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島位於港島的西南面海域,是香港第三大島嶼。這裡遠離繁華鬧市的喧囂,讓人置身悠然自得的山海間——
舉頭可遠望黑鳶展翅、鷺鳥盤旋的颯爽英姿;低頭可近觀盧文氏樹蛙、長鼻蠟蟬的美麗身影。
春日有漫山遍野的桃金孃,夏夜有樹蛙的鳴叫,秋天則是野果豐碩的季節。
2017年國慶假期,我和兒子晨熙跟隨鳥獸蟲木來到南丫島,進行為期五天的自然探索。本文是對這五天海島生活的回顧與反思。
10月3號中午,我們從香港島中環4號碼頭坐渡輪,經二十多分鐘到達南丫島的第一站:榕樹灣碼頭。
這天的榕樹灣,萬裡晴空上白雲朵朵,碼頭兩側「慶祝國慶」的彩旗飄揚,不時還傳來海浪拍打岸石聲以及低空盤旋的海鳥歡唱聲。
這是南丫島上重要且唯一的運輸工具。在島上我們沒有看見其他車輛和摩託車的身影,自行車只是偶爾見過。
南丫島上的主要道路是這種不到兩米寬、蜿蜒曲折的山路,徒步遠足則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可以說,來南丫島旅遊是真正的綠色出行!
接下來的四天行程,我們行走於南丫島的山海間,進行自然探索:了解南丫島的漁村文化,探索自然風貌,學習生態保育、自然觀察、再生能源……
我將活動的精彩環節分成三部分:《大海篇》、《山野篇》、《營地篇》,為大家娓娓道來。
行走山海間 大魚/攝
大海篇(1):漁村文化南丫島的原居民世世代代主要以捕魚為生,現在島上仍保存著淳樸的漁村生活風貌。
上島第二天,早餐過後,我們徒步從南丫青年營出發,來到索罟灣,拜訪土生土長的老漁民明哥。
我對明哥的第一印象:五十歲開外,中等身材,皮膚黝黑髮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說起話來平實中略帶三分幽默。
明哥首先帶我們參觀他那艘有三十年歷史、油漆有點剝落的小漁船。
在狹小的船艙裡,我們用心聆聽明哥講訴當年在這艘木船上一邊捕魚謀生、一邊養育子女的清苦生活。
聽明哥講故事 大魚/攝
接下來,明哥帶我們參觀了他的魚排。
隨著年紀漸長,明哥現在極少出海捕魚了,利用魚排進行海魚養殖已成為他的主要產業。
據明哥介紹,在這些魚排裡養著許多名貴的深海魚類:石斑、龍躉……之後,孩子們參與體驗了漁民生活的互動環節▼
竹竿釣魚,其實是餵魚啦!
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城市人又哪裡是那些反應敏捷、力大無比的海魚的對手呢?
不過,這人戲魚、魚戲人的熱鬧場面,還是引發了一陣陣的喝彩聲、歡笑聲。
大家能猜到晨熙在幹啥嗎?▼
他在手工搖制繩索呢。原來,以前漁船上使用的纜繩就是通過這種簡單的手搖工具製作完成的。
走訪漁村生活的尾聲部分,樹蛙導師帶領孩子們靠著圍欄、吹吹海風。那就來個合照吧。
大海篇(2):綠海龜保育南丫島的深灣曾是綠海龜媽媽生育海龜寶寶的理想家園。
隨著環境汙染、人類騷擾,綠海龜的數目在急劇下降,已成為瀕危動物。
據說,綠海龜媽媽產出的1000個海龜蛋中大概僅有一隻最終長大為成年龜。
上島的第四天下午,香港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的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綠海龜保育課。
隨後,孩子們還來到海灘上挖掘龜蛋(模擬式體驗),去親身體驗小海龜成長的艱辛。
最後,我們大小朋友同心協力一起撿拾人們丟棄在沙灘的生活垃圾。看著那裝滿一袋又一袋的塑料、泡沫、一次性餐具……,我的內心對綠海龜媽媽有了幾分愧疚。
這次淨灘行動,讓我們意識到:生態保育,人人有責!
