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1日訊我是媽媽的眼
在濟南市高新區徐寨村,有一對特殊的母子。母親韓祥美1歲高燒失明,兒子劉奉智1歲開始牽著母親走路,這一牽就是11年。
11年間,無論是母親下班還是回娘家,都是小小的劉奉智一步一步地牽著母親的手,做母親的眼睛,帶著母親緩步前行......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韓祥美和劉奉智這些年的照片故事。
我是媽媽的眼睛
小奉智今年12歲,是一名初一的學生,家有爸爸、媽媽和姐姐。
媽媽韓祥美在1歲的時候,因高燒後耽誤了治療,眼睛從此失明再也看不見了。為了支撐這個家,劉奉智的爸爸除了在家種地以外,還要打零工貼補家用。奉智的姐姐出生後被姥姥姥爺養在身邊,兩年後小奉智出生,老人無力再養,就由媽媽帶著。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奉智他從小就知道媽媽失明,家境困難,便很懂事。從他學會走路的那天開始,就成了媽媽的眼睛,陪著媽媽走過春夏秋冬,走過村裡的大街小巷。
小奉智四五歲時,媽媽讓他牽著回娘家。一開始,韓祥美也是心裡打鼓,「這麼小的孩子,把我帶迷路了怎麼辦?」但她最終選擇了信任孩子,大不了走得遠一點,花的時間多一點,總能到的。最開始,因為記不住路,小奉智每次走的路都不一樣,每次都要繞上很大一圈,最離譜的一次,娘倆跑得太遠,都沒人認識他們了。媽媽說,「原本回娘家只要十幾分鐘,那次走了一上午。」
早早懂事的孩子
從小到大,小奉智從沒向父母主動要過什麼。過年母子倆牽著手去趕集,韓祥美想給奉智買件新衣服,一聽50元的價格,旁邊的小奉智連忙擺手:不要不要!最後,韓祥美還是把那件衣服買了下來,小奉智覺得貴,心疼得不得了,「媽,太貴了!」回家的路上給媽媽叨叨了一路。
本應是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年紀,小奉智卻成了媽媽的依靠。從四歲開始,他開始學著刷鍋、刷碗、做飯、做家務了。六歲的時候,他就可以自己獨立做出一桌菜了,當季有什麼菜,小奉智都能做。
「有一次切白菜的時候,他把手割破了,還是牽著我的手出門的時候,我摸出來的。」「還有一次,他手上溼漉漉地去插電壺燒水,手上被電了一個大泡。」一件件一樁樁,充滿了艱辛。看到孩子這樣,丈夫十分不舍,「他心疼孩子,不忍心看著孩子受苦受累。」為了孩子幹活的事兒,兩口子不知道吵了多少架,鬧了多少彆扭。
節目現場,媽媽將講述為什麼堅持讓小奉智從小就自己做飯......
住校後放心不下媽媽
為了幫助韓祥美一家,2018年,村委會特意給韓祥美騰出一間房間做保健理療室,讓她在這給村裡的老年人免費按摩保健,每月給予1000元的補助。
剛開始都是小奉智每天接送媽媽上下班,但是小奉智今年上初一之後開始住校,一周才回家一次,媽媽獨自在家。媽媽的出行問題,成了小奉智最大的牽掛。但是放假期間,小奉智每天都會陪著媽媽到工作的地方,幹些力所能及的活。
我有一個大大的夢想
「長大後當一名醫生,為母親治好眼睛,帶她看一看這美麗的世界……」這心願如同一顆種子,深深地埋在小奉智的心裡,生根發芽。媽媽也希望小奉智以後能走向外面的世界,多多歷練~
我們也祝福這對母子,祝願他們以後能平安喜樂 幸福一生!周日晚18:50,跟隨《一張照片》走進韓祥美和劉奉智的照片故事。
汽車兒女 團結一心
1965年2月底,根據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毛主席發出了「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同年4月15日,濟南市第一列載著近千名汽車兒女的專列,離開濟南直奔祖國的內地——四川。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為了歡送設計科同志而拍。
我們的汽車兒女,團結一心,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輛重型軍用越野車——「紅巖」。
自願奉獻,踴躍報名
生活環境惡劣
生產研發條件艱苦
團結一心終成功
本周日晚18:50
帶您走近「紅巖」背後的故事
周日晚18:50
山東影視《一張照片》
講述那些照片背後的故事
一張照片
周日晚18:5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