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脈、照海,是八脈交會穴的其中兩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的經氣在手腳交會的8個穴位。它們分別是,公孫通衝脈、內關通陰維脈、足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脈、後溪通督脈、申脈通陽蹺脈、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蹺脈。
古人認為,奇經八脈在臟腑經絡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又有別十二經脈系統。
所以,《難經》有一句話:「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滿溢」,用來比喻奇經八脈與十二經絡的關係。
十二經脈類似於自然界的江河,正常情況下,水量都是穩定的,但是遇到極端天氣時,如下暴雨,水位可能快速上升,如乾旱時節,水位就會下降,甚至乾枯。奇經八脈就類似於水庫或湖泊,具有調節江河的水量的功能,使十二經脈的氣血流通保持一定的穩定。
十二經脈氣血多了,就往奇經八脈那裡輸送,儲存起來,當氣血弱了,奇經八脈就將氣血滲灌到十二經脈中,達到人體內氣血的動態平衡。
這次的主角是申脈、照海,主要想討論一下,關於其定位、陰陽蹺脈以及主治。
1
定位的迷思
大學的《經絡腧穴學》教材,將申脈的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之下方凹陷處。照海的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但是其實,我剛開始按照課本的定位去扎,無論外踝尖或內踝尖下方的凹陷處,都是基本很難扎進去,一破皮就到骨頭了,最多能進2,3分,針就這樣掛在皮上。
這樣的扎法,自己都感覺不會有多大效果。
後來,從針灸名家王居易的書裡終於學到了正確的定位方法。
在《王居易針灸醫案講習錄》裡講到,王居易他早年取申脈、照海,就是按照課本的定位方法去取,但發現其療效都不好。後來反覆研讀經典,才發現申脈、照海應該要在更偏下一些,用手從踝尖往下觸摸,在骨頭與肉的縫隙上。
去翻閱一下《針灸大成》,發現古人對申脈的定位是:「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而照海的定位是:「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
這個「軟骨」,不非現代人所理解的軟骨,畢竟古人應該還不知道解剖意義上的軟骨是啥。《針灸大成》的軟骨,應該指的還是肉(偏硬些的肉),相對於骨頭是軟的。這樣理解的話,申脈和照海的正確定位就應該更靠下一些,在骨頭和肉(足底的肉偏硬)之間的縫隙處,而不是外或內踝下凹陷處。因為根據課本的定位,申脈、照海的上下都是硬骨頭,與條文不合。
我自己也親自試了一下照海的正確取法,進針一寸,感覺針感很不錯,那酸爽。
2
蹺脈的迷思
關於蹺脈是什麼?我對此一直也有迷思。
首先,「蹺」是啥?為什麼叫蹺脈?
「蹺」,現在一般認為是輕健蹺捷的意思。因為,陰陽蹺脈具有司眼瞼的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黃龍祥在《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寫道,「蹺」,指屐,鞋子。
因為,「蹺脈」與「起於跟中」有關,陰蹺穴(照海)在內踝下、陽蹺穴(申脈)在外踝下,故起於該處的脈名曰「蹺脈」。對於這個解釋,我感覺相對更淳樸一些,也許古人就是這麼想的,只是後人把古人想的太複雜了。
蹺脈的具體循行過程,在《內經》中沒有記載,只是講「陰、陽蹺」穴處與其主治病症部位(眼睛)相連接,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蹺脈循行線,只有起點(跟中)和止點(眼睛),而沒有更詳細的中間過程。
這種「兩點連一線」的形式,與初期經脈循行線的特點完全相同,給人的感覺「蹺脈」還是條沒完全發育成熟的經脈,它有穴,有病候,有主治,也有模糊(從下往上)的循行,還左右對稱,與經脈的性質完全相符合。
在《靈樞.脈度》篇,除了十二經脈,還已經將督脈、任脈、蹺脈三脈名計入裡面,按道理,照這樣的發展,蹺脈也應該納入「經脈」系統中,而不是奇經八脈。
但事情並不是這樣發展的,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也讓人有點無語,因為經脈是三陰三陽命名,所以最多容納十二條經脈,多出來的經脈就只能割捨放棄掉。
古人認為「十二」是天之大數,不可以變動了,經脈的數量不夠十二條需湊足(經脈一開始是不夠十二條的),而超出十二時只能除去而另立一類(奇經八脈)。
其實,在《靈樞.脈度》篇裡,將督、任、蹺脈計入,是有目的的。它們只是臨時借來湊夠二十八條脈,合於天的「二十八星宿」,為了體現古人的「天人相應」的哲學思想而已,最終也沒有歸入「正經」的隊伍中。
《靈樞.五十營》曰,「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條,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這樣的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左右共24條,加上任督二脈合成26條。但是,蹺脈有陰蹺、陽蹺,左右共4條,合起來就30條了,而不是28條。
對於這樣的結果,古人是不認同的,因為天人無法相應了。
為了湊夠28這個數,岐伯說:「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靈樞.脈度》。
即男生陽蹺脈算是一條經脈,左右共2條,而陰蹺脈不算經脈,只能算絡。女生就以其相反。因此,這樣的算法下,每一個人,無論男女,都能湊夠28條經脈,不多不少,達到所謂的「天人相應」。
感覺蹺脈好委屈啊,明明也有潛力可能會發展為「正統經脈」,可是總是被用來湊人數,多出來的時候,還要有拿它來開刀,砍掉一半,基本被邊緣化了,最後分配到「奇經八脈」隊伍裡,直到現在還是保持著相對原始的面貌。
3
主治的迷思
最後,講講主治。雖然蹺脈有一段這麼不堪的歷史,但是它還是有經脈的特點,有穴,有起止點,有病候,有主治,臨床中還是有它表演的機會。
蹺脈的止點在眼睛部位,司眼瞼的開合,因此,主治與目疾有關,並且具有調節失眠、嗜睡的功能。
蹺脈具有溝通全身「陰陽之氣」功能,當蹺脈病變時,可見「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這個「陰陽緩急」具體是什麼?
下面先分別看看「陽蹺穴」申脈,「陰蹺穴」照海的功效主治,就能夠更好地去理解「陰陽緩急」。
從歷代古人對「申脈」的治療功效總結中,可見,陽蹺脈通過對足三陽經的調節而對軀幹及肢體骨骼肌運動平衡起重要的調節作用。
從歷代古人對「照海」的治療功效總結中,可見,陰蹺脈通過對足三陰經的調節對內臟平滑肌的協調運動起重要的調節作用。
因此,「陰陽緩急「,指陽蹺脈有問題時,主要體現在軀幹及肢體骨骼肌運動失調(足三陽經區域),而陰蹺脈病變時,主要體現在臟腑內臟平滑肌的協調運動失衡(足三陰經區域),這些認識,對於從大方向(陰陽、機體內外、內臟平滑肌與骨骼肌等)去處理一些疑難雜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