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熔財經」(ID:Rong-Cj),作者:紅梅,36氪經授權發布。
前段時間,我在老家待了兩個月。這個俗稱湖南小溫州的邵東,和十年前讀高中時候的形象大不一樣了。從前那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讓邵東人為之驕傲的工業品市場不見了,原本最繁華的幾條街紅嶺路、衡寶路也因為城市升級改造失去了往日的繁華。當年最繁華的地段,如今成了老城區。邵東也撤縣立市,城市擴張數倍。短短十年間,邵東的變化真是大。
城市的競爭最直觀的表達,也是房價的競爭。一個城市最真實的現狀,往往能從房價上窺見一二。
而邵東就像是萬千內地小城的標本之一,折射出中西部縣域城市的尷尬。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或許你也會跟我一樣對處在大湘西經濟圈的這座小城欽佩起來。
(來源:網絡新聞數據及統計年鑑)
我們會發現相較於2009年,邵東的增長速度是相當不錯,按照這個速度往前走,邵東這個縣級市GDP破千億也是大有希望(這在後面我將會進一步分析)。這對一個不靠近省會中心的城市而言,的確還算是一個比較亮眼的趨勢。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大致能看出這座小城與長沙縣這種次級中心大城市相比還是存在著一些差距。
另外,我們再看把這個縣域城市放在整個大湘西經濟圈中來看,從經濟上看,這又絕對是一匹當之無愧的黑馬,不論從體量還是增速上來講,都是嶄露頭角。邵東市以605.64億元穩居大湘西地區第一名的寶座,並且增速驚人。根據2009年到2019年邵東的發展速率來看,邵東經濟飛速增長這是一個常態,而並非單純是因為撤縣立市帶來的短期紅利效應。
大致上,我們對邵東在整個湖南、大湘西地區以及邵陽地區的經濟地位有所了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邵東的房價。在分析房價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正如這座城市所處的現狀一樣,邵東它的房價也處在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
怎麼說呢?先看整體大盤:婁星區2020年均價在5800元每平以上,懷化鶴城區5500元以上,邵陽隆回均價5500元以上,張家界永定區均價達到了6900元左右,而GDP在大湘西地區排名第一的邵東住房均價一直在4000-4500元左右徘徊。
粗看這很不正常,對不對?邵東的房價和邵東人民的購買力不成正比啊。有人說,小城啊,房價可能也就是這樣子。
但是,再細看一下,房價當真是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晴雨表。邵東整體房價偏低,但不同區域房子價格就不一樣。比方說靠近昭陽公園房價就到了六七千,一個碧桂園的樓盤也達到了八千多,綠汀廣場那邊有一處房產竟然達到了一萬多,而老城區就低得多,甚至在4000以下。
房價悄無聲息地漲了,但又不能漲的太多,明面上還得保持著性價比優勢。很多的房子空著,但房子又不得不蓋,很多的地盤又冒出了新的房子。房價布滿了城市升級的烙印,和城市的產業布局、格局、地緣以及基礎設施是密切相關的。
在邵東的房價裡,我看到的是邵東人民正在「築巢引鳳」。
邵東究竟是塊什麼樣的蛋糕?
從房價中我們也能看出這個小城的財富實力以及各階層的貧富差距。邵東處在湘中腹地,沒有特別豐厚的自然礦產資源,但上天卻賜予這方土地百姓一個天賦,那就是經商頭腦。邵商,在全國都是有名的,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邵東人。所以,這片熱土主要是以「工商興家」。
2019年,邵東正式撤縣立市,是個縣級市。縣這個行政級別,主要的行政功能是承接市和基層鄉鎮村的過渡紐帶。邵東立市,也意味著邵東原本的三大產業已經悄無聲息地發生了巨大的改變。2018年的數據顯示,當年邵東的三大產業結構比例是9.9:47.7:42.4,農業產業只佔據了極少的一部分。並且,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外經商、務工。邵東人的財商智慧及敏銳性,是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訓練出來的,有著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基因烙印。
在分析當下整體的邵東面貌前,我們需要先釐清一下當前這座小城的關係結構:
(1)城市管理層。這指的是政府行政機關的各級領導,也就是公務員。他們制定城市發展規劃,並管理著城市的方方面面。和大部分小城一樣,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的人是非常受尊重的。
