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中的STEM:如何讓數學變得更有趣?

2021-01-15 澎湃新聞

看點 想必每個家長,老師小時候都被數學這門學科所困擾過,不知道為了學好數學挨了多少教鞭,死記硬背過多少公式,但是到最後數學成績還是沒有多大提升,如何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習變得更有效,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今天我們可以借鑑STEM教育在「玩中學」的理念來讓數學學習變得更有趣~

什麼是數學?

數學,源自於古希臘語的μθημα(máthēma),有學習、學問、科學之意。古希臘學者視其為哲學之起點,「學問的基礎」。另外,還有個較狹隘且技術性的意義——「數學研究」。即使在其語源內,其形容詞意義凡與學習有關的,亦被用來指數學。

先做個小實驗:當我說到數學時,你肯定第一反應會是線性代數、微積分學、函數、概率、幾何等等。其實對於小朋友,我們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通過發現生活去給孩子講解數學的奧妙。

不妨給大家分享一個美國教學數學的小視頻,這個視頻裡對於數學的教學不像1+1=2那麼的傳統,而是通過各種有趣的遊戲讓孩子潛移默化輕鬆的學習數學。

讓數學變得更有趣視頻

細心的你肯定會發現美國教學數學沒有像中國這樣,在黑板上教學一加一等於幾。先是通過遊戲潛移默化的來引出課題,中間再通過講述《帽子裡的貓》的故事,吸引小朋友們參與和互動,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教師是怎麼讓數學變得有趣。

● 通過天平秤讓孩子學習平衡

放置一個水平秤,讓小孩子自主往兩邊填塞物塊。然後設置問題,讓學生自主去解決不平衡的,知道輕的一邊需要填補更多的物塊使天平平衡。

● 通過積木拼接學習平衡

通過小朋友自己動手去拼接,感受圖形,為什麼這麼做它會歪倒,為什麼這樣做就不會歪倒?從而引出有關的詞彙,讓小朋友玩中學去感受數學。

●參與到《帽子裡的貓》故事情節

讓小朋友們參與到故事情節中,自己親身探索有趣的內容,沒有硬生生的灌輸給小朋友,這樣更能讓小朋友吸收消化。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自己獨立完成,還能參與到小組活動中。

把知識帶入故事中,能夠讓他們真正理解我們想要教給他們的概念。

學前如何學好數學?

兒童數學概念的形成,從小就開始了。不管是把洗好的襪子進行配對,還是在街道上注意圓形和長方形,幼兒身邊充滿了學習數學的有趣機會。

遠不止學習從1數到20,兒童在很小的時候能察覺到大人的數學焦慮,而這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對數學的態度和喜好,從而導致一些孩子逃避數學,或者不數學當作解決不了的難題。

教育者和家庭可以通過尋找成人和孩子都喜歡的日常數學問題,參與並激勵兒童早期的數學教學。

數學在早期學習中隨處可見,不是成人認為的那種正式的數學,而是存在於兒童所處的環境。兒童跟我們說他們有多大,比自己的弟弟大多少,媽媽比自己大多少,這是他們就在自動的進行大小比較。我們常常不把這種東西叫做數學,但它處處存在。

教授學前數學的樂趣在於你能較早的引入數學概念,而你在孩子很小時引入數學概念時,他們就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恐懼。你讓他們探索,讓他們自己動手,使它變得直觀,他們不僅會喜愛數學,還不反感數學。

學前數學小遊戲

1、用積木來數數

學習數數是所有孩子數學啟蒙的第一步,而積木正是用來數數的絕佳工具,在每一塊積木上寫好數字,能夠更加直觀地讓孩子理解數字概念,同時還能增添數學啟蒙時的樂趣,在德國很多孩子玩完之後都會「上癮」。

2、顏色分類

孩子對於顏色都是十分敏感的,而顏色分類也是數學啟蒙的一種,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玩具或者各種小東西,在準備幾個小盆或者小桶,然後讓孩子進行分類,將一樣顏色的物品放在一起,這種小遊戲,對孩子的觀察力、色彩分辨能力、分類歸納能力、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3、家庭版配對小遊戲

配對遊戲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理解數學,為孩子的技術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家庭版配對遊戲非常簡單,家長可以找一些家裡的襪子,將它們打亂放在一起,然後再讓孩子將它們一一配對,非常適合2-4歲的孩子進行。

4、種小花(種太陽)

小女生會比較喜歡這樣五顏六色的小花。很簡單!就是用小絨球做花朵(或者小太陽),引導小朋友按照相應的數字去種上。如圖即可!小花的身體可以讓小朋友自己獨立畫(也可以考慮不同的圖形,動物啊等等,只要是小朋友喜歡的就可以了~)

5、石子裡的小秘密

計算對於孩子來說往往是枯燥乏味的,看著這些數字一個個加減乘除,用不了兩天孩子就會討厭數學,那麼怎樣讓孩子計算才不會讓孩子討厭數學呢?

