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會發現:相比安靜、乖順的女孩子,大部分男孩顯然難以管教,他們的成績與學習能力也較女孩相差甚遠。「男孩危機」是否真的存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性別科學領域專家麥可·古裡安認為:男孩和女孩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存在明顯差異,而不匹配的現有教育模式導致男孩越學越差。為此,古裡安提供了12個家庭教育的技巧,讓家長們更好地幫助男孩成長。
文丨李臻 編丨Travis
「好動」、「難管教」、「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如女孩好」、「讀寫能力差」這些發生在男孩身上的困境,成為了他們成長的危機。
難道,男孩就該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嗎?這其中出現了什麼問題?父母應該怎樣培養男孩呢?
麥可·古裡安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性別科學領域專家,在長達40年的大腦生物學和性別差異研究中,他觀察到: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學校、教育都是在用統一的、標準的模式來培養孩子,不論男孩女孩。
但實際上,男孩和女孩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存在明顯差異,從來沒有什麼所謂的「男孩危機」,而是現有教育對於男孩的思維來說,是不完整且不匹配的,男孩艱難地用學校提供的方式去學習,老師和家長很受挫,同時男孩們也會變得自我懷疑,這怎麼可能不產生危機?
於是,古裡安提出一個疑問:「我們要改變男孩,還是要改變教育模式?」
麥可·古裡安
最近正值古裡安「優勢教養系列」書籍在國內出版,外灘君特此約訪了古裡安,與他交流了男孩教育中的種種問題。
在採訪的一開始,古裡安就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
他是一名童年創傷倖存者,曾遭受過霸凌和虐待,所以當他成為一名專業人士時,他明白有數以千萬計的男孩正在經受創傷,他們們有的學習不好、有的受到虐待、也有抑鬱等心理問題。
「因此,我想成為這些男孩的代言人。」古裡安告訴外灘君,「我們必須要從根本上了解男孩。」
優勢教養系列
因此,古裡安把「培養天性」作為自己的核心理念。
男孩女孩天性的性別差異,導致他們的學習方式、成長方式、人生目標大不相同,只有釋放了天性,鼓勵孩子擁有自尊和目標感,他們才會成為堅強、自信、有愛心的男性。
男孩的大腦
決定其七大思維特質
在研究男孩教育的這些年種,古裡安發現,男女大腦之間至少存在100種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了男孩女孩在能力上的不同,比如:
男孩的血液中往往含有更多的多巴胺,它能增加人的衝動冒險行為,而且流經男孩小腦的血量更多,小腦是負責控制「做」和「肢體行為」的。
這些因素,導致了男孩在靜坐狀態下學習的成績,往往不如女孩。
女孩大腦的額葉和顳葉的布羅卡區和韋尼克區發育得更早,也更發達,它們是大腦主要的語言中樞。
女性大腦一般會利用更多的神經通路和大腦中樞來進行遣詞造句,通過語言表達經歷、情感和認知女孩體內的雌性激素和催產素水平更高,這些化學物質對語言的用有直接影響。
海馬體是大腦中的另一個記憶存儲區域。男女的海馬體發揮著不同作用。男孩需要花更多時間來記憶課堂上的內容,尤其是寫下來的條目。
但是,由於男孩的海馬更傾向於製作列表,當大量信息以列表或統籌分類(論點、分論點、分分論點)的形式組織在一起時,會令男孩更容易記憶。
這些大腦本身的差異,決定了男孩擁有7大思維特質:
1. 競爭思維
男孩需要通過競爭和良好的表現來獲得價值感。
對於一個男孩來說,如果沒有人傳授他技能,沒有人向他示範如何在競爭中贏得勝利,也沒有人讚賞他的成功的話,他將感到迷茫而無助。
2. 理性思維
在面對問題時,女孩相對於感性,而男孩要更加理性,在緊急情況下,男孩的第一反應常常是調動全身的能量來應對事件本身,除非事態已經惡化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迫使他們必須將「同情」提到首要位置上來。
但這並不代表男孩沒有同情心,只是他的表達方式不同,男孩的一般通過保護他人,追隨領袖、履行自己的在組織中的職責來表達同情。
3. 群體思維
男孩的社會生活帶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色彩。因此,男孩更喜歡在大型群體中進行社交活動,女孩則偏愛三兩好友之間的交流。
