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是我們最討厭的動物之一,因為它除了吸食人血外,還能傳播一些疾病,所以蚊子也被稱為「四害」之一。蚊子吸血一直以來都是個沒有爭議的認知,在人類生活的區域內,蚊子是最為猖獗的,因為,人類的血液為蚊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營養。那麼,問題來了,在野外沒有人類居住的地方,蚊子靠什麼生存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雌蚊真的靠吸血為生嗎?
蚊子隸屬昆蟲綱雙翅目長角亞目蚊科,目前已發現的蚊科成員超過了三千多種,它們分布於世界各地,就連氣溫全年較低的南北極都有蚊子的分布,可見其生存能力之強。你可能不會想到,就是如此寒冷的北極卻是世界上蚊子密度最大的地區,確切的說是北極的苔原地區。這裡的蚊子不但密度大到讓哺乳動物們抓狂,而且北極蚊子的體型也是普通蚊子的3-5倍大。尤其是每年的6-8月份,是北極地區溫度相對最高的時間段,此時的蚊子最為瘋狂。

在世界範圍內,無論是哪一個種類的蚊子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雄性蚊子不吸血。雄性蚊子不吸血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第一,雄性蚊子的刺吸式口器的兩側沒有鋸齒狀的突出,這樣無法切開哺乳動物的皮膚;第二,植物汁液的營養足以支撐雄性蚊子的生命活動。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雌性蚊子都吸血。蚊子的生長發育要經過:卵、幼蟲(孑孓)、蛹以及成蟲。當雌性蚊子成蟲後,它們與雄性蚊子一樣都是以植物的汁液為食的。但是,當交配完畢後,雌性蚊子突然性情大變,由「吃素」改為「吃肉」(吸血),原因也很簡單,大多數動物的繁殖期都是在成年且身體的器官發育完全之後,而雌性蚊子則不同,它們即使交配完成,卵巢都沒有發育完全,所以,為了儘快地將卵巢發育完全繁育後代,雌性蚊子才開始吸血。
因此,雌性蚊子並不是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吸血的,只是在交配完成後才開始吸血。
在野外的蚊子是如何生存的?
在野生環境下,最不缺的就是植物了,而雄性蚊子從成蟲開始就以植物的汁液為食,所以,只要有植物就餓不到雄蚊子。雌性蚊子也是一樣的,在交配之前,它與雄性蚊子的食性相同。當交配完成後,它才開始吸血。
雖然野生環境下,沒有人類,但是,雌性蚊子也餓不到。因為,野生環境下有野生動物,在野生環境下,蚊子的吸血對象大都為恆溫動物,這是因為恆溫動物更容易被蚊子發現和鎖定,最常見的就是老鼠、野兔、鳥類等等。
當然,在野生環境下,並不是所有需要吸血的雌性蚊子都能找到吸食的對象,沒有吸到血的雌性蚊子即使交配後,也是無法繁殖後代的,所以就只能孤獨終老了。儘管不是所有的雌性蚊子都能順利的繁殖後代,但是蚊子依然以其強大的繁殖能力(一生只需要交配一次就能終生產卵、一隻雌性蚊子能夠產下平均約2000枚卵)保證了蚊子族群的數量。
總結
雌性蚊子吸血並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繁衍,所以即使終身不吸血的雌性蚊子,它也不會死亡,因為畢竟它可以以植物的汁液為食。但是,不吸血的蚊子就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來發育卵巢,就無法繁育後代。
其次,雌性蚊子吸血的對象不止是人類,還有其他恆溫動物,所以即使在野外的草地上,雌性蚊子也可以通過吸食老鼠、野兔以及鳥類等等的血液來繁殖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