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名詞,非常浪漫,叫做無條件式的愛(unconditional love)。就如其名,這一種愛不附帶任何條件,就愛你原本的模樣,是因為你是你而愛你。不需要擔心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而使那一份愛少了一點點,just love the way you are 的純純愛。
當我們談無條件的愛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無條件的愛」的四個特點,不索取、愛ta本來的樣子、對差異的包容、本質更多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種感覺。
「無條件的愛」不是盲目的愛、不是(病態)依賴共生的愛。
不同於愛,所有的關係都是有條件的
人格心理學家Jeremy Nicholson認為,關係的產生與發展總是需要一定的條件,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無條件的關係。因為在關係中,雙方(也可能是多方)都不可避免地要帶入各自的想法,理由和抉擇。
我們的成長環境、社會文化、個人經歷、宗教信仰等等都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對人事物的偏好、癖好、品味,和個性化需求 。這些毫無疑問地將影響著我們投射在同伴關係、兩性關係、甚至親子關係中的「條件」。我們希望對方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和欲望,也希望Ta能符合我們對關係夥伴的條件定義。
Farouk Radwan認為,那些我們童年未被滿足的願望/需求影響著我們成年選擇關係夥伴的條件。有時候,對於滿足需求的渴望甚至成為了我們開始一段親密關係的理由,而我們甚至可能對這樣的渴望渾然不知。我們的需求和欲望隱含在我們對關係夥伴在外貌、個人風格、存在感、情感支持、以及其他所有Ta能為我們做的事之中,這些便是普遍存在於關係中的條件。
一段關係總是建立在條件基礎之上的。而健康的關係,需要雙方都認識到自己在關係中的條件,並在不斷的溝通和承諾中逐步對對方的條件有清晰的認知。這件事說起來似乎有些殘忍——真實的東西往往乍一看顯得殘忍,卻實際上能夠最大程度保護我們。你和你的好朋友,是為什麼能夠形成和維持好友的關係?你和你的愛人?你和你的父母?
清楚的認識到條件的存在,能夠幫我們認識到各自的邊界和不可突破的極限,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知道可以期待對方做哪些、不應該要求對方做哪些。這樣就能夠把自己在關係中的行為保持在不讓雙方不適的範疇內。
同時,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平衡付出與收穫。在關係中一昧地付出與妥協只會讓關係成為一邊倒的控制和操縱。
如何無條件愛人且擁有有條件的健康關係?
心理學家Welwood認為,無條件的愛是一段感情能夠長久的關鍵。因為,我們為彼此的幸福不求索取的付出,以及無條件接納和愛彼此本來的樣子,能讓雙方都感受到親密的連結和幸福。但它不是時時刻刻的,而是有些時刻的。
同時,健康的關係是一段長久的感情的基礎。因為,在健康的關係中,我們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條件」,從而能夠平衡自己的付出與收穫,使得關係得以長期持續。
無條件地愛他人,首先要學會無條件地愛自己。只有當我們有能力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的時候,我們才能懂得如何無條件地接納他人。也只有當我們學會無條件地愛自己的時候,我們才願意相信自己值得被他人同樣無條件地愛著。
無條件地愛不能去小心翼翼的保護、也不是替對方做所有事。遺憾和失敗是成長的重要機會。過度「保護」不但不是為Ta的幸福快樂付出,反而會使Ta錯失成長的機會,它更不是無條件的愛。
而任何一段健康的關係中都會有給予也有索取,只不過在有些關係中這種給予和索取很顯然,比如諮詢關係中,給予金錢、索取服務(關注、關心、愛);而在有的關係中,這種給予和索取更隱晦。即便是通常被認為無條件的親子關係中,父母也會索取一些尊重、關心以及更深層次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