大型群體可以為男孩提供更加豐富的競爭機會,並以此來構建自己的文化,沒有「同伴群體」的孩子會迷茫且無措。
4. 獨立思維
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就會開始劃定界限,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了,隨著年齡的成長,男孩會逐漸變得冷淡而疏離,這是他們在努力追求自由和獨立之間的平衡。
但是古裡安強調,一定要讓男孩明白「自由」和「責任」的平衡,不恰當的教育會讓男孩誤以為「獨立」意味著「不用承擔責任」,這對男孩和社會來說都非常危險。
5. 冒險思維
男孩天生愛冒險,只有通過犧牲和奉獻,他們才能找到自我,因此和男孩打交道時,如果能夠為他提供同等份量的冒險和使命,將使雙方都獲益良多。
6. 榜樣思維
男孩渴望有男性榜樣的指引,成年的男性會教導男孩如何尊重女性,如何在與女性交往時把握合理的界限,同時還會教導男孩如何適應身體、心理以及精神上的變化。
7. 成就思維
運動是男孩實現自我的最佳途徑,男孩會把生活變成一項運動,同時讓運動佔據生活很大一部分。
在體育活動中,男孩可以找到歸屬感,這為他們的情緒發展提供了空間,為參與者提供了表達同情和關懷的機會。
「三重家庭」組成男孩的部落
基於男孩的思維特質,我們可以發現,男孩是天生的群體性生物,能在群體的人際互動和各種活動中,學習如何找到歸屬、應當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哪些食物值得珍視。
所以,在古裡安的理念中,男孩的成長需要一個「部落」,需要三重家庭共同努力,為男孩打造一套互相協調的價值觀。
第一重家庭是核心家庭,主要指孩子的親生父母獲養父母,同時包括參與照顧孩子的祖父母。
古裡安告訴外灘君,在男孩教育上,父母同樣重要,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程度,取決於父母對男孩的投入程度。
父母在一起撫養孩子時,要學會自然會分工,無論父母哪一方在孩子教育上做更多的實際工作,另一方仍然要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當母親花更多的時間在孩子生活學業等細節上時,父親就需要成為更全面的紀律管理者。
古裡安強調,這一點很重要,這樣孩子就發覺到父母雙方都在參與他的教育。特別是當男孩成了青少年時,父親非常重要,他將成為教育中強有力的影響者,既是榜樣,也是教育參與者。
第二重家庭是指拓展家庭,包括有學院關係的親屬和沒有血緣關係的老師、同伴等等。
除了父母自己帶孩子外,男孩的教育避免不了讓其他人教育孩子的過程,在孩子年紀比較小時,就需要面臨託兒所、幼兒園的選擇。
如果父母能和學校通力合作,那麼孩子就像回到了另一個家。因此選擇託兒所很重要。
古裡安建議,選擇規模較小的託兒所更有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一般來說,大型育兒機構的人員變動會比較頻繁。
父母在給孩子尋找託兒所時,需要特別關注:
· 工作人員和孩子的比例,
· 教師的工資收入,
· 工作人員的教育水平。
此外,男孩還需要以下特別條件:
· 多種多樣的可移動物體,如積木和玩具車
· 足夠大的空間
· 仔細監督觀看電視的內容和時間
· 允許男孩適當的冒險,而不是先入為主的指責他們「攻擊性太強」等等……
總的來說,父母要明白的一條很重要的原則:自己是送孩子去了第二重「家庭」,還是一個「兒童暫存處」?如果答案是前者,那麼孩子就能感受到愛。
第二重家庭並不需要十幾二十人,少數幾個就足夠了,只要父母樂於看到自己的孩子和他的親朋好友建立聯繫,並允許他隨著年齡增長,自由地對這些關係加以調整。
第三重家庭,是指文化與社會,如媒體、政府、其他組織以及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
古裡安認為,第三重家庭是男孩部落裡最難控制的,它的價值觀也常常與第一重家庭,也就是父母自身的價值觀截然相反。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更需要教育體系和公共項目的支持。
如果只用一個詞概括男孩教育,古裡安選擇「Boy-Friendly」,即對男孩友好的教育。
古裡安呼籲社會對男孩教育更加重視,在強調男女平等的同時,不等於男孩女孩用同一種教育模式,社會大眾和教育工作者要理解性別差異,而不是粗暴的給男孩或女孩貼上標籤。
學校可以和社會機構合作,建立廣闊的「聯合課堂」,給予男孩更多可以模仿、學習、信任的年長榜樣,讓他們學會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規則和秩序,懂得尊重,生活和愛。
這三重家庭聯合起來,就構成了男孩的「部落」。
規則教育讓男孩發展得更好
在採訪的最後,外灘君問古裡安,你認為男孩最需要的品質是什麼?
