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6歲青春期叛逆男孩的媽媽:家庭教育,讓我的心智更加成熟!

2021-01-08 騰訊網

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

經常有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家庭教育?為孩子?為家人?還是為自己?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學習家庭教育,讓我的心智更加成熟!

在我兒子從小學到高中的成長過程中,他一直不願做作業,老師經常找到我。我對此事感到困擾,盯著孩子寫作業,每天檢查作業,但最終也沒有好的辦法解決。我也回想起我的成長過程,我也不願意做作業,每當開學的時候,看見別的同學作業完成的很好。我很羨慕,每次偷偷下了決心,下一個假期我必須努力,必須完成作業,但是當假期再次到來時,我會一天天拖下去,直到最後我才寫。這種習慣一直持續到我上大學。我和孩子的行為驚人地相似,但是在我學習家庭教育之前,我根本沒有注意到,也不理解兒子的這種拖拉行為,每天為了孩子學習的事情雞飛狗跳,這一切都在我學習家庭教育後有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變。

學習家庭教育,就是讓心靈不斷的成長,不斷的自我完善,心智不斷成熟的過程。也讓我們有能力促進他人的心智成熟,也有能力讓自己幸福,讓家庭幸福,讓孩子幸福,讓他人幸福,下面我就把這些年來學習家庭教育的一些感受和體會分享給大家。

1、呈現真實的自我,讓孩子正確的解讀父母,獲得安全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了培養孩子好的習慣,也為了督促孩子更加的努力,我經常哄騙孩子,但在我看來都是善意的謊言,比如當孩子不愛學習的時候,我就會和孩子說:「今天碰見了你同學的媽媽,人家每天都學到很晚!」用類似的話來刺激孩子;比如早晨孩子經常賴床遲到,我就提早叫他說已經7:30了,其實才7點,我想等孩子墨跡一會起來正好也就7:30;比如孩子吵著要買手機、買名牌鞋,我就說家裡最近用錢,誰誰剛借了我們家的錢,等有錢了再給你買。每次都是這樣的應付孩子,從沒有正面的面對孩子的問題,在親子課上語凡老師就說過:「我們欺騙誰都不要欺騙孩子,因為孩子單純,他能覺察到我們語言上前後邏輯的不一致,他能覺察到我們言行不一致的地方。」

我學習家庭教育之後,我不再對孩子說那些善意的謊言,只有當孩子在家的時候,我才會幫孩子收拾房間,有一次我要用下兒子的電腦,我就會和他說,你把自己的東西都放到一個文件夾下,要不媽媽不小心把你的東西弄丟,並讓孩子給我新建了一個文件夾,放我的文件,這在學習家庭教育以前我根本不會在意這些細節,現在我要讓孩子能夠充分的信任我,在媽媽面前安全的。

2、正確的解讀自己,解讀愛人,解讀孩子

正確的解讀自己,獲得自我和諧,記得去年的一次直播課上語凡老師講的【父母如何支撐到孩子的成長】,記得當時語凡老師讓我們回憶我們孩童期最無助的時候,父母做了什麼,我想起剛上學的時候,在外面有個同學欺負我,我就回家告訴媽媽,是什麼樣的事我記不清了,但媽媽對待我的方式我依然記得,媽媽對我說:「你的能耐哪去了?你在家不是挺厲害的嘛!」之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我都不會跟父母說,那次課程,讓我發現了自己內心的傷痛,也有機會療愈這個傷痛,我從內心裡原諒了父母,我知道,他跟我一樣,也是沒有能力去支撐到孩子的成長。從那時起,我願意跟家人說出我自己內心的心裡話,我願意敞開我自己的心,我的內心和諧了,正確解讀愛人,不再抱怨。

有了這樣的頓悟,我也和愛人聊起了他小時候經歷的許多傷痛,他經常被人欺負,他跟我說過他在農村跟他媽媽一起生活,當時無論生產隊裡分什麼,他們家得到的總是最差的,他的內心的傷痛,造成了他現在沒有能力支撐這個家,沒有能力去幫助孩子,引領孩子。以前我經常抱怨,愛人不負責任、自私,當我學習了家庭教育,我真正的理解了老公,《情感暴力》一書中有一句話:施加情感暴力是為了療愈自己內心的傷痛。

正確的解讀老公,正確的解讀孩子,因為我們知識的缺乏給孩子造成了童年的傷痛,我也不再去抱怨孩子的各種問題,不再焦慮,有一天孩子告訴我,媽媽我戒菸了,我當時非常高興,兒子終於從那個狀態中走出來了,他願意戒菸,就是表明他願意做出努力。而過了幾個月他又告訴我媽媽我抽菸了,當時我就想說,你看戒菸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你要經歷多少煎熬,怎麼輕易之下就把它撿起來了,但是話到嘴邊我就咽回去了。我體會到了他學習上的壓力,我就告訴自己,既然孩子之前能戒菸,那麼他也能夠再一次的把煙戒掉,我們正確的解讀孩子,就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焦慮。

