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崑崙配大溪這麼一個穴對,一陰配一陽,調和陰陽,為保健強身的要穴。
今天我們講申脈穴,也一樣,有一個相對的穴對,申脈配照海。
後面詳細介紹,我們先來認識下申脈。
申脈歸屬足太陽胱經。這個很多人常搞錯,以為是膽經的,因為正常來說,陽明經在小腿外側前面,膽經在中間,太陽經在後面。
而申脈的位置剛好在中間,在足外側部,外踝尖直下方四陷中。
可以用針刺治療,也可以用艾灸,針刺的話,不要太深,底下都是骨頭。
主治的是頭痛,目眩,癲癇,腰腿酸痛,癱瘓,踝關節扭傷等。
解剖來看其實組織比較簡單,主要是在關節處。
針體穿過皮膚→淺筋膜→小腿十字韌帶→外踝的下緣處、腓骨長、短肌腱的上緣→跟骨外側骨面上的跟腓帶。
支配該皮區的神經是腓腸神經分出的足背外側皮神經。
最喜歡說的就是作用機理及具體運用,因為這才是穴位起效的秘密。
申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與陽蹺脈相通,又是陽蹺脈氣始發之處,故又名陽蹺。陽蹺脈是奇經八脈,有陽蹺脈,陽蹺脈,分布於下肢的內外兩側,上行止於目內眥,蹺有矯捷的意思,亦作草履之意,蹺脈有調節肢體的陰陽活動作用。
癲癇如果在白天發作艾灸陽蹺而有卓功。
《靈光賦》有「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之治。
《標幽賦》有「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之驗。
《靈樞寒熱病》雲:「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故今用其治療不寐、多夢、狂癇鬱諸神志疾患,方名「申脈照海交泰方」。蓋因申脈通達陽氣,以升為主;照海顧護陰氣,以降為要。申脈為膀胱腧穴,照海為腎經腧穴,前為陽蹺脈之起點,後為陰蹺脈之起點。二者一髒一腑,一陰一陽,一升一降,一表一裡,相須為用,則平秘陰陽、定志寧神之功益彰。
好了,今天的穴位科普就到這了,歡迎關注,學習一下養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