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勇敢的特雷西 爸爸真棒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大部分寫育兒成功書的都是女孩家長》。光看題目,我就想說這簡直太有道理了!臭小子有什麼好寫的呢?《氣死老媽的一萬種方法》?
事實上,我有一個非常不乖的女兒,可她即便是小時候又挑食又嬌氣,卻也從來沒讓我擔心過學習。她上課自己整理書包,回家自己完成作業,考完試主動拿卷子給我籤字,還會和我聊一聊她在班上的排名和未來的計劃……
反觀我家的兩個(同樣爸媽生的)臭小子呢?青春期的那個,每天要我催十幾遍,才能勉強把作業給寫好;
中班那位,一邊上課,一邊(和他哥小時候一樣)在椅子上扭屁股跳舞;
每天晚上,在我女兒窩在沙發裡認真看書的時候,我家兩個足足相差了7歲的熊兒子,分別站在沙發兩側的靠背上,拿著用泡沫塑料摳出來的手槍「biubiu」對射……
可也正因如此,現在我只喜歡和男孩媽媽交朋友。
比如,如果我對另一個男孩媽媽說:「我家兒子總是不好好寫作業。」她就會說:「對啊對啊,我為了監督兒子,把他房間的門都給拆了。」
可如果我對一個女孩媽說:「我家兒子總是偷偷玩遊戲。」女孩媽媽往往會(瞎說大實話):「哦我女兒倒是對遊戲不感興趣的。」
我卒。
01 。
女孩大腦比男孩早成熟10年
後來看了一本書,倒是讓我對男孩和女孩的差別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學會了不少更加有效地教育男孩/女孩的好方法。
這本書叫做《男孩女孩學習大不同》,作者麥可·古裡安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性別科學領域教育家,也是男孩教育的權威。
40年來,古裡安一直從事大腦生物學和性別差異領域的研究。他的教育模式已經被全美超過2000所學校和數萬家長所採納。
那麼,男孩和女孩,他們的大腦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男孩女孩學習大不同》書籍封面和作者麥可·古裡安
女孩大腦比男孩早成熟10年
一般來說,女孩大腦在大多數功能的發育進程上會比男孩快得多。
以髓鞘的形成為例——大腦在發育到成年之前的最後幾步時,一束神經會圍繞著其他的神經纖維索反覆盤旋,最終像鍍膜一樣將其完全包裹住。這層「鍍膜」就叫髓鞘,它能使電脈衝沿著神經的傳輸更高效。
髓鞘在大腦中不斷發育,一直要到人的整個身體發育完善之後才會完全成熟。對女性來說,髓鞘的成熟要到20歲出頭;而對男性來說,則需要等到差不多30歲。
髓鞘發展速度的差別,在幼兒成長的最初階段就體現出來了。所以女孩掌握說話這一複雜能力的時間要比男孩早大概一年。幼兒園小女孩的識字進度比同齡的小男孩要快得多,詞彙量也大得多,對語法的把握也好得多。
女性大腦的其他結構也比男性發育更早更快。
比如胼胝體,也就是連接左右腦的那束神經纖維。女性的胼胝體要比男性的大,這意味著女性左右腦之間的相互交流更為頻繁。
女孩的前額葉和枕葉也比男孩發育得更完善,發育速度也更快。前額葉的功能是調節情緒,和做出高端決策;
枕葉的功能主要是接收並處理感官信息。因此女孩的聽覺與嗅覺都更加靈敏,指尖和皮膚的觸覺也更為敏感。
總體來說,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克制衝動行為;而男孩天生就傾向於帶有攻擊性。
男孩的大腦更脆弱
在傳統的認知中,我們都覺得女孩遇到事情喜歡到處哭訴,容易崩潰,所以女孩很脆弱。
然而研究證明,男孩的大腦,其實更加脆弱。這是因為,男孩大腦中大多數化學物質的含量,和女孩非常不同。
比如,5-羥色胺(血清素),它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能夠控制小動作,增強記憶能力,給人帶來快樂的感覺。
可是男孩大腦分泌血清素的效率比較低,容易讓他們在抑制小動作方面出現問題,偏向於多動。再加上男孩左腦不太活躍,因此他們的注意力也經常不夠集中。
另一方面,男孩大腦在「處理壓力」方面,也存在劣勢——
一般來說,女性大腦能把「情緒信息」,迅速地轉換為語言。這也是為什么女性在遭遇壓力的時候,傾向於對朋友、親人不斷傾訴,來釋放自己的壓力;
而男性大腦卻需要花掉好幾個小時才能處理掉同樣的信息量。
舉個例子,有一對小兄妹,一天早上,上學之前,他們的父母在家裡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之後,兩個孩子都去上學了。
如果科學家在這時候去測量兩個孩子大腦中的皮質醇含量,就會發現——哥哥大腦中的皮質醇含量居高不下,因為他把情緒壓力積壓在了腦中。結果就是:這天上午的課,他可能什麼都沒有學進去。
但妹妹卻很快地處理掉了情緒壓力,並且已經把最痛苦的感受用語言傾訴了出去。因此,同樣是一上午的課,妹妹卻能學得更好。
男孩大腦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特點,就是面對情緒的時候,他的運作方向是「從上往下」的——
現代大腦監測設備讓我們看到,當滿載感情色彩的感官信息湧入大腦時,更多情況下,女性大腦會迅速把信息「向上傳遞」,送進大腦頂層的4個用於思考的腦葉中去;
而男性大腦的運作恰恰相反,會把信息迅速「向下傳輸」,送進邊緣系統的下端。
這使得女性處理痛苦的途徑更偏向於通過傾訴來獲取他人的幫助,因為她們腦中的活躍部位向上移動,到了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及理性分析來處理危機的區域;
