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還在討論「刷臉」?已經「out」了!不久前,一種全新的生物識別系統——心臟活動密碼系統悄然面世。作為生物識別系統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員,最新解鎖方式憑藉的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心臟活動,用戶不必忍耐原來繁雜的密碼系統,直接「刷心」。下一代識別系統直接用「心臟」開鎖,在未來,你值得擁有。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嵐
【新發現】
「刷臉」已out 「刷心」騰空出世
對於用戶而言,資料安全性愈來愈重要,除了密碼外,現在都推出不同的生物識別增加用戶安全性,例如指紋、臉部識別及聲音等。前段時間,刷臉科技一度被討論得沸沸揚揚,除了手機解鎖之外,無論是鐵路系統的驗票識別,抑或是馬拉松比賽的選手身份確認,都能感受到臉部識別系統為我們帶來的「科技感」。
大家在體驗到「刷臉」的便捷的同時,也不斷提出「問題」。譬如說,比起指紋識別功能,雖然臉部識別系統看上去更為精確,但往往會因為外部特徵細微變化而無法準確識別。於是熱愛鑽研的人們,不斷地用照片、雙胞胎以及人臉3D模型來挑戰「刷臉」技術。科技的力量,總是後浪推前浪,下一個的最新的生物識別可能會更好,那就是「心臟識別」。
三年前,加拿大科研公司曾研發出一款生物技術腕帶,通過掃描心臟活動來識別佩戴者身份,用來解鎖日常用品的使用。這種特殊的腕帶有兩個感應區域,一個在腕帶內部,與手腕皮膚直接接觸;另一個在腕帶外部,當佩戴者將手指放在外部感應處時,腕帶會掃描心臟活動以確認使用者身份,就像心電圖設備一樣。
聽上去,這與我們現在能測量心率的運動手錶或手環相似,從指紋、虹膜再到聲紋,從「刷臉」「刷腦」再到「刷心」,無可否認,人體生物數據具備無可比擬的特殊性,生物識別界近年來可謂熱鬧非凡。然而當你以為這就是「心臟識別」的全部時,更厲害的還在後頭。
能持續監測的識別系統
由加拿大科研公司所研製的生物技術腕帶,主要利用電極測量心電圖,因此需要直接接觸人體,用起來很不方便。不久前,布法羅大學的研究者歷時三年,創造出了更便捷的識別系統——不需直接接觸人體,利用雷達遠距離掃描分析心臟的形狀和大小這些幾何特徵以及心臟波動等,就可以進行身份識別。研究者希望這套設備能將心臟的形狀與大小、跳動頻率作為識別個人的標誌。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系統在偵測到使用者的心臟後,還會持續監測,從而確保沒有其他人闖入用戶需要守護的設備或系統。
「心臟識別」的安全性在於,可通過不斷監察用戶而進一步增強,例如當用家離開時,會自動感應到並鎖定;好處是其他人不容易得悉到你如何解鎖,因為每個人的心臟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識別系統的優勢,同樣被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他們打造出一個使用都卜勒雷達來評估用家心臟的系統,通過心臟反彈出來的微波信號,分析心臟在不同運動方面的變化,整個分析過程大約僅需要8秒的時間。利用收集回來的數據,例如心臟的形狀、大小以及移動方式等,就可以為用家創建一個獨特的身份識別。
利用一顆獨一無二的心臟,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ID,這種技術聽上去讓人非常有「存在感」。然而我們在為科技進步讚嘆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生物識別有多安全,就能有多危險。「心臟識別」真的能讓我們從此不再「被冒認」嗎?
【專家聲音】
生物識別將逐步
取代銀行密碼
在這世界上,擁有完全一模一樣心臟特徵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要不到重度的心臟疾病,在自然情況下,心臟的形狀幾乎不會改變。但是對於同一個人而言,心臟難道永遠不會發生變化嗎?
對此曾有專家提出過質疑,表示人的心臟活動會隨著年齡增長或體力活動而波動,影響系統的識別。無可否認,這是大家都會感興趣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和體力活動,是否會顯著影響我們的心臟活動?而我們的日常心率數據,是否又是相對固定的?
對此,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心臟醫學部主任丁春華。「每個人心臟的位置、大小和搏動情況隨心率、體力活動、年齡、健康情況而變化的,當然在短期內還是相對穩定的。」丁主任表示,我們的心率主要隨日常活動強度而變化,心臟可以從平靜時的每分鐘跳動60~70次,到運動時的每分鐘130~150次。
對於心臟識別系統而言,最大的「軟肋」在於心臟突發疾病時會發生識別錯誤,另外都卜勒探測的靈敏度可能會受到人的胖瘦、所穿的衣服、肺部對心臟的遮擋等的影響。就和「刷臉科技」遇到「雙胞胎」一樣,心臟識別系統同樣存在提高識別的難度;這種「難度」是否形成,就是對我們健康的考驗。
在未來,生物識別或將逐步取代銀行密碼。換句話說,如果心臟識別系統真能被普遍應用,我們需要的是一套「穩定」的心臟數據。丁主任告訴記者,心臟的健康需要平時多注意養成好的健康習慣,比如戒菸、戒酒,低鹽、低脂飲食、適量運動。
【話題延伸】
「複合生物識別技術」將取代「單一生物識別技術」
曾幾何時,以符號和數字所組成的密碼是安全屏障的最好衛士,如今這種傳統的「保密」方式看來已顯得過時。而我們與生俱來的那些人體生物數據,就好像一把把開啟身體密碼的鑰匙,在茫茫人海中準確地定位每個人。看到主人的臉,門自動打開了;口頭髮出一個指令,帳單就自動結了……除了臉部識別和聲紋識別之外,甚至還有擁有特異功能的「味紋識別技術」,在刑偵中時常會被應用到——只要到犯罪現場將空氣過濾、濃縮然後保存,再用電子鼻或警犬逐個聞嫌疑人,經過比對後,就能精確鎖定罪犯。「身體的氣味會洩露了你的秘密」,這不再是一句戲言。
不久前,支付處理巨頭Visa推出了新平臺,允許銀行將包括指紋、面部、語音等各種類型的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審批信用卡申請和付款中。雖然幾乎每家銀行都對該技術感興趣,但也有不少人對此提出擔憂。無可否認,人體生物數據是非常特殊的,但如果一旦失竊,則可能會造成永久性危害。因此對於銀行來說,將生物識別技術和傳統模式取長補短,通過多重識別技術相互配合(比如刷臉與刷聲音的結合),再輔以輸入預留手機號、密碼等方式,或許才可以有效提高取款等操作的安全性。
所有的成功都不會一蹴而就,至少在短期內,生物識別不會完全替代傳統身份鑑定技術,而是密碼等傳統方式的輔助和補充。專家表示,未來複合生物識別技術將逐步取代單一生物識別技術,人們可以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運用最便於用戶使用、最有效率和安全的識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