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首紅遍網絡的小詩《挑媽媽》嗎?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答
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了你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孩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的肚子裡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小天使,Ta選中了你,就拋下天上的珍寶,投入你的懷抱。
可你以為天使寶寶都是這樣的嗎?
不不不!Ta們有些可是個「急脾氣」,還沒到時間,就迫不及待地要出來了,
Ta們,就是一群早到的天使——新生寶寶中的特殊群體,早產兒寶寶。
因為來的「匆忙」,他們準備得還不夠充分,從一出生就欠下了許多「營養債」和「疾病債」,但作為他們的媽媽,既然孩子勇敢的奔來,縱使一路闖關打怪,痛累交加,也遮不住在她們心裡的陽光。
為此,我們採訪了兩位被早到天使「委以重任」早產兒媽媽,一路走來,她們曾經的傷痛被時間一點點衝淡,逐漸被成長的喜悅和感動替代。早產寶寶雖然柔弱,但這個脆弱卻堅強的小生命卻在用我們想像不到的方式,帶來更多驚喜。
住在樹上的魚
寶寶「32周」出生
「用醫生的話說就是一般寶寶會遇到的併發症,我家寶寶都有」
當時的心情就是糾結,我是32周產檢的時候跟醫生溝通的,我身體出現嚴重水腫、血壓高、尿檢顯示尿蛋白3+,住院三天血壓沒有降到理想程度,32周+6的時候不能再堅持了,醫生要求立即剖宮產,這麼小的周數寶寶就要出來,真的覺得特別突然,我來不及想別的,就是擔心寶寶的成活率。於是寶寶32+6被剖出來,體重1.8千克,立刻住進了保溫箱,寶寶因為肺發育不好,不能自主呼吸,上了呼吸機,而且有多種併發症。
「早產不是我們的錯,堅定信念,寶寶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勇敢」
寶寶出生後的第二天我就下奶了,為了寶寶生長的好一些,我兩小時吸一次給送到病房,後來就上了呼吸機,中間有四天沒有送奶,但我仍然每天堅持吸奶,在恢復送奶後,還在月子裡的我就跟寶寶姥姥去醫院周邊租了房子,姥姥兩小時去醫院送一次奶,醫院要求每天送奶五次,為了寶寶吃的好,姥姥堅持送9-10次,也因此術後不久的姥姥累壞了身體。
我也特別害怕寶寶有後遺症,一度在各種網站和書籍上查閱資料一一為他做排除。為了寶寶的發育能儘快趕上足月齡寶寶,我一直嚴格按照醫囑進行一些鍛鍊,給他補充足夠的營養,隨時觀察寶寶情況,有問題隨時跟醫院聯繫。目前寶寶17個月了,各方面發育很不錯。
我想跟所有早產兒媽媽說:早產不是我們的錯,我們是最愛寶寶的人,堅定信念,寶寶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勇敢。
小太陽
寶寶「34周」出生
「這位媽媽肚子好小,躺在病床上就像沒肚子一樣,不像懷孕的樣子」
小寶是早產兒出生,34周+5天就出來的。當時覺得害怕和愧疚。一方面害怕早產寶寶帶不好,出問題影響到寶寶。一方面感到很對不起寶寶。
寶寶出生只有4.5斤,因體重不夠,要呆保溫箱。寶寶每天要紮腳抽血檢查狀況,兩隻腳都扎淤青了扎腫了,都是針眼,看著都心疼,慶幸的是寶寶在保溫箱呆了9天就出院了。
「早產並不可怕,只要後期細心照料,寶寶沒什麼問題的」
生產第二天起,我每天都會去好幾次兒科房,跟老公輪流看看寶寶,寶寶在保溫箱,每次餵奶都很不方便,寶寶吮吸能力弱,每次喝得都不多,雖然住院期間都有用吸奶器,但畢竟不是寶寶吮吸,出院之後奶水變得特別少,即便如此,我還是沒放棄母乳。我也會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相關知識花心思學習,每天做不同的輔食加強營養。雖然我家寶寶是早產出生,在身高體重上比不上足月的,但也是在正常範圍內。
作為過來人我想說心態最重要,既然事情已經發生就不要過於糾結,要調整自己不要太焦慮,早產並不可怕,只要後期細心照料,寶寶一樣健康成長。
孩子在闖關,父母的也在闖關。比起足月的寶寶,這些早到的天使註定在生命初期就要接受更多挑戰。除了新手父母常見的育兒焦慮,早產兒家長還承受著對寶寶健康的擔憂、對日常餵養的困惑,以及突如其來的經濟壓力。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關愛。
近幾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高齡孕產婦比例明顯增加,早產兒的出生率也越來越高,並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出生1500多萬早產兒,我國早產兒的出生率就佔為10%,高達150萬多人。
