為雙胞胎,只有2歲。
福建漳州28歲女子留絕信後攜兩了自殺。
在江蘇的淮安一名年僅26歲的女子張某帶著自己一歲半大的兒子喝農藥自殺。
2017年湘潭一母親抱兩年幼孩子跳樓自殺。
近幾年攜子自殺不再是一個個例。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我總是會想起一首自己特別喜歡的一首來自紀伯倫的詩:強烈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夠編入教科書中。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有兩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個是孩子問題。孩子是無辜的,他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請尊重。
一個是母親問題。關注產後抑鬱,遠離傷害。
01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27歲四川母親遺書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很觸動,她說:娃娃是我帶來的,現在我帶走他們……
初為人母,對已經逝去的生命,我感到深深的痛惜。對沒能選擇生,也沒能選擇死的孩子的離去感到深深的無力感,真不願意看到聽到這樣的消息。
她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生命的附屬品了,「我可以決定孩子的生,就可以決定孩子的死」,這是一種絕對控制的認知方式——當你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就會不斷的去控制孩子。
其實,孩子出生就是一次與媽媽的分離,分離後嬰兒與母體,擁有各自的獨立屬性。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2個月到6個月大的嬰兒會將媽媽和自己視為一體,6個月到36個月大,嬰兒就會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嬰兒與媽媽是分離的。
不管是孩子無法與母親分離,還是母親無法與孩子分離,本質上都是一種病態。
如果準備要孩子,一定要清楚,孩子雖是你們孕育的,但仍然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作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念強加給孩子,更沒有權利剝奪孩子的生命。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過程:孩子先是一個人,是一個個體,然後是一個孩子,最後才是你的孩子。而孩子,他先是他自己,然後才是你的孩子。
02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杭州3歲小童模被媽媽用腳踢還用衣架打。
人家都說,虎毒不食子,這個可惡的媽媽簡直就是要喝乾妞妞的可愛,吃光妞妞的快樂。
迫於輿論的壓力發了一個不痛不癢的道歉聲明,言外之意還隱約像在表達,女兒也是我的心頭肉,雖然踢打她,但肯定不是虐童,請網友不要多管閒事了。
我覺得,你最需要道歉的,不是網友,而是你的女兒,她本該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地享受五彩繽紛的童年生活,卻被你當成賺錢的工具!
無論是在馬路上用腳踹妞妞,還是在衣帽間用衣架恐嚇她,我都覺得你就像一個張牙舞爪的魔鬼。
這讓我想起一部法國電影《她媽媽的公主》,片中的母親逼迫自己10歲的女兒穿上誘惑性的衣服拍藝術照,賺取廣告費。
最令我震驚的是,這部看起來毀三觀的電影,竟然是根據導演童年時期的真實事件改編的。
童年的不幸遭遇深深烙印在這個導演的心裡,很難想像,他在拍這個電影時,心得多痛,這伴隨他一生的噩夢般的童年。
作為媽媽,你有權利替孩子做決定,因為孩子還小,你有權利打罵自己的孩子,因為是你生的。不,不是這樣的。從出生開始,他們就是一個獨立個體,請尊重這個獨立生命,是還小,但這不代表你有權利打著為他好的名義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前段時間,一首小詩火遍了朋友圈,作者是一個8歲孩子朱爾,他把這首小詩送給媽媽,看哭了多少媽媽!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孩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裡
看了這首小詩,我突然想到泰戈爾在《孩童之道》中寫到:「只要孩子願意,他此刻便可飛上天去。他之所以不離開我們,並不是沒有緣故。」
父母與子女一場,是一次修行。我們足夠優秀,孩子才選我們做他們的父母。
希望我們沒有讓他們失望。希望我們不會演變成「我在天上挑媽媽,她卻在人間毆打我」這樣一種畫面。