反之,男孩則容易整個人變得好鬥激進或是沉默畏縮,即「戰還是逃」。
無論是「戰」還是「逃」,男孩一旦情緒上頭,他們大腦中的「知識學習迴路」就會立刻短路。
所以女孩們一邊哭著一邊也能把作業給寫了,男孩生氣的時候卻是什麼都學不進去的。
青春期的男孩就更加可怕了。從青春前期,也就是大約10歲開始,小男孩每天可能會受到多達7到10次睪酮「峰值」或者「激增」的影響。這樣的波動,會使小男孩的情緒狀況反覆在好鬥激進和沉默畏縮之間起伏跌宕。
這樣的影響不但會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情緒波動,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
男孩的空間感知力更強
儘管相比女孩,男孩在情感上會幼稚很多,處理壓力的能力也不太行,但他們的大腦有一項功能會發育得更好——空間感知力。
男孩右腦中負責空間感的一些區域往往更發達,因此他們在度量大小、機械設計、觀測地形以及看懂地圖等方面具有天生的優勢。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林恩·利本(Lynn S. Liben)統計了1999年「美國地理大賽」上男女參賽者的人數。這次大賽吸引了500萬參與者,而最終進入決賽的選手中,男性的數量是女性的45倍。
利本總結說:上述巨大的差異,源於男性大腦中更為強悍的空間認知能力。
02 。
「勇狠滋養」和「共情滋養」
正因為男孩的大腦如此獨特,所以在對男孩的教育上,我們要採取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最大程度地緩解他們的壓力,釋放他們的潛力。
在《男孩女孩》一書中,古裡安提出了「勇狠滋養」和「共情滋養」的概念。
所謂「勇狠滋養」,是指攻擊性行為對孩子的滋養作用,這樣的行為包括對人動手動腳,玩競賽性遊戲,做威脅性的表情動作等。
男性大腦及其中的化學物質,會驅使男孩大多以肩膀的碰撞來代替目光的接觸,以「你沒事兒,趕緊爬起來」代替「你沒事兒吧」,以「你給我到一邊兒去」來代替「我們需要談一談」。
在過去的40年中,我們的教育一直有這麼一個假設,認為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幫助男孩更多地與他人共情,減少一些打鬥。不過如今,我們需要以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男孩「攻擊性行為」的滋養價值。
實際上,男孩相互之間用撞擊、推搡等方式相處,很多時候是滋養性行為。他們會藉此增強自身的強壯程度,提升注意力和專注程度,以及用來了解等級排序等等。
這樣的行為在進入小學階段之後會越來越多,等到生理激素尤其是睪酮開始衝擊他們的大腦時,會越發強勁,在20歲前後的那幾年達到最高峰。
在未來的職場經歷中,男孩在「勇狠滋養」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將有可能推動他們爬向更高的等級排位。
不過,人類社會畢竟不是「動物世界」,我們要允許男孩用「勇狠」來滋養自己,但同時也要設立界限,看重「共情滋養」,要持續地幫助男孩更多地運用語言,尤其是表達感受的語言,來化解矛盾。
比如,如果一個男孩被其他孩子打了,我們要教他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反抗:「我不喜歡你打我,請你住手。」
這種「動口不動手」的做法能夠很好地促進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不論男孩和女孩,都能從中獲益——
男孩多說話,能讓他們各功能區域之間的連接增加;
女孩則會因為學校裡動粗行為的減少,而感到更加自在和安全。
作為家長和老師,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禁止暴力」;但另一方面,也應該允許攻擊性行為的存在。
我們要阻止真正的暴力行為,但可以允許男孩們幻想參加打鬥遊戲,合理碰撞,或者是對著影子演練空手道。
針對男孩的不當行為,要使用一些實用的技巧:
▷事情發生時,讓孩子立刻親眼看看他的不當行為造成的後果,比如他打出的淤青等;
▷引導孩子把憤怒發洩到沒有生命的物體上,比如,在房間的一角開闢出一個「出氣角」,給孩子準備一根泡沫做的棒球棍,一個軟枕包,讓他們在這裡可以用棍子打枕頭。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學到,生氣的時候,不可以朝有生命的對象擊打。
▷需要的時候,讓孩子去冷靜一下,也鼓勵其他成年人在生氣的時候去冷靜一下。
▷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與你商量的餘地,但通常只給兩個選擇。
▷以沒收某個玩具或者取消某項權益的方式作為對孩子的懲罰。
▷以正面言辭來表達對孩子的期望:「我希望你把這些植物都搬進屋裡去,你擔當了一項很重要的任務,真了不起。」
▷在可能的情況下,把任務變成遊戲:「我們來看看你能多快把外衣掛好,我要開始計時啦!」
小男孩的不當行為常常是為了爭奪關注,和權力。
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是讓他們爬臺階。鼓勵孩子爬到高處,爬得比別人更高,然後說:「看你爬得多高啊,你是站在高處的國王!」
古裡安說:「我們發現,孩子越是覺得自己有能耐,就越少惹是生非。」
原標題:《女孩大腦比男孩早成熟10年?男女學習竟如此不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