母嬰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作為國內領先的孕嬰童網際網路全平臺,育兒網持續關注著早產兒家庭,為了讓眾多早產兒家庭重視早產兒的科學餵養及護理問題,幫助早產寶寶健康成長。在11月17日第十個世界早產兒日來臨之際,貝親攜手育兒網聯合發布《早到天使圖鑑》,從1131個早產兒家庭出發,探尋早產兒家庭的痛點問題,回顧早產媽媽的生產艱辛,探討早產寶寶的產後成長。
早產媽媽產後長期充滿焦慮與擔心
從受訪的1131個早產兒家庭中,我們發現早產媽媽產後長期充滿焦慮和擔心。問及早產原因時,媽媽們更多是將早產原因歸結於自身,甚至成為長期的心理負擔。而她們的產後焦慮多來自早產兒身體發育、智力水平及對早產兒的照顧,有3成的家長表示這種擔心始終會牽絆著她們,成為她們長期的心理負擔。在國內,對早產兒背後的父母的關注,尤其是心理問題的支持目前還很少,他們一面承擔對孩子健康的擔心,一面承受著經濟和心理上的壓力,卻無法得到外界的支持和理解。
早產媽媽需要應對產後的重重困難
與此同時,面對早產兒的特殊性,早產媽媽應對起來更是困難重重。他們存在護理知識盲區,缺乏早產兒知識和技巧,又因經濟壓力、自身體力、心情等原因,遭遇了重重的困難。甚至對普通媽媽來說非常自然的母乳親喂,也會因早產變成額外的挑戰。我們都知道嬰兒是靠吸吮和吞咽來攝取奶液的,但早產兒寶寶的功能尚不成熟,不僅會妨礙經口攝入的充足餵養,而且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吸入。因此選擇一款早產兒奶瓶,無疑是早產兒寶寶的福音,調研中我們也發現,選擇使用早產兒奶瓶的媽媽也僅只有29%,早產兒媽媽的早產兒專業餵養和哺育方面的知識還需加強。
早產兒面臨更多生理性問題
由於體內的膽紅素較高,相比足月兒,早產兒更容易患上黃疸,且情況會更嚴重。除此之外還有體重偏輕、器官發育不完善等等生理挑戰。報告中有5成的早產兒體重不足2500克,有3成早產兒因為生理原因入住NICU,有另外3成住進了專門的新生兒病房。但隨著醫學技術進步,早產兒存活率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均大幅提高,超過半數的早產兒在一周內就能出院,85%的早產兒在一個月內也可以順利出院,情況要遠遠好於低收入水平的國家。
早產媽媽為早產兒付出更多努力
出院後,早產媽媽也在不懈為早產兒的健康成長付出更多努力。她們日常的早產兒家庭護理方式包括:定期的醫院檢查/理療、堅持為早產兒做撫觸/被動操等等。為追上足月齡寶寶,大多數早產兒媽媽還會通過額外補充營養劑(醫院/非醫院)和添加專門的新生兒奶粉來為早產兒提供額外的營養支持。
絕大多數早產兒發育程度良好
我們非常欣慰地看見,經過全家的努力照顧,絕大多數早產兒發育程度良好。47%的早產兒都能趕上正常寶寶茁壯健康成長,有72%的早產兒發育情況到達甚至超過標準水平,79%家長表示滿意早產兒目前的健康情況。
早產兒專用產品開發需進一步強化
由於早產寶寶發育不夠完善,會比足月兒更容易患病,在早產媽媽最脆弱和困難的時期,不僅需要專業育兒知識和技巧的幫助,還需要更多早產兒專用產品的支持。但眾多媽媽表示早產兒專用產品需要進一步強化,很多產品還未能滿足早產家庭的需求。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孕嬰童企業能進一步強化早產兒專用產品的開發,加入到關懷早產兒公益中,為早產兒群體提供產品、服務等一系列支持和幫助。
作為早產兒關懷的踐行者,多年以來,貝親一直致力於嬰兒吸吮行為的研究,旨在幫助吸允有困難的寶寶也能吃到母乳,讓奶嘴更接近母親真正的乳頭。讓每個寶寶都能得到母乳的滋養,是貝親不變的使命。
為致敬第十個世界早產兒日,貝親舉辦了「掌心有愛,擁抱未來」的關愛早產兒公益活動,活動現場不僅邀請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科曹雲主任,現場與早產兒家庭分享如何做好早產兒從醫院到家庭的過渡。還邀請到27周雙胞胎爸爸——早產兒大本營創始人強狀爸,分享8年來用心照顧兩個雙胞胎早產哥倆的感人事跡,從危在旦夕到現在運動學業都很優秀,傾注了父母的心血和付出。
貝親多年來為早產兒投入幫助,從早產兒家庭的實際需求出發,無論是早產兒相關產品研發、救治基金到在日本建立母乳庫,都為早產兒家庭帶去了希望,更發布了《晚期早產兒支持手冊》,把日本早產兒家庭遇到的困難和希望達成的理想狀態做了詳細的梳理,提供給中國的早產兒家庭做參考。
我們也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愛這群早到的天使,給這個特殊的群體更多的關愛,相信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每一個早產家庭都能平安度過了特殊的時期。願所有早到天使都被這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