03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前段時間一篇《北大留美學生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12年春節不歸》讓我陷入了沉思。
這位北大留美學生寫的萬字長文無不透露出父母一直以來對他的嚴格管控,甚至長大後控制他出門穿什麼樣式的褲子。
我在感嘆他處在個人自由和權利被如此剝奪的原生家庭的同時,也為他能成長為性格還未畸形的佼佼者而慶幸。
孩子有著自己的思想,不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器具,他們會用他們主觀的意識來判斷這一切,而父母所能給的就是一點經驗的建議,至於怎麼做最終還是取決於孩子。
看到這個我想起了我媽媽。
我很抱歉,我設置了我的朋友圈的所有動態不讓媽媽看到,因為我媽媽管的範圍有點廣。
你這個頭像不好看啊,趕緊換掉。你的個性籤名怎麼可以這樣寫,空白讀過書的人了。你的朋友圈發的是什麼啊,不敢這樣發,顯得你傻傻的。你的內褲要穿全棉的,蕾絲什麼的不好。諸如此類。
頭幾次我都沒在意,也沒改,過幾天我媽又發了一堆語音說了一遍,直到我按照她的想法改了,才放過我。
我知道我媽這樣不對,但她是我媽媽,我自己心裡知道就好了,只要我以後不這樣對我的孩子就行了。
04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中國人一派對孩子缺乏人性,除了童模事件,還有深圳虐童事件。另一派太溺愛孩子,對孩子期望過高。
在舊金山的海灘上,夫妻兩個帶了三個子女去玩,停車以後,兩個大人拿了自己的東西就兀自坐下來曬太陽聊天了,孩子們跟在後面,每個人都抱了一個箱子,裡面大概是自己收拾的東西,因為人小,東西一次拿不了,他們來來回回地跑著,最小的一個也就三四歲的樣子。這種情形在中國大概是不可能見到的吧?
再看看我們中國,五個大人帶著一個的子,她跑的時候怕她摔倒,她鬧的時候怕她碰到,她不吃飯的時候大家都跟著著急,她耍小脾氣的時候總會有人出來哄一下,她想做項目的時候大人替她排隊,她脫下來的外套總不在自己手上,她騎累了的自行車總不是自己推著……
說到對孩子的教育,我感覺美國的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中國的父母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這樣以來,付出得多,要求得多,對個性方面壓製得也多。
自己為人母之後,才發現身邊有這麼多操勞的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陪孩子學特長,能為孩子做的幾乎都想到、都做到,孩子幾乎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如何和國外的孩子競爭呢?
生怕自己孩子落後別人,周末報了各種興趣小組班,自己心裡是舒坦了,卻覺得是為了孩子好,哪怕現在孩子痛恨我,將來一定會感謝自己。
無論怎樣,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有助於達到目的,方式盡可以不同。重要的是,父母要讀懂孩子所思所想,順應其性格而採用對應的方法,是效果最明顯的。
這其中,寬容孩子的弱點和無限制的幫助他,是重要的,也是父母最難做好的。面對孩子的缺點時,父母多少會沮喪和無奈,有時會無計可施,最後用「順其自然」來打發。
最喜歡《阿甘正傳》裡那句經典臺詞:Life was like a box of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就如阿甘這般,從一個木訥的孩到成就自己,沒有母親那般的信任和鼓勵,估計也只能算作奇蹟。
It's mytime. It's just my time. Oh,now,don't you be afraid sweetheart.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Ididn't know it. 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omma. I did the bestI could.(母親:別害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去做的一件事。我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我註定是你的媽媽,並且我盡我的全力去做好)
因此,我更加欽佩這樣的一個母親,一個有著寬大胸懷和強大的心臟的高水準的母親。
無論聰明還是遲鈍、活潑還是沉默、內向還是外向、膽小還是勇敢、凡人還是人才……他是孩子,就是生命賜予你的禮物;他是你的孩子,就堅定的牽著他的手,讓他溫暖、快樂、健康、平安,即使他永遠無法達到你心中的那個高度,也要永遠保持嘗試和努力的姿態。
其實,他是否能達到你的理想,這其實並不重要,就讓他成為他自己,讓他去觸碰那個他力所能及能達到的高度,完成那個完美和殘缺共存的獨特的個體。
不要讓孩子變成你想要的生活和樣子,而是讓孩子自己變成他想要的樣子以及過自己喜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