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享丨6個常見的EQ (Equalizer) 調整迷思(下)

2021-02-15 慧聰音響燈光網

EQ (Equalizer)是混音時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每個混音師對於使用EQ也都各有獨門手法;英國製作人、FreeMasons 成員James Wiltshire,針對常見的EQ調整方式寫了一篇非常詳細的教學文章,列出6項他個人認為弊大於利的錯誤調整迷思,並提供了他建議的解決方式。上一篇文章裡,James提到了三點:

梳狀濾波

過於肥胖的低頻

刺耳的高頻

【延伸閱讀】:技術分享丨6個常見的EQ 調整迷思(上)

接下來三點重點整理如下:

首先思考一下頻譜頂端跟底部的頻率關係。在低頻範圍裡,100Hz- 200Hz就有一個八度音程,也就是說有 12個半音分佈在這 100Hz裡。但是在頻譜的另一端,比方說 3000Hz- 6000Hz,也涵蓋了一個八度,也有12個半音分布在這 3000Hz之間。雖然都是一個八度音程,但是以頻率的寬度(密集度)來說,差了 30倍!

有了這個概念後,接著想想看,你是否也常常這麼調整EQ?

你是否常如此調整EQ?Photo by F9 Audio

在上圖的範圍中,兩個窄的 Hi-Q Boost出現在中高頻頻段,以及一個寬的 Low-Q Boost在低頻頻段。

回想一下剛剛討論的內容:我們等於是在中高頻創造了兩個共振高峰,而且只集中影響了小部分的訊號,而在低頻做的Boost,等於是一次就在很大範圍的訊號上堆起一座音量山丘。

所以James要跟大家分享他多年來慣用的工作手法:把上圖常見的調整方式顛倒過來,James個人認為,在高頻範圍使用較寬的EQ調整,並在低頻採用較集中的Q值調整,效果比較好。

試試看這樣的調整方式!Photo by F9 Audio

這不是死板的硬性規定,而是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試試看的調整方式,你可以自己試試看,是否比原本的方式有更好的結果。

James的想法是這樣的:

1.低頻很容易加過頭,讓混音變得很擁擠;如果能夠針對某個低頻頻率做Boost,就更能控制低頻的狀態。

2.而當共振高峰出現在中高頻,通常聽起來都不會太悅耳,所以使用比較寬的Q值做Boost,能夠更平緩的增加高頻(加了EQ後要記得重新調整音量),聽起來也比較悅耳。

這裡不會提供解決方案跟訣竅,但是建議你嘗試這種調整方式,看是不是能讓你的音樂聽起來更自然。

Photo by F9 Audio

咿哈!!這才是 EQ波形該有的樣子對吧!畢竟如果沒有必要,廠商何必給我們這麼多調整參數?是吧!而且這些波形,看起來跟廣告示範裡出現的調整方式沒什麼兩樣,肯定不會有問題的!是吧?…嗯…可不是這樣喔。

即使某些狀態的確需要大幅的EQ調整,但是如果你的波形看起來像是這樣,那肯定有什麼東西、或某個地方出大錯了;這種圖只適合在宣傳網頁或行銷email裡出現,用來炫耀現代EQ介面的圖形功能;但如果你做音樂時真的出現這樣的圖形,那你八九成是用了錯誤的音源音色,或是你錄進來的source有嚴重的問題。

※解決方式:

很簡單,試試另一種音色。就是這麼簡單!

以人性弱點來說,我們很容易認定一旦選定了某種音色,就一定可以融合進音樂裡;所以我們習慣抄捷徑,直接掛個Plugin或是預設音色,而不太習慣花時間慢慢塑造適合的音色。但其實抄捷徑很多時候就是繞遠路,在你得做出這麼極端的EQ調整前,好好的打造出適合的聲音吧。

James坦誠自己也很常犯這種錯,但是當他跟一些更厲害的傢伙合作,看到他們工作時只使用很簡單的EQ調整,James終於領悟到:聲音之間的平衡,以及溫和的EQ調整才是正途;你在幾個聲音元素上做個2dB的音量調整,就能戲劇性的改變整個混音平衡狀態,也能解決掉很多的問題,根本不需要走極端做這種誇張的EQ調整。

James指出,他剛開始製作音樂跟混音時,很常這麼做,誤以為能夠讓聲音變厚:

你可以看到頻譜分布圖中,被巨幅Boost的頻率範圍裡,其實沒有真正的聲音訊號存在。所以其實是在自討苦吃,等著讓問題發生:像是突如其來的爆音或是突然出現的低頻訊號。你就是不能無中生有、在不存在的東西上面亂Boost。

雖然這點是排在第六點,但是其實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這麼亂來,真的會招惹很多問題。

※解決方式:

