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愛情是最美好的體驗,同時也可以是最痛苦的體驗。
「因愛而生憂,因愛而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我們沒有辦法脫離紅塵,捨棄愛。但至少可以做到如何避免讓愛情傷自己傷得太深。
在這個愛情動蕩的時代,愛一個人,愛七分就好了,留三分去愛自己吧。
在心理學上,有三個關於人性的心理效應,都在告誡我們同一個道理:水滿則溢,愛滿則傷。
1、貝勃規律:別一開始就對對方太好
「貝勃規律」指就是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即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簡單而言,就是一件事物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出自A.科林·卡梅倫等著的《用Stata學微觀計量經濟學》。]
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借錢上非常好用,比如一開始你想問對方借1000塊錢,要是想讓對方順利借給你,你就開口問他借10萬,他說借不了那麼多,你再說借1000,他肯定毫不猶豫地借給你。因為一開始10萬的刺激太大,後面的1000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應用到愛情上,也是一樣的道理,結果卻會很悲劇。如果第一個情人節你就送了一車玫瑰還有天價項鍊,那麼後面的各種節日你送一支小玫瑰,或是一套化妝品,就會顯得微不足道,再也無法帶來驚喜了。愛得轟轟烈烈卻轉瞬即逝不如愛得細水長流。
再比如如果一開始就對對方太好,給他做最好吃的飯,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無微不至地照顧他,把自己最好的都給他……慢慢地他就會覺得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有一天你下班回來也很累了,不給他捶背了,他也會覺得是你的錯。一句話,如果一開始就對對方太好,後來怎麼好都不算好了。
2、凡勃倫效應:廉價的愛不值得被珍視
什麼是凡勃倫效應?凡勃倫效應是指,消費者購買某些商品時,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這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即一件商品的價格越高,越受到消費者青睞。奢侈品的價格遠高於其實際物品的價值,但大家還是會搶著去買,也是這個道理。
凡勃倫效應放到愛情上,也相當悲劇,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備胎的愛,是沒有征服欲的,無條件地對一個人太好,也會顯得廉價。而一旦顯得廉價就不會被珍視,哪怕備胎很優秀也不會被看見了。哪怕在對方失戀傷心痛苦的時候,備胎能上位,但對對方來說,那也不是真正的愛,只是感動罷了,最後還是不會珍惜的。
真正的愛情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與其默默當備胎,不如提升自己的價值,或者至少讓自己看起來高價值,理直氣壯地成為愛情中的主角,而不是備胎。
3、得寸進尺效應:你越遷就,別人越得寸進尺
什麼是得寸進尺效應?人們想要塑造前後一致的形象,即便對方要求很過分,卻還是會願意繼續下去。
以下這個笑話就很形象地說明了什麼叫得寸進尺:一乞丐到一個男子家裡去乞討,男子給了他十塊錢。第二天乞丐又去,男子又給了十塊錢。就這樣,一直持續了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後,當乞丐再一次去乞討時,男子只給了五塊錢。乞丐詫異地問道:「你以前一直都是給十塊的,怎麼現在變成五塊了?」
男子訕訕地笑:「因為我結婚了,最近手頭有些緊。」
乞丐頓時大怒,啪的一巴掌打過去,對男子呵斥道:「什麼?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
得寸進尺效應在感情中也屢見不鮮,有些人總是仗著你對他的好,一次次挑戰你的底線,甚至拉著你一起跟他走向犯罪。還記得那個懷孕的妻子因為自己嫁給丈夫時不是處女,便誘拐了一名大學生,讓丈夫犯罪的故事嗎?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歸根到底,這也是得寸進尺效應長期影響的結果。你越是縱容,別人越是得寸進尺。
所以在愛情中,別愛得太滿,別愛得太卑微,愛對方七分便好了,留三分來愛自己。因為只有自己珍視自己,才會讓別人更珍視你。最後,這個世界除了愛情,還遼闊得很,跳出來,你才能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