山野篇(1):自然觀察這次南丫島的自然之旅,三位自然導師(樹蛙、蔥頭和螃蟹)帶領著大小朋友二十多人多次往返於榕樹灣與索罟灣之間的山間小路。
每次我們都是邊走邊觀察路旁的花草蟲鳥,總會有驚喜的發現!
秋天是瓜果飄香的時節,島上許多野果此刻也到了成熟的季節。
於是,一路上樹蛙和螃蟹導師帶領我們品嘗各種美味的野果:入口苦澀而有回甘的油甘子、紅得發黑且甘甜可口的桑椹……
不過,大家千萬別隨意品嘗野果!有些可是有毒的,比如:象一串小金桔般掛滿枝頭的馬錢子,而晨熙手裡拿著這個被稱為「羊角坳」的果實則是劇毒!▼
在山野行進中,我們還可以和許多可愛的昆蟲偶遇。
這條毛毛蟲是某種鳳蝶的幼蟲,無毒!孩子們發現它時都情不自禁地撫摸一下那毛茸茸、軟綿綿的身軀▼
這是我們去洪聖爺灣的路上發現的長鼻蠟蟬,俗稱「龍眼雞」。
這四隻長鼻蠟蟬排成一列,好象一支紀律嚴明的儀仗隊,紋絲不動地讓我們觀察了好久。太敬業啦!▼
這位是優雅多姿的紫斑蝶小姐。她在陽光照耀下翩翩起舞的動人姿態,真是美煞旁人啊!▼
為了學習自然觀察,這次南丫島的活動還特意安排了第3天早上,由樹蛙老師主講了一堂生態攝影課程。
課後,我們兵分兩路,到野外實踐生態攝影。
看,平時埋頭玩手機、看ipad的城市娃,拿起相機拍攝時多麼專注!
大魚/攝
另外,在這次南丫島自然之旅裡,我們還多次參與了夜觀活動。
有天晚上,「島主」(南丫青年營的營地主任)過來告知樹蛙導師,他發現了兩條竹葉青(一種毒蛇),問大家要不要去看?
得知這消息,我們幾位女同胞(特別是獵豹和獵豹媽媽)都興奮不已,紛紛回宿舍拿電筒、取相機……
我們拿上裝備,跟隨導師們向發現竹葉青的地點進發,途中碰見前面過去、正返回營地的一群人,對方說,蛇已走了,找不見了。
想著反正看不到蛇了,於是也轉身折返營地。回程的路上,卻偶遇了正掛在枝頭睡覺的「長尾水青蛾」▼
好大的一隻蛾子呀!一側的翅膀就有我手掌那般大小,還閃爍著銀光。
看完這隻「長尾水青蛾」,已晚上9點多了。我就先行回營地洗漱、入睡。
第二天,聽獵豹媽媽說起,才知道昨晚我走寶了:他們看完水青蛾後,路上碰到「島主」。「島主」帶領他們再次尋找竹葉青的足跡……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藉「島主」的生活經驗與敏銳觀察,他們如願以償看到了傳說中的毒蛇——竹葉青!
隨後,居然連難得一見,只有指甲蓋大小的盧文氏樹蛙也被他們發現啦。
說起這位「島主」真是一名神秘人物。據樹蛙介紹,他在南丫島生活了30年,曾在此地養過牛,現為南丫青年營的營地主任。
他為人低調謙遜,平時在營地裡悄無聲息地默默工作,關鍵時刻才顯露一把他在自然觀察中的非凡本事。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
山野篇(2):黑洞探險除了夜觀外,5號晚上我們還做了一件開始前害怕得不行、過程中心跳不止、過後卻興奮不已的事情——黑洞探險。
5號那天晚上,皓月當空,樹影婆娑。
我們在活動導師Mandy的帶領下,浩浩蕩蕩朝神秘的山洞挺進。
當時老師提出一個要求:我們所有人關閉一切照明設備,在月光下排成一排,行進在隱約可見的山路上……
習慣了燈火輝煌的都市生活,這種月光下的前行,開始時總讓人感到幾分詭異和不安。
不過,大家井然有序地走著走著,居然覺得月光其實也蠻亮的,而且每到險峻的地方,老師總會讓我們停下來、報報數,然後就提醒一下:這段路該如何走。接著,我們就聽從指揮,一個接一個地緩慢通過險峻地段。
約莫走了二十來分鐘,我們來到了一個山峰,那裡有一個狹長的洞穴,也是當晚探險的目的地。
Mandy老師告訴我們,這山洞是當年日軍侵佔香港後強迫當地居民挖的、用於軍事防禦的山洞,所以這洞穴非常窄小(僅容一人側身進入)且狹長。
並且要求我們:每次僅一組家庭進洞,前一組家庭出來後,另一組家庭方可入內;另外,依舊不允許採用照明設備,僅靠左手撫摸巖石的方法,一步步走向出口。
乍一聽,這探洞項目挺嚇人的!於是,一下子炸開了鍋似的,孩子們紛紛找藉口、要求另找一組家庭同時進洞。
每次老師都溫柔而堅定地說:NO!