古裡安談到,他應當是一個充滿愛、智慧且成功的男性,他富有同情心、善於自我表達、有目標、熱愛服務。
因此,要成長為這樣的男孩,古裡安認為,在家庭教育中。要建立起一種「系統規則教育」。
這裡的系統化的規則教育,應具備以下10個特徵:
1. 一致性
2. 引導
3. 尊重
4. 靈活性
5. 批評方式
6. 精神背景
7. 選擇
8. 尊重感情
9. 權威式的秩序
10. 及早開始,不斷發展,及時調整。
遵循這10個特徵,古裡安給出了0-10歲男孩規則教育的12個技巧:
技巧1:向男孩展示他的不當行為會對外部世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例如,當他亂踢亂打時,讓他看一看對周圍環境和物體造成的破壞。給他看打出來的淤青,讓他扶起被打翻的植物。
對年紀幼小的男孩說,言語常常是蒼白無力的。親身體驗到自己造成的後果能夠更好地觸動他。
技巧2:將男孩的攻擊性能量從生物引向非生物。
當一個男孩踢打或者推模時,讓他明白生物會受到傷害。因此,家裡可以給男孩提供一個固定的「受氣包」,比如沙發的某個位置或某塊地板,玩具沙包或者豆袋沙發也是不錯的選擇,這種做法會很有益處。
技巧3:語氣要嚴厲。
可以說一次「請」,或者兩次,然後就要強硬起來。比起溫柔的聲音,嚴厲的語氣或者響亮的聲音,如拍手聲,通常可以更好地讓男孩聽話。
男孩的聽力一般要比女孩差一些,因此適度地提高音量可以幫助他們聽清父母要講的話。嚴厲的語氣則會讓男孩知道你是認真的。
技巧4:必要的時候,給男孩或者你自己一段冷靜的時間。
但對於太小的孩子,冷靜期的效果並不理想。另外,這種方法要和收走玩具、取消特權等措施結合使用。
技巧5:優先採用轉換目標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特別是對於學步期的幼兒,規則教育的主要方法,是把他的注意力從我們不希望他關注的事物,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
很多時候,幼兒的問題根源僅僅在於,他們的注意力固定在某個對象或某種行為之上,一旦轉移了關注點,麻煩也就迎刃而解了。
技巧6:忽略他的拒絕,給他一分鐘的時間完成任務。
要直接忽視孩子的抱怨,避免討價還價。當使用忽視策略時,在最開始的60秒時間裡,應該避免和孩子的一切接觸。
在這段時間裡,男孩很可能會開始完成任務,特別是當他意識到大人無意和他爭辯的時候。通過爭辯來爭奪權力是男孩在分離——個體化——獨立過程中的一種正常行為。
一分鐘結束之後,如果孩子還是沒有開始的意思,父母可以提醒他,問問他需不需要幫他做一小部分,或者向他說明完成這項任務可以給他本人、他的家庭或社區帶來哪些回報。
技巧7:與男孩談判並提供選擇。
當男孩不再是蹣跚學步的幼童時,對他們來說,有失有得的交換手段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與男孩協商並不會降低我們的權威,而是向男孩表明,我們相信他的看法也是有價值的,願意同他一起探索這種價值。只要給他選擇和協商的機會,父母就幫助他獲得了成長。
技巧8:剝奪特權和沒收玩具。
如果男孩一直不肯聽話,可以用取消他期盼的某項特權,或是沒收玩具來作為威脅。
如果威脅不起作用,就要開始動真格的,在段時間內剝奪他的特權。特權可以是看一場電影,和朋友玩要等,每個做父母的都應知道自己的孩子最想要什麼。
想要讓這個方法成為規則教育體系中的殺手鐧,關鍵的一點在於一旦管教者撤銷了特權或是沒收了玩具,就不要輕易讓步。
技巧9:多採用正向期待。
只要有可能,我們就要說:「你能行。」讓男孩把自己看作天生的成功者。
技巧10:儘可能地把事情變成遊戲。
在任務中設置了一些遊戲性質的次要目標之後,男孩原本不想做的事情就突然有了吸引力。
但這種做法會引起嚴重的問題,男孩會認為他被分派的每一樣家務,都應當獲得相應的「報酬」。
因此使用這一技巧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男孩完成任務後,不要給他過分的獎勵,讓遊戲本身變得足夠有趣,不必藉助外在的獎勵就可以吸引男孩完成任務。
技巧11:讓男孩集中精力應對任務中的挑戰。
男孩可能需要有人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任務上去。有時候任務本身過於複雜,會使孩子產生抗拒心理。
例如,當一個幼兒不肯穿外套時,父母可以說:「你能把外套套在頭上嗎?能把胳膊伸到袖子裡去嗎?」這會幫助他把關注點從整體的任務轉移到具體的操上去。
技巧12:利用錯誤和「失敗」進行教育。
這可能是我們最容易忘記的一種手段。它或許不僅僅是一項技巧,更是一條精神原則。我們必須允許男孩犯錯,而且是多多地犯錯。
男孩是要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的。父母要能給男孩第二次機會,這比期待他能夠十全十美更有效。
在任何情況下,當父母、導師或教育者期望孩子一點錯誤都不犯時,都只是為了滿足成年人的成就感,而不是為了孩子的利益。
閱讀3500+篇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