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關注哦!
第2節:部編版語文八上《答謝中書書》複習知識點
《答謝中書書》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時也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題中的"答"是"回復""寫給"的意思。
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於一身,寫出了山川之自然美,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原文】
答謝中書書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遊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文學常識】
陶弘景,南朝梁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謝中書",即謝徵(zhēng),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字音】
夕日欲頹tuí ; 與yù其奇者
【文言詞句】
1.古今異義
四時俱備(時 古義:季節; 今義:時間)
曉霧將歇(歇 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頹 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委靡)
2.一詞多義
與: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裡指欣賞;
念無與為樂者:和。
書:謝答中"書"書:與"中"合用為官職名;
謝答中書"書":書信。
3.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作動詞,輝映。
4.實詞:
五色交輝:這裡形容石壁色彩斑斕。 交輝,指交相輝映。
四時:四季。 俱:都。
歇:消。 亂:此起彼伏。
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遊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實:確實,的確。
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復:又。
與(yù):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
5.翻譯句子
①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山河的美麗,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共同談論讚賞的。
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兩岸的懸崖峭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③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早晨的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
④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太陽快要落山了,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⑤實是欲界之仙都。
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自從謝靈運之後,不再有能欣賞這奇美山水的人。
【文章分析】
1.統領全文的語句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寫山水相映之美的語句是: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3.寫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語句是: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4.寫晨昏景物變化之美的語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寫人間奇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6.全文抓住哪一個字去寫?共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鳥,魚兒
③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7.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請用一個短語來概括短文內容。
峰、流、壁、林、竹、霧、猿、鳥、夕日、沉鱗等景物。短語是:欲界之仙都
8."猿鳥亂鳴"一句中的"亂"字用得好,它寫出了"鳴"的狀態,寫出了晨景的熱烈歡躍的氣氛,"沉鱗競躍"一句中的"競"字用得也好,它寫出"躍"的狀態,爭相跳,靜中有動,寫出熱鬧的氣氛。
9.找出文中的議論句,說說其作用。
最後一句。說明能夠欣賞山水之美的人很少。表達作者對山水美景的熱愛,及期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情趣。
10.本文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
(1)意境美。風光綺麗,融入感情,形成優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變化之美。④動靜相襯之美。
(2)結構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仰視再俯瞰,復平看,最後又分"曉"與"夕來寫,次第井然。
(3)語言美。言簡意賅,多用對稱四字句,配以長句收束;修飾詞語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真題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答謝中書書( )
(2)曉霧將歇( )
(3)實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下面對文章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
B"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
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繁多雜亂。
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
4.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1)書信(2)消散(3)指人間(4)參與,這裡指欣賞。
2.(1)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2)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3.C("亂"在文中應該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雜亂")
4.表達了作者沉醉於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的得意之情。(以上兩點各2分,意合即可)
【中考真題】
一、比較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和乙文《記承天寺夜遊》。
【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曉霧將
歇(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懷民亦未寢( )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沉鱗競躍。
(2)相與步於中庭。
4.填空。(8分)
(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_______)"。(4分)
(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之美",乙文描寫了"□□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複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__________)"的語句中。(4分)
5.簡答。
①從表達方式看,兩文都有緊扣景物特徵的( ),也都有堪稱點睛之筆的( )。
②從思想感情看,兩文都表達了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但作者的心緒並不同。《記承天寺夜遊》的蘇軾是受到貶謫的(" ")人,《答謝中書書》中的陶弘景則堪稱隱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個字)。
答案: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1)消散 (2)參與,這裡指欣賞 (3)睡覺 (4)只是
3.(1)潛遊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2)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1)猿鳥亂鳴 沉鱗競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熱愛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對即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①描寫;議論(答"抒情"也可) ②閒; 仙
二、比較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和乙文《與朱元思書》。
【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實是/欲界之仙都 B.蟬/則千轉不窮
C.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 D.水/皆縹碧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消散)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
C.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裡指欣賞)
D.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通"返")
3.甲文中統領全文的句子是 "( )";乙文中總領下文寫景的句子是"( )"。(2分)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5.甲乙兩文都是寫自然景物,表達了作者對( )的熱愛之情。但兩文的思想格調不盡一樣,甲文全篇充滿樂觀情趣,而乙文則暗含作者對塵世生活的厭棄之情,從文中" ( )"即可看出。(3分)
答案:1.C 2.B
3.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1)太陽快要落山了,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準確譯出"頹"、"沉鱗",語句通順)
(2)(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意往東或往西。(準確譯出"從"、"東西",語句通順)
5.山水自然;"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三、對比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與乙文《與顧章書》。
(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僕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②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③。仁智所樂,豈徒語哉!——吳均《與顧章書》
注釋:①薜( bì)蘿:薜荔與女蘿,皆為香草。後人常以薜蘿為隱者服飾。②英英:聲音和盛之貌。③辦:具備。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四時俱備前人之述備矣 B.遂葺宇其上 擇其善者而從之
C.僕去月謝病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日 D.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邑人奇之
2.展開聯想與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下面語句所表現的情景,(2分)
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
3. 兩文寫景的方法有什麼相同之處?其作用是什麼?(2分)
4.對畫線語句所表現出的共同的處世態度,你是怎樣理解和評價的?(2分)
答案:1.A(A完備;B它;其中;C辭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驚奇)
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與彩色的雲霞一爭高下,矗立的山峰穿過雲霄,遮住了紅色的太陽和遼闊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蘊含著神奇縹緲的白雲,那深谷的小溪,積聚著醉人的綠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帶。 評分:聯想想像合理,描寫具體,語句通順。共2分。
3.都運用了多角度描寫的方法。如從視覺和聽覺等表現色彩、形態、聲音等。生動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鮮明特徵,充分表現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強烈的熱愛之情。若答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等其它寫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評分:寫法1分,作用1分,共2分。
4.理解遠離塵俗,潔身自好。
評價一:樂山樂水,掙脫塵網,是高潔的品性、寬廣的胸襟、超凡的氣度。
評價二:厭惡塵俗,消極避世,不是積極的處世態度,不值得提倡。
評分:理解1分,評價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拓展積累】
《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美不勝收。你能否再找出兩句寫山或水的優美詩文?
①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
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
③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
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
⑤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