3、對已知的不生驕慢之心,對未知的不恐懼

家庭教育讓我的世界更豐富飽滿,讓家庭變得更幸福了,我會一直在這條路上修行,為自己,為他人,當我變成了暖暖的陽光,那麼,我世界的所有人都會被照亮。對於孩子的未來,不是說我們學習了家庭教育,孩子就不會遇到問題,而是我們不再為未來而焦慮,因為我知道了我的努力方向是什麼,我也知道未來要走向哪裡?我不再為孩子現在的行為表現,去推斷他的未來,我知道他現在所遇到所有的問題,都是他人生中的一個經歷,經歷了這些問題,他就會成長,只要我們跟上和孩子任性的節奏,我們就不會焦慮不安,就能有效的支撐到孩子的成長,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幸福美滿!

這是一位和我們諮詢學習的教師媽媽教育從來不是一味的教導、滿足孩子、溺愛孩子,尤其是家庭教育,需要親子之間的和諧,父母的自我和諧,孩子的自我和諧,才能達到愛與管教和諧。在愛的前提下把握原則和界限,在愛與管教之間尋得一種平衡,在感性與孩子長遠成長之間去尋求界限,遵循大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讓孩子認識到真實的世界,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點擊上方關注【實戰家庭教育】,每天Get一個教子新技能!

