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iPhone 時代,鋼化玻璃膜就開始火爆起來了,關於鋼化玻璃膜的一些特性,請參閱觸寶之前發布的那篇《手機玻璃膜你不知道的一些事》。
那時的手機基本上都還是正常平面屏幕,當然因為蘋果的光環照耀下,很多屏幕很有性格的手機被人們遺忘了,比如Nokia N9、Lumia 800、Galaxy S3等等。
那時所謂2.5D屏幕還未真正的讓人們意識到它的魅力,直到今年的9月,iPhone 6/6 Plus的橫空出世,令2.5D屏幕又回到了我們的視線中,而弧面屏幕貼膜這個難題就再一次讓眾多貼膜廠商傷透了腦筋……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什麼叫2.5D屏幕?
2.5D屏這個說法屬於行業內的一種通用術語,指的是玻璃的中心有一個平面的區域,周邊則以弧面過度,也就是在平面玻璃的基礎上對邊緣進行了弧度處理。
2.5D屏幕的優點
2.5D屏幕的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提升屏幕和機身整體的視覺效果,同時提升手感。在手機屏幕表面覆上一塊2.5D的弧面玻璃,能夠使手機表面外觀就如同盈而不溢的水滴,更具視覺張力。這為手機屏幕的視覺表現力加分不少。
在實際使用中,單手握持並以大拇指來滑動屏幕的操作方式出現機率很高,而當用戶採用這種姿勢時,大拇指的滑動並非平面而是一個弧形,因此2.5D屏的弧面造型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周邊的弧面過渡消除了邊緣生硬的稜角,大幅度提升了滑動屏幕的手感。這也是不少廠商為了增加產品體驗而採用2.5D屏幕的主要原因。
2.5D屏幕的缺點
2.5D屏幕相比傳統屏幕從特性方面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但對於大部分喜歡在手機屏幕上貼膜的用戶來說,2.5D屏幕簡直就是一個噩夢,因為對於愛惜手機的用戶來說,如果屏幕玻璃不抗刮抗劃的話,那麼弧形的屏幕相比2D屏幕更容易劃傷及碰碎。
既然2.5D屏幕同樣存在容易損壞的問題,那麼貼膜就必不可少了,可是要在傳統平面屏幕手上貼膜一樣在iPhone 6如此大幅度的弧面上貼膜,就要做出一些妥協了!
弧面屏幕貼膜的解決方案:
1、玻璃貼膜內縮
這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實現的一種辦法,把貼膜的尺寸只做到屏幕平面部分那麼大,讓弧邊的部分裸露出來,這樣既能保證能很容易的貼上去,也能保護到大部分的屏幕面積,所以這種貼膜的方式也就在第一時間被廣大的貼膜廠商推出了。
2、平面全屏玻璃覆蓋
此方法其實是在傳統內縮貼膜的基礎上把玻璃面積再放大一圈,從而保證玻璃膜能基本覆蓋iPhone 6的全部屏幕,但是由於iPhone 6的2.5D弧面屏幕,而玻璃膜暫時還是平面的,所以邊緣是沒法完全貼合的,在透明的玻璃膜下,就會呈現出無法貼合的四邊都是白色氣泡,非常非常的醜!
所以廠商們就採用在玻璃膜四周印刷或者電鍍顏色的方式來遮醜,就出現了各種帶顏色的全屏貼合玻璃膜。
給玻璃上色就印刷和電鍍兩種工藝,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一般給玻璃膜做電鍍是採用真空電鍍的方式,利用真空狀態下,鋁原子比較活潑的特性,加上靜電的異性相吸原理,將鋁原子附在玻璃的表面,從而形成顏色。
電鍍的方式可以使帶顏色的表面部分做到非常薄,厚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後面會講到為什麼要提這部分的厚度),但缺點也顯而易見,電鍍後帶顏色的玻璃透光率極差,貼了這種玻璃膜的手機在強光環境下是幾乎看不見屏幕內容的,視覺體驗極差還傷眼。
而給玻璃膜做印刷是在玻璃的四周象手機面板本身那樣的比例印刷上色,只有中間顯示區域是透明的,這樣做出來的效果就和手機本身面板的效果一樣,不僅能保證顯示區域的透光率達到玻璃本身的透光率95%,更是保持了玻璃膜象原機一般的原汁原味。
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由於印刷是有一定厚度的,雖然肉眼觀察不是很明顯,但是玻璃膜作為一個光學產品,整體需要要保持非常好的平整度,而四周印刷的厚度和中間無印刷的部分就會形成一個臺階,所以當與手機貼合時,因為粘合的膠因印刷的臺階不平整,這部分臺階就會在顯示區域的四周形成一圈白色的膠印。普通用戶可能覺得已經很OK了,可是處女座的機友們可能就要抓狂了。
為什麼就不能更完美呢?
其實可以的……
3、玻璃膜熱壓成形為弧面
將透明的玻璃基材做成和iPhone 6屏幕一樣大,並利用熱壓成形技術將四周跟隨iPhone 6的弧度成形,這樣玻璃膜就能和iPhone 6親密接觸完美貼合了……真是天才,Perfect!
理想是豐滿的,可現實是骨感的,這樣的做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玻璃膜熱壓成形後,粘合膠的貼合操作具有難度,很難完美地把粘合膠貼在彎曲的玻璃上,不具備量產的特性;
可是蘋果也不是神,iPhone 6的弧面玻璃面板由於也是由幾家不同的供應商所提供,每一家每一個批次給到的面板都存在差異,最大的公差甚至達0.3mm之多。試想下如果玻璃膜的弧度要去完美地匹配iPhone 6的弧邊,那是多麼難控制的一件事情。
先不說玻璃膜熱壓成形需要多少成本,貼膠工藝難以匹配弧面玻璃,就蘋果的屏幕的公差就能搞死一批攻城獅,所以說這種方法完全不具備量產的可能性,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炫耀一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