我和晨熙屬於倒數第二個進洞的家庭。看著前面的家庭都紛紛順利通關了,我們忐忑的心情也逐漸平復下來,安靜地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刻……
終於,輪到我們啦!晨熙首先在洞口來個勝利手勢▼
進了洞,我們才發現:那種陰森漆黑、悄無聲息、相對封閉的環境,不是那麼容易hold得住的。
晨熙進洞前那份貌似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一下子就打回原形啦!
「媽媽,你先走吧!」他很快就縮到了我身後。可是他哪裡曉得:我的心跳也在加速呀!但是作為媽媽,我肯定沒有退縮餘地了。
於是,我左手撫摸著巖石,用右手握著他的右手,不斷用積極的話語為他(其實更是為自己)打氣……
營地篇(1):回歸簡樸南丫青年營,位於南丫島中部的山谷中,前身是林務工程站,1963年轉型為康樂營地,一直以保持荒野質樸為宗旨,與自然環境融合,讓人盡享山野之樂。
南丫青年營是這次南丫島自然之旅我們所居住的營地。我用三張照片來詳盡介紹一下青年營的簡樸生活吧!
這是青年營的正門,入口處有一條長約50米的上坡路。這段緩坡,讓我們慢慢放下舒適便捷的都市生活,回歸質樸而簡約的真實生活。▼
這是我們的「女生宿舍」,參加此次活動的所有女同胞(孩子、家長、導師)都住在這裡。與此相應,自然有一個「男生宿舍」。因此,我們有點類似回到大學的集體生活。▼
營地裡沒有餐廳,只有一個自助廚房。晚餐是由我們分組輪流在這個廚房烹製而成的。用餐採取自助餐的形式,吃完飯後還要自行洗刷碗筷。▼
至於廁所和淋雨浴間則設在女生宿舍對面的公共衛生間內(男女衛生間各一間)。女衛生間只有兩個馬桶和兩個花灑,因此輪候上廁所或淋浴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青年營內沒有電視、WIFI,更沒有卡拉OK或酒吧等任何現代娛樂設施。
家長們課餘時間,最大的休閒娛樂方式:聊天。媽媽聊的最多是娃娃們的教育問題,爸爸們則往往吐槽工作的種種不順。
在月夜下,我們圍坐一團,各自傾訴內心的不滿與困惑,大家彼此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而家長們能夠圍坐一團的重要原因是:到了營地不久,孩子們紛紛「拋下」我們,各自尋找玩伴去了。
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蕩一次鞦韆或者爬一棵大樹,就已埋下了一顆友情的種子。
如果大家能夠圍在一起聊聊「世界未解之謎」,那更是友誼天長地久啦。
營地篇(2):戶外拓展
在這5天的自然之旅中,老師們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生動有趣的戶外活動和遊戲來增進彼此的了解與合作。
比如,鋸木劈柴▼
生火燒烤▼
仿古野戰▼
拋擲水球▼
最令我難忘的,則是第3天下午的「高空平衡木」▼
晨熙這一雙手展開、膝蓋微屈的姿態可不是老師要求的,而是他自發調整出來的、抵禦高空壓力的自創模式。
我知道,晨熙對這種高空項目會感到幾分膽怯與不安。不過,在導師和同伴鼓勵與支持下,他緩慢且努力地在這條平衡木上挪動著步伐……最終成功通關!