相關焦點

  • 家長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極容易導致青春期叛逆,適當拒絕有方法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青春期,在這個特殊成長階段裡,不叛逆的孩子只佔少數,這也就是說,很多家長都會頭痛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說起青春期叛逆現象,最常見的當屬脾氣暴躁,只要家長不如孩子意,孩子就會向父母發火撒潑。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在於家長長期以來,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哪怕是不合理的需求。
  • 8歲的孩子說:「我戀愛了!」如果你是媽媽,會如何回答?
    最近,有位家長很困擾,她說:「小孩12歲(男),馬上小學畢業了,他好像早戀了,怎麼教育?」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媽媽送8歲的兒子去上學,「媽媽,我戀愛了!」孩子說。  「這樣啊?那你能告訴我什麼是『戀愛』嗎?」媽媽很平靜。
  • 諾貝爾獎得主談家庭教育,越早知道越好,有3-10歲小孩的媽媽必讀
    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1987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期間記者採訪一位諾貝爾獲獎者:您在那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出人意料的,這位學者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呢?」
  •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歲,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換了個人,變成了一個喜歡和父母對著幹,脾氣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傢伙?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聽話,一直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在長大,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 讀懂「馬斯洛需求理論」,就明白青春期孩子為什麼容易叛逆了
    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聽話,一直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在長大,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但如果我們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仔細觀察下兒童的成長,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叛逆不聽話幾乎是一種必然。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
  • 研究顯示男孩也提前進入青春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宗澤】據英國路透社10月21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與過去幾代人相比,美國男孩現在可能提前進入青春期,這揭示發育提前的不僅只有女孩。與幾十年前的資料相比,那些在2005年至2010年間去兒科醫生那裡進行常規檢查的男孩的成熟年齡提前了6個月至2年,這是基於他們的生殖器的發育狀況而得出的結論。
  • 2018中國家庭教育十大熱點
    社會層面,心梗、腦梗、骨折等「陪寫作業症候群」刷屏朋友圈,學生「減負」家長反倒「增負」值得教育部門關注,家長如何科學理智陪伴孩子成長需要學習;「湖南12歲男孩弒母」震驚社會,如何避免悲劇值得反思。這種情況到八年級更加明顯。青春期的孩子更希望家長關注自己的內心,家長應該更重視親子溝通。但現實卻相反,八年級家長几乎每天花時間和孩子談心的比例相比於四年級下降了14.5%。這一錯位是導致青春期親子衝突增加、親子親密性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班主任表示家校溝通存在困難,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全是學校的責任,僅兩成家長與班主任談論家庭教育,可見家校共育指導服務亟待完善和拓展。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看過一句話,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看著那個曾經乖巧的孩子,突然渾身是刺,叛逆、倔強,將父母拒之門外,讓人心生涼意。因為敏感、危險、衝動,正是青春期大腦獨有的特徵。 神經科學顯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孩子有著強烈的情緒感受能力。 然而,大腦中負責理性功能的前額葉,卻要到20多歲才會發育成熟。
  • 為什麼現在男孩的心理問題,普遍比女孩多?根源卻是在爸爸
    2018統計調查表明,現在男孩在心理方面,發病率遠超於女孩,其中包括多動症、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等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這調查結果一出來立刻震驚了很多家長。在傳統觀念中,男孩一向要強於女孩,為什麼現在男孩的心理問題,普遍比女孩多?根源在爸爸。
  • 媽媽才是孩子青春期裡最毒的毒藥?
    青春期的「寶寶」有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在我們面前提起她的兒子時,一直「寶寶」長,「寶寶」短,我一直以為是個最多六七歲的孩子。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聊到孩子升學,她才透露,原來這個「寶寶」已經快要中考了。我震驚了:十多歲的孩子還被媽媽叫「寶寶」?看上去是一個不起眼的稱呼問題,但這個稱呼背後卻透露了很多母子關係的信息。
  • 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方向感來自於爸爸!
    一位成年男性曾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我的父親將近70歲了,一次我們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歲時的那張照片,父親抱著我把我舉過了頭頂,我臉上的笑容很燦爛,也很自豪。我把這張照片放入我的錢夾內。之後,父親第一次跟我談起了他與他的父親之間的關係:「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我甚至都沒有在他的腿上坐過……」說到這裡,父親已經是淚流滿面了。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現在父親即將70歲了,但他仍對小時候父親沒有抱過他而感到遺憾。那麼,父親應該如何向兒子表達關愛之情呢?
  •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圖)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資料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表面現象: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科學解釋:人腦內海馬狀凸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未來展望:可使開發有助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藥物成為可能,幫助那些學習能力已經下降的孩子。
  • 兒童性發育時間提前:女孩平均9.7歲,男孩11.3歲
    暑假期間,南京兒童醫院、南醫大二附院等,內分泌科爆滿,不少爸爸媽媽,都是擔心孩子性早熟。昨天,有消息稱,國家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兒童性發育時間從原先的11至12歲開始發育,提前到女孩平均9.7歲,男孩平均11.3歲。
  • 18歲男孩懷孕變身「男媽媽」!是真的!
    小司機   今天的故事要從大洋彼岸的米國說起……Mikey Chanel本來是一個18歲的平凡米國男孩但是出生以後,Mikey的爸爸媽媽發現他竟然是個男孩。 父母沒有細想,以為是性別鑑定出了差錯,就把Mikey當男孩養到18歲。 在成長過程中,Mikey也不是沒遇到過疑惑——他曾經偷偷用媽媽的口紅、青春期也沒有像其他男孩那樣「躁動」,不過這並沒有使他懷疑自己的性別。 直到去年,17歲的他體檢發現——自己竟然有女性的生殖系統,宮頸、子宮、卵巢、輸卵管都有!
  • 像毛毛蟲變蝴蝶,成長路上,青春期的孩子會經歷哪些奇妙的變化
    青春期 欄目青春期(又稱青少年期),是一個人兒童期至成年期的過渡時期,是人類自身在其成長過程中特有的一段經歷。通常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會是十歲或者十一歲,根據每個人自身的不同,會一直持續到十六歲到二十歲。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繼嬰兒期後出現的第二個高峰。
  • 一個網癮厭學男孩的媽媽感慨:切換一下鏡頭,一面天堂,一面地獄
    這一路上感悟,讓我覺得走彎路也是一種幸福,語凡老師講教育的大局觀,讓我徹底的放下功利心,只要是方向正確,就一路走到黑。當我開始轉變,我會經常和孩子說,「你還有這樣優秀的潛質,以前媽媽都沒發現!」,「媽媽真是落伍了,再不努力,都被你落下十萬八千裡了」。和愛人經常說,「你看你這麼辛苦的,多吃點好的」等等。
  • 人類的祖先有沒有青春期,人類的青春期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除了人類,幾乎所有其他動物都沒有青春期。他們可以很快從他們的青少年成熟,當他們11或12歲時,他們可以有一個家庭和一個企業。然而,在性成熟之間有一段令人困惑的時間間隔,一個人要到十八、十九歲才真正成熟。在成年人眼中,青春期是一個衝動、焦慮、敏感、叛逆的時期。這個年齡階段對人們有什麼意義?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青春期首先出現在哪個歷史階段?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
  • 女孩大腦比男孩早成熟10年?男女學習竟如此不同
    青春期的那個,每天要我催十幾遍,才能勉強把作業給寫好;中班那位,一邊上課,一邊(和他哥小時候一樣)在椅子上扭屁股跳舞;每天晚上,在我女兒窩在沙發裡認真看書的時候,我家兩個足足相差了7歲的熊兒子,分別站在沙發兩側的靠背上,拿著用泡沫塑料摳出來的手槍「biubiu」對射……可也正因如此,現在我只喜歡和男孩媽媽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