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安全感與外在條件好壞和美貌沒有什麼關係。您就是家財萬貫,心也不一定安寧,您就是傾國傾城,也未必獲懂得去愛。
就像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我焦慮症啦或我抑鬱啦!大部分人理解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從親密關係角度。
其實這只是停留在表面,普通人經過一段時間自我調整後,還會恢復到正常,而真正患病的人群是需要專業人士幹預的,自己沒有能力拯救自己。
缺乏安全感常有以下表現
1 缺愛
大名鼎鼎的張海玲在原生家庭中一直沒有獲得父愛,其父張廷重離婚後愛上了別的女人,只管自己在外逍遙自在,後來娶了第二位夫人後,他對女兒更是動不動就拳腳相加。
可以說張愛玲不曾體會到什麼是父愛, 她的生命中不曾出現過一個可以保護自己的男人。所以在成年後一直都在尋找父親式的愛人,比如大她10多歲的胡蘭成及36歲時找的60多歲的賴雅。
2 不斷就醫
除去親密關係還有人不斷的去就醫,總覺得自己身體有什麼問題,需要不斷的得到醫生的說自己真的有問題,才可放心。
說到底只是尋找這個被肯定的過程。不斷吃藥、看病是他的獲取安全感的一種方式。
3 職場上的忌妒與比較
心生不安全感容易產生嫉妒和怨恨
到世界500強實習也需要有一些來頭:非富即貴。有一天我司來了一位其貌不揚實習生小丁,據說,她是"蓄謀已久"、費盡周折才有此機會的。
早來晚走,哥哥姐姐的叫著,贏得了所有人的好感,最終居然奇蹟般被公司錄用,當部門助理。
但後來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同時入職的還有同齡的海龜小B,這姑娘會幾國語言、長相也漂亮,是奔著管培生的角色而來,自然發展空間和起點都很高,表面兩人好成小姐妹,背地裡,小丁居然把小B當做假想敵。
同齡的人為什麼差異這麼大?當老闆帶著小B談判時,小丁只能負責接待等雜活,這讓她嫉妒不已。
於是在別的方面用力,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於是化著濃妝過來。覺得自己業務能力弱,便看著各種厚黑學想走捷徑儘早成功。
對供應商也是從之前的溫和變成。這些大家都看在眼裡,後來大家的評價變成「用力過猛,前後差異太大」。我想小丁在這個公司的未來不會太順。
無論是職場、親密關係還是對身體,最典型的表現是不信任。不相信自己的身體,不相信同事,不相信自己的伴侶。
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1 真正聯結
從來沒有真正和對方融合在一起,從來沒有真正的去了解他們,也從來沒有真正的去懂得他們。
你不信任自己的身體,對它充滿了擔心和恐懼。
你對別人無論是你的工作夥伴還是親密關係,甚至孩子總是不放心,總是很擔心,從來沒有真正的相信他們。
歸根結底這種不信任是因為自己從來沒有被真正的了解過和尊重過,從來沒有被真正愛過。
2 有條件的愛
許多人說不會啊,我父母很愛我,可是你仔細回想一下,真正的愛是來自於對生命無條件的尊重和愛。我們會看到許多家長對孩子經常掛在嘴邊的是:如果你怎麼樣......就怎麼樣......「如果你學習好,媽媽就會帶你去旅遊;如果你這次通過考試,我就給你更多的錢;如果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等等。
這樣的生活習慣和氛圍就給孩子造成我只有做好了某事,才能贏得父母的愛,所以要不斷的討好父母,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
說到底這是有條件的愛。
於是長大後他們還是慣用這種思維,這是他們多年習得的與人相處方式。討好別人、按照對方喜歡的方式行事,得到對方的認可才有安全感。
所以婚姻中經常問對方」你到底愛不愛我「,濃情蜜意時對方可以不厭其煩的回答,但婚姻如果經常中問此類問題,對方會覺得很煩。
工作中,如果沒有得到領導的肯定,他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好,內心就會懷疑和焦慮,甚至一有風吹草動就惶恐不安。
3 狹窄,所以容易觸及邊界的愛
如果愛是有條件的,愛的邊界也就非常狹窄。一條小河並沒有見過大海,就會用有限的方式要求對方。但也是因為愛之觀太窄,所以也很容易被觸及底線,一旦觸及邊界便引發了他的不安全感。讓你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信任等等。
尾聲
知道了以上的原因,無論對於正在養娃的父母或者對於自身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都需要不斷的反觀自己的現狀,同時需反思自己的不安全感到底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自身的局限?
認識到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的,這也許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然後不斷擴展自己的邊界,外延越大,可以容納的無私也越廣,內心力量變得日益強大了,自然就會獲得安全感,也會減少對對周邊人的要求。
對方沒有了壓力,你與他的關係便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這時你才可以實現無條件的愛人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