(2)商人。這個城市擁有大大小小的企業十幾萬家,邵東城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獨立經商的人,規模或大或小。在邵東街頭隨意擰出一個人,看起來其貌不揚,可能家裡就是開廠子的。所以,這地兒的小土豪真的是挺多的。邵東的小廠子非常多,比如塑料廠、拖把廠、食品廠、五金廠、紡織廠、打火機廠、紅包廠、箱包廠等等。街頭上大大小小的門面,很多都會聲稱自己是做批發的。東西物美價廉,因此,在這座小城的生活成本並不高。
邵東的商人也分好幾層:私人攤販、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中小企業、大企業。跑出來的大企業並不多,資產規模多數是在百萬——千萬量級。
中小企業和大企業是政府重點培育的對象,與政府的關係比較密切,他們正在引領著邵東的轉型升級,也是未來邵東轉型成功繼而賦能其他中小企業的期望所在。
(3)工薪層。嚴格意義上來講,邵東除了城市管理層、老闆,就是員工了。這兒開廠子一線工人的人力成本並不高,廠房管理多採用計件形式,多勞多得,處於一個勞動密集型狀態,這些人員大部分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哪裡錢多往哪裡走,而企業的人員流動率和所付給的報酬是呈正相關的。邵東大部分的年輕人才都流出到了其他城市,回歸的比較少。
在商貿環境的薰陶之下,普通工薪層翻身最好的辦法就是經商及培養下一代,而富人發展壯大的最好路徑就是向外拓展及學習,所以從個人發展上來看這個小城基本上每個人都想當老闆的。這是邵東基本的一個關係架構,事實上邵東的貧富差距是比較大的,有錢的相當有錢,沒錢的依然沒錢。辦廠子、請工人、拓開銷路賺錢,這種加工製造業和商業的結合,繼承了傳統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特徵,繼而創新發展成自產自銷到外貿出口的模式,是這座城市典型的特徵。所以,嚴格意義上講,邵東是一個「工業貿易型」城市,廉價的勞動力、多年的工業製造基礎以及便捷的營商氛圍是最大的資本。
有錢人家多往環境更好的大城市發展定居,靠邵東人自己來買房消化,短期內還缺乏足夠的動力。但是,一個小城市想要吸納更優秀的人才進來,又必須壓制住房價,必需保持相對的性價比優勢,因而,增加供給量也是其中的方式之一,我們可以理解。
從《邵東縣城總體規劃》來看,邵東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都是一個產城融合的城市,在區位上屬於邵陽市域次中心地位。上文我們談到了這個城市的人群特徵,要麼經商、要麼務工。接下來我們看看邵東為什麼要下血本,築巢引鳳。分析起來,大致有這麼幾點因素:
1、網際網路經濟之下消費方式、消費場景變化帶來的衝擊。之前邵東其實是作為一個中轉站,其批發市場產品內銷的份額非常之大。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拼多多、淘寶、京東、興盛優選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這種「中轉站」貿易格局的紅利也在逐年遞減,內銷渠道被壓縮,網際網路的便捷,反而更有利於外銷的發展。這是一大變局。
2、全民消費升級對於產品的品質要求更高,外貿格局更是如此,對交通、城市公共空間硬體設施、科技技術、文化軟體等需求強盛。因此,引進高新技術對現行產業進行升級勢在必行,而這需要大量的人才及高能量資本注入。
3、賺到錢了,自然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就相對要高。這種對現代化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催生著新的商業形態及生活方式,客觀上倒逼著政府來築巢引鳳。
邵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借鑑了溫州這個城市,歷史上邵東的小商品市場是相當發達的,比方說其中的代表性產品之一——打火機,這裡是全球出口打火機最多的地區,基本上包辦了全世界70%以上的一次性打火機,每年的產量都超過百億。邵東批發市場的每一個小商品都不容小覷。
在第一階段野蠻生長的過程中,邵東慢慢形成了成片的產業園區,比方說皮革城、五金城、農林城、家電城、眼鏡城、國際商貿城等等,大家抱團取暖在內部地緣上逐漸形成了規模效應。目前來講,這個城市有著大大小小30多個產業園。
霸蠻的邵東人正在進行一場自我開發與革新,城域在擴張的同時也以開放的心態迎接外來的鳳凰。開篇我們談到了邵東很有可能GDP過千億,這是一個完全有可能實現的目標,這個小城的創富能力及提升空間相當之大。熔財經也總結了一下這個四五線城市幾個顯著的優勢:
1、高性價比的製造加工業。邵東的產品價格低到讓人不可思議,以打火機為例,有人唏噓,現在隨便吃碗粉都要十幾塊,而一個打火機依然只賣一兩塊。這塊地兒的性價比在於三點:一是低價的閒置勞動力,基本上是按勞計件;二是相對成群的產業園區,規模效應使得生產成本降低;三是便捷的商業氛圍,使得工人的生活成本也較小。
2、便捷的交通和物流,形成的強大的輻射能力。先天地理區位上來看,邵東並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多年來邵東人民艱苦創業,奉行「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引領之下,邵東的交通與物流還是蠻有優勢的。縣內公交車系統,周邊小鎮也通了班車,農村公路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戶戶通」。國道、省道、公路都相當便捷,輻射周邊城市是完全沒有問題;一座城市,若沒有高鐵就很容易被拋棄,好在邵東這個小城高鐵也已開通,到達省城長沙只需要1個小時的時間;而且目前擁有的一座軍用機場,也在改建成軍民兩用。
同時,「貨運經濟」也是這裡的一大特色,其擁有300多條物流線路,業務輻射全國23個省、170多個地級市,而且已經開通了越南和泰國的國際物流,靠近國際商貿城的星沙物流園也在建設,星沙物流園開通,也意味著物流挺進農村地區、各大外貿市場以及地域輻射能力都上了一個臺階。
3、現代化商貿城市以及產城融合的構建。一座國際商貿城+便捷的交通物流+歷年來的渠道基礎+工業產業園+特色小鎮,構成這座城市的基本面貌,其他一些綜合商業體、文體中心、公共設施、現代化居民小區等等都是配套服務建設。商貿上立足本土,著重對外交流,放眼全球市場;工業製造則更重視高新技術的引進及服務,已引進了許多智能製造項目、工業網際網路也初步得到應用,重視各大產業孵化,並承接著周邊大型城市的製造業轉移機遇,如長株潭、珠三角等等,與周邊大城市聯動運營,也初步取得了耀眼的成績。
邵東是一個民營經濟非常活躍的城市,自力更生,才擁有了當前的小成績。但小縣城留不住年輕人,也不是這一家小城的問題。一家做企業培訓的老闆跟我講:「如今有才華、有能力的年輕人都去外面發展了,基本上不會留在縣城裡。」
這一點都不奇怪。我國中西部大部分的小縣城,其布局就是幾座工廠外加一些餐館、KTV、超市、麻將館、小廣場,基本上就構成了一個生活圈。這些「硬體」,比起大城市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實在有限。
當然,很多中小城市也開始引入宜居概念,但大部分也是停留在硬體設施上,比方說多建幾座公園,多種幾棵樹,只要生態環境一好,房價就蹭蹭蹭地上漲了。就像本文開篇所談到的那樣,張家界永定區因為山水城市,房價就高出邵東許多。
但是,小城市與大城市最大的區別並不在這裡,不在生態環境。城市的硬體環境及基本配套服務設施,這些硬體在資金的能量加持下,都是很容易實現的。看一個城市的發展前景,我們還需要去關注一個城市20%的那群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是一個什麼樣子的追求?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指的是價值信仰,而這個價值信仰與幸福指數密切相關。一群天天泡在麻將桌前的人,與一群天天泡在圖書館的人,基本上是玩不到一起去。這種精神層面的信仰,便是小城與大城之間最大的差距。
小城市的老百姓們也喜歡談論國家大事,喜歡研判世界局勢,但他們的觀點大多源於一些碎片式的信息。不像大城市每一場讀書會,每一個專家的觀點,都是面面俱到、論證清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其實在基礎上、在起點上就不一樣。
在街頭走兩圈,會發現他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是有訴求的,但被大流給淹沒了。其實,對於婚姻以及企業文化的態度大致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基本價值觀,小城裡到處充斥著濃濃地交易氣息,唯錢至上,大部分市民談婚論嫁都是收入家境,大部分企業主都只是把員工當成賺錢的工具,缺少柔性的關懷。小城裡男男女女到了30歲還未婚配,會被看成一個異類,很少會去關注不結婚後面的心靈追求;小城工廠的人員流動率是相當之高,哪裡錢多往哪裡走。
「我覺得最缺的還是信仰」,當我問及邵東最缺的是什麼的時候,那位做企業培訓的人士是這樣回答我。
邵東是如此,其他中西部的小縣城又何嘗不是呢?
如果小縣城的商人老闆,也能像大城市的企業家一樣,更注重社會價值導向,以大道合小道,就拉升了一個更大的格局,有著一層更高地境界。引巢築鳳,還是要有匹配鳳凰前來的信仰和格局才行。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熔財經:城市商業新媒體,區域經濟連結者,產業趨勢發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