就是不要這麼做。你也得慎選要Boost的頻率在哪邊,必要時就使用頻譜分析工具。但是切記,現今的高解析度頻譜分析工具,那些視覺效果,常常讓我們在工作時忘記要依靠耳朵,反而變成依靠眼睛。

請牢記古老的箴言:如果聽起來對,那就是對了。

結論:

James強調:「我提到的這些點都不是規範,而是幫助你做音樂的建議跟界限。同時記得一件事:音樂是種藝術形式,音樂跟聲音不能老是墨守成規,當你知道界限在哪裡,就你知道什麼時候要遵守,什麼時候該打破。」

來源:樂手巢

相關焦點

  • 6個常見的EQ 調整迷思(上)
    EQ  (Equalizer)是混音時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每個混音師對於使用EQ也都各有獨門手法;英國製作人、FreeMasons 成員James Wiltshire,針對常見的
  •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以下是有關大腦的七項迷思與事實。  迷思:人類只使用10%的大腦?其他有待開發?  事實:完全是謠言。人類即使在休息、睡覺,大腦許多部位都在活動。如果此說成立,人類傷了九成的大腦依然可以正常生活?事實上不可能。人類大腦的每一部分都在運作,消耗身體兩成的熱量,雖然重量只佔身體的百分之三。  迷思:大腦如果受傷,多半是永久性的?
  • 生活迷思丨人類在其他星球上能跳多高?中國重名最多的名字是什麼?
    生活中總是會突然冒出各種各樣的迷思,比如,假如人類去其他星球上跳高,能跳多高?再比如,我的名字很常見,會不會我的名字是全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人是不是陸地上最多的動物?今天我們用數據解答這些迷思。人類在其他星球上能跳多高?
  • 破解豆腐的5個迷思
    「芙蓉豆腐」與「杏仁豆腐」是完全不含黃豆的,滑嫩口感的芙蓉豆腐主要成分為雞蛋、柴魚汁、糖及鹽,中式點心常見的杏仁豆腐是由杏仁、牛奶及糖製成。而百頁豆腐、魚豆腐油脂比例甚至比黃豆蛋白質還多,熱量加倍也容易導致體重增加。營養師破解豆腐5大迷思你是不是曾經對豆腐有以下的疑問?1.
  • 苦難的迷思,罪存在的迷思,撒旦存在的迷思
    1 奧秘的迷思對於人來說,苦難的存在、地獄的存在和撒旦的存在,令人不知所措,令人茫然,是幾樣的難以解釋難以解釋通的奧秘。在公義之神的世界裡,罪怎麼會產生呢?在慈愛之神的世界裡,在今生中苦難怎麼存在呢?在以後的永恆裡,地獄怎麼存在呢?在公義之神的世界裡,不公義的撒旦怎麼會存在呢?在全能之神的眼前,怎會會有敵對者和對立面呢?
  • 人類大腦認知六大迷思和誤區
    BBC在這裡為你梳理有關對人腦認知所存在的六大迷思:迷思之一:人類只使用10%的大腦一直以來,人們相信這樣的說法: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10%。 另外一種解釋可能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灰質)為大腦提供處理能力,每10個腦細胞中只有1個。 而大腦的其他細胞則為神經膠質細胞(glial cells),也叫白質(white matter)。它們的作用是為神經元提供營養,因此具有支持作用。但它們不具備任何處理能力。
  • 申脈、照海的迷思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的經氣在手腳交會的8個穴位。它們分別是,公孫通衝脈、內關通陰維脈、足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脈、後溪通督脈、申脈通陽蹺脈、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蹺脈。 古人認為,奇經八脈在臟腑經絡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又有別十二經脈系統。
  • 高考前一月,浙大學長學姐心態調整、高效複習「寶藏秘籍」來啦!
    講座主題讓自己對得起踏遍世界的夢想分享主要內容到了六月份,無論是從備考還是從心態調整角度來說,最後一輪的複習方法策略都非常重要。金莎將在這次分享中著重講述短時間內再次提高成績、調整考前心態等方法,幫助學弟學妹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複習路徑。
  • 童年迷思|為什麼用洗潔精配成的泡泡水吹不出很多泡泡?
    沾上一些泡泡水,輕輕吹一口氣,一串串五彩斑斕的泡泡在陽光下隨風飄散。泡泡水用光了後,爸媽又不願意買一瓶新的,怎麼辦?小腦袋靈光一閃,倒一點洗潔精或者洗衣粉又或者洗髮露,兌水配成一瓶「泡泡水」。可是這瓶「泡泡水」怎麼吹都吹不出買的泡泡水那麼多的泡泡了。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解答這個童年迷思,順便給大家一份配製泡泡水的秘籍。
  • 每經24點丨深圳、珠海發文調整由香港入境人員防控措施;雲南黃脊...