孩子們共同戰勝了高空挑戰,最後和活動導師Mandy老師來一張集體照以示紀念。
這場五天四夜的南丫島自然之旅在10月7日上午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課程結束前的分享會上,大家紛紛各抒己見,分享自己的收穫。
北極狼(晨熙)和大家分享道,「黑洞探險」給他留下了最難忘的回憶。因為他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錦雞小朋友說,這次南丫島自然之旅令他最開心的是交往了兩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猴子爸爸談到,導師老師樹蛙在和孩子分享自然時自帶光芒。
獵豹媽媽說,要離開的時候才發覺不舍,不舍的不僅是這裡的風景,而且還包括這裡的人。
我對這次南丫島自然之旅最大的感觸是:空間的探索,感官的打開,信任的建立。
以「黑洞探險」為例,其實就是一個空間探索的過程。在沒有現代照明下,我們要充分打開視覺、觸覺、嗅覺、聽覺才能感知周圍,從而作出判斷和採取行動。
另外,成功穿越洞穴的關鍵還在於對組織方的信任、對同伴的信任。
在洞內前行的那5、6分鐘,晨熙是那麼順從地依偎著我,我們的右手又是那麼緊緊地握著,多麼美好的親子時光啊! 對於這群平日被考試成績論優劣的社會大環境籠罩下的孩子們來說,這短短五天的島上生活,他們通過空間的探索、感官的打開,來修復對大自然、對他人的信任紐帶,這難道不是一次滋養身心的自然旅程嗎?
後 記從南丫島回來的第二天,晨熙寫了一篇題目為《綠海龜》的小作文。在作文的結尾,他畫了兩個豎起的大拇指和一個笑臉。
我和晨熙是從2014年12月開始跟隨「鳥獸蟲木」參加自然探索活動的。第一次的出遊地也是香港,當時我們是參觀米浦溼地自然保護區。
不知不覺中,和鳥獸蟲木的結緣已近三個年頭,參與了他們組織的不下十次的自然教育活動。
我個人認為,自然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最大的幫助是:讓他變得更陽光、更溫暖,也更寬容。
我記得,今年暑假參加的梧桐山獨立兒童營當中一位女導師給我分享的關於晨熙的兩件事:
一件事是他和別的孩子玩耍打鬧時不小心從一張上下床的上床摔了下來,當時老師擔心得不得了,連忙問他摔傷了哪裡?他拍了拍腿上的灰塵,說了聲:沒啥,就站了起來;從營地回來後他也對我隻字不提。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他們外出進行自然觀察,這位導師告訴他:狗尾巴草是表達愛慕的,我們可以把狗尾巴草送給我們喜歡的人。晨熙拔了一根狗尾巴草,仔細端詳了一番,然後就遞給這位導師說:老師,送給你!
非常感謝鳥獸蟲木的各位導師,在過去三年裡對自然教育的真心熱愛以及對晨熙的悉心栽培!
我也會一直守護著他、支持著他在這條自然探索的道路上走下去!
我衷心祝福晨熙:有一天,他能成為一名正直善良的普通人。
就像樹蛙導師那樣,做著自己喜歡、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幫著自己能幫的人,並能和自己所愛的人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 了解更多南丫島上的故事 +
歷屆南丫島活動回顧:
南丫島手記丨分享那些我所體驗到的美好
自然是未知的,愛是已知的
厲害了鸚鵡爸爸,用文言文寫了篇南丫島遊記
樹蛙老師的南丫島生活:
自然筆記 | 在南丫島看鳥兒洗澡
愛上一隻鷹,也愛上了這座島
海龜離我們有多遠?
撰文丨晨熙媽媽
配圖丨晨熙媽媽、大魚
封面圖丨感謝大魚的精彩記錄
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更多內容:
寒假出發丨斯裡蘭卡丨遇見高黎貢丨奇趣婆羅洲丨野性臺灣丨發現香港丨探險南丫島丨解說員培訓丨廣州課程丨深圳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