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瓶的建設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6、7課涉及的內容。建造生態瓶就是建造一個生態群落。要建造一個生態瓶,第一個考慮的問題就是準備讓哪些生物來生活。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它涉及到實驗效果,與當地自然狀況、學生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問題有關。
為了讓這些生物在生態瓶裡生活得更好一些,我們還要為它們考慮些什麼。這裡涉及到非生物環境條件,如土、沙、水等;還涉及到生物品種搭配和數量多少等問題。
教科書中卡通圖裡幾個人的討論過程也是給學生們的暗示:瓶中的動物放多少才合適呢,要儘量讓它們像生活在「家」裡一樣,還得考慮這些生物之間的食物及其他關係。
做一個生態瓶:設計好了生態瓶的建造方案,就可以準備材料,按照設計的方案做一個生態瓶了。建造好的生態瓶,放置的地方也需要由小組同學商量決定,以利於管理和觀察記錄。
生態系統都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相信很多同學都已經製作過生態瓶了吧!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一個簡單的水生生態瓶的製作流程吧!
1.挑選合適的瓶子,在水生生態系統中,越大的瓶子,生態系統越穩定。
選擇植物:水草種類繁多,選擇合適的水草才能保證它能夠在瓶子中繼續蓬勃生長,因此以下幾種植物是我們挑選的,生命力比較頑強的水生植物。
選擇動物:魚類在生態瓶內極容易死亡,因此建議大家選擇一些更加小型的魚類、螺。
選擇沙:沙子是必不可少的,沙子可以讓大量硝化細菌附著,是微生物附著的主要場所,生態系統中分解者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注意清洗沙子)
選擇水:池塘水是最適合的,儘量不要選擇自來水作為生態瓶的主要用水。
2.把沙子裝入玻璃瓶中,佔據瓶子的1/4左右,小心加水到適量位置。
3.用鑷子把水草的根部固定在沙子中,注意水草的量不宜太多,並將小動物也加入進去。
4.將瓶子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
在此,為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生態瓶——苔蘚生態瓶!
相信很多同學也想試著做一個吧!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視頻一起看看製作的方法吧!
苔蘚微景觀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看似元素繁多,但底部都是一樣的,一般由輕石基質、水苔、泥炭土組成。輕石起到隔水作用,相當於花盆底部的透水孔,水苔可以保持溼度,泥土層是植物生長的場所。
光照:苔蘚需在室內的散射光下養植,不能直射中午的烈日,可偶爾曬一下清晨或傍晚的陽光,這樣能起到殺菌的作用。
澆水:苔蘚是直接靠葉面吸收水分的植物,每次澆水用噴壺均勻噴溼葉面即可,生態 瓶底部不宜長時間大量積水,澆水的原則為苔蘚噴表面,植物澆根部。
溫度:苔蘚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生存,但是適合苔蘚生長的最佳溫度在5℃-28℃之間,溼度在80%左右。
土壤:雖然微景觀中的苔蘚對土沒有要求,但還是建議用培養土,因為此土不易發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