    每經編輯:步靜1丨雲南黃脊竹蝗發生區域擴展至7縣(區)據新華社,記者7月22日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截至7月20日,全省黃脊竹蝗發生面積133809畝,發生區域擴展至3個州(市)7個縣(區)。3丨香港收緊防疫措施,內地來港人士強制檢疫令暫定再延長1個月 據新華社,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22日下午宣布系列防疫新舉措。其中包括內地來港人士強制檢疫令暫定再延長至9月7日,同時香港市民23日起在任何室內公眾場所都必須佩戴口罩。
  • 黑鮪魚文化的迷思
    當時就在各方條件巧妙配合下,「一條魚可以賣超過百萬元」的聳動標題,立刻搶佔了各大媒體頭條,「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就這麼出現了。      在此之前,漁民眼中的黑鮪魚只是較「大」的鮪魚罷了,肉質又遜於黃鰭鮪魚,魚價自然較低些。一般鮪釣漁船捕撈三十至四十公斤黃鰭鮪魚的漁具緄線和魚鉤,怎耐得住動輒兩三百公斤的黑鮪魚猛力撕扯呢?其下場就是緄線斷,魚鉤扳直。
  • 新技術語境下的概念轉化與研究願景
    無論是從技術層面解讀的「技術決定論」,還是以媒介使用者為視角對公共領域與社會塑造的闡釋,新技術條件下的新媒體不僅在社會歷史情境中產生影響,同時也為傳播學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概念轉化與研究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通過分析在新技術語境下由新媒體引發的傳播學概念變化過程,試圖以傳播力的統一構架對新媒體理論建構以及新媒體研究願景做出一些探索。
  • 海外丨疫情下,土耳其中企的「一帶一路」建設
    (圖源:新華社)抗疫中實現的世界紀錄2020年7月14日,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株機公司」)為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新機場首列地鐵舉行下線儀式,實現了6個月新造地鐵車輛交付的世界紀錄,這也是我國首次向海外出口120公裡/小時速度等級的全自動無人駕駛大軸重車輛。
  • 垃圾焚燒爐的燃燒調整及常見故障處理
    垃圾焚燒爐的燃燒調整及常見故障處理北極星固廢網  來源:《防護工程》  作者:呂世毅  2019/8/3 10:09:29  我要投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隨著我國環保事業的大力推進,垃圾焚燒爐的使用也成為下一步環保工作的重點
  • 這些關於HIV感染實驗室檢測的迷思,你需要知道
    為了重申HIV感染實驗室診斷的嚴肅性,國內著名愛滋病專家、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盧洪洲教授以及美國微生物學院院士、美國康奈爾大學斯隆-凱特琳腫瘤紀念醫院(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湯一葦教授在國際著名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EMI,2018年影響因子6.212)上合著文章,從專業和嚴謹的角度出發,
  • 技術 | 新能源電池技術之固態電池
    而考慮到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電池為鋰離子電池,我們在這裡將默認把「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當做全固態電池的代表(暫時忽略全固態鋰硫等新型電池)。一般來說,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結構殼體等部分組成,其中電解液使得電流可以在電池內部以離子形式傳導。電解液技術是鋰電池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現在電池工業中利潤很高的一個組成部分。
  • 家長分享丨自然教育讓孩子變得更陽光、更溫暖,也更寬容
    我和晨熙屬於倒數第二個進洞的家庭。看著前面的家庭都紛紛順利通關了,我們忐忑的心情也逐漸平復下來,安靜地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刻……終於,輪到我們啦!晨熙首先在洞口來個勝利手勢▼猴子爸爸談到,導師老師樹蛙在和孩子分享自然時自帶光芒。獵豹媽媽說,要離開的時候才發覺不舍,不舍的不僅是這裡的風景,而且還包括這裡的人。我對這次南丫島自然之旅最大的感觸是:空間的探索,感官的打開,信任的建立。以「黑洞探險」為例,其實就是一個空間探索的過程。在沒有現代照明下,我們要充分打開視覺、觸覺、嗅覺、聽覺才能感知周圍,從而作出判斷和採取行動。
  • 攝影:6個相機設置的常見錯誤,你糾正了嗎?
    另外,在拍攝過程中,會有許多相機設置不當的情況,以下6個常見錯誤設置,您是否糾正了呢?錯誤1:誤用延時自拍在拍攝過程中,如果將驅動模式設置為「延時自拍」模式,按下快門後需要等待2秒或10秒才會開始拍攝,對於某些決定性瞬間而言,非常容易造成拍不到的情況。
  • 精彩分享丨最佳觀鳥季就來上海植物園賞飛羽
    精彩分享丨最佳觀鳥季就來上海植物園賞飛羽 2021-01-0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