這時我們可以找幾個小石子來代替抽象的數字,讓孩子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數字的魅力,這樣的計算,絕對要比1+1=2強得多!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原標題:《學前教育中的STEM:如何讓數學變得更有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學前教育中的STEM: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
    國外幾十年的自然教育經驗證明,在自然中長大的孩子,比起在鋼筋水泥中長大的孩子更加包容、開放、隨和、樂觀,專注力較高,具備更強的自控力與創造力,更能調整自己適應壞境。自然教育具有強大的力量,它是適合兒童的教育方式。
  • 如何讓孩子看到數學之美?這樣學數學才會更有趣
    如果能夠早點讀到這本書,也許我的數學成績不會一直這麼慘不忍睹,而且說不定會成為數學專業的一員。因為數學的美原來並不抽象,數學也可以很有趣。我打算把這本書珍藏起來,給以後的孩子看看,說不定能激起她對數學的興趣。《萬物皆數》的作者米卡埃爾·洛奈是法國高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數學專業博士,同時他也是一位會「 魔法」的老師,致力於將數學知識和理念面向大眾進行普及和推廣。
  • 瞧瞧,日本uoni由利蒸汽電動拖把,是如何讓家庭拖地變得更有趣的
    瞧瞧,日本uoni由利蒸汽電動拖把,是如何讓家庭拖地變得更有趣的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我們最想要的?無處不在的AI絕不是讓人變得「一無是處」,更談不上懶惰無能,它的存在正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高效、更有品質,釋放你的天賦創造更多價值。
  •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範文、模板及格式(300篇)
    學前教育論文常見誤區:一、標題不貼切有些作者的論文是在博士期間做了幾個不同的內容,這樣題目就很難準確表達題意。可以突出一點,但不要將不很密切的幾個內容都寫在一個題目上。還有些論文是幾塊不相干的內容,這樣題目就更難定了。
  • 學前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比如我國好孩子的形象是「聽話」,服從師長的訓導,教師高高在上;而在看重獨立自主的文化背景下,則更強調兒童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理解和尊重兒童的需要。這體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文化觀念直接影響師生關係和教育教學方法。
  • 如何讓科普變得更有趣?來上海市科協科學詮釋者培訓實踐中找答案
    怎樣才能讓科普變得既易懂又有趣?在近日舉辦的2020上海市科協科學詮釋者培訓與實踐活動中,我們聽到了關於這兩個問題的生動回答。誠唐作為上海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的成員之一,參與了這場精彩的活動,也在現場感受到了優秀「科學詮釋者」的魅力。
  • 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
    其是一門綜合性教育學科,在教育體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一階段是孩子思想、智力、行為塑成的非常重要的階段。今天Brain就採集了些這方面的常識和重要性,讓大家對學前教育有個大致的了解。所謂的學前教育就是由家長、幼師採用多種方式及實物等,系統化、科學地對他們智力思維進行刺激,讓大腦功能得到完善所實施的教育。 意義:學前教育的意義 學前教育是幼兒學習的初始階段,是學前教育體系最重要的一部分。
  • 初中數學順口溜總結,這樣複習記憶,數學的學習變得更簡單!
    在學習的時候,學生會記接觸到很多的學習方法,無論是哪一種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成績變得更好。在眾多的學習方法之中,有一種叫做記憶順口溜,顧名思義,順口溜記憶主要就是把所有的消息編成有押韻的歌謠來幫助自己的記憶。
  • 從數據來看學前教育的前景
    學前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幼兒時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中國學前教育發展現狀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 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如何破冰?紅黃藍教育總裁史燕來:輸出優質內容...
    (原標題: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如何破冰?賦能教育,「輸出」是民辦幼兒教育發展的關鍵點問:您剛才提到,學前教育發展受到政策、師資、家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具體行業有哪些變化,行業到底如何破冰呢?
  • 東坡區實驗幼兒園攜共同體單位探究學前教育提升發展
    四川新聞網消息(鄭欣悅 文/圖)為促進城鄉各類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構建一體化區域性研究學習模式,全面提升學前教育發展水平。近日,東坡區實驗幼兒園骨幹團隊帶領共同體園所教師,齊聚崇禮小學附設幼兒園開展數學專題培訓活動。
  • 成都周末學前教育班價格_學前教育哪家好_成都東方金子塔-淘學培訓
    周末學前教育班識字 拼音 數學生活化教學引領孩子成長情景化教學,將數學和生活聯繫到一起,注重培養學習數學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滿足於「知其然」,重要的是讓孩子「知其所以然」,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和知識遷移。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親近數學、認知生活。
  • 2017中國學前教育熱點事件盤點 你知道幾件?
    我們的國家大、人口多、區域發展不均衡,這就使得立法變得非常複雜。要從根本上解決體制機制的問題,需要各方面齊心攜手、開拓創新。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千家萬戶不再為入園揪心,安心地工作生活,更為國家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需要我們使出洪荒之力,同心協作,共同推進學前教育立法進程,加快學前教育立法步伐!
  • 打造一站式幼託解決方案 蟲洞教育助推學前教育標準化
    儘管有二胎開放、國家鼓勵託育、對學前機構稅收減免等諸多政策紅利,我國學前教育卻似乎正陷入一個「雙輸」的怪圈,一方面,家長們抱怨幼兒園學費貴,安全措施差;一方面,學前教育機構抱怨辦園成本高、利潤低,甚至虧損運營。  作為中國數位化學前機構企業級服務提供者的蟲洞教育,正試圖打破這一「雙輸」怪圈。
  • stem教育案例
    近幾年,stem教育教學已經被家長熟悉,學生接受。STEM課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一種重實踐、跨學科,區別於傳統注重書本知識的單一學科教學的教育概念。接下來,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
  • 在數學中,有哪些非常有趣的悖論?
    歷史上出現過的數學悖論很多,數理邏輯是數學的研究方法,於是很多邏輯上的悖論,也歸在數學門下,以下就是幾個有趣的數學悖論:貝克萊悖論在17世紀,牛頓和萊布尼茲各自都獨立創立了微積分,但是兩人對微積分中「無窮小量」的定義不明確,導致了後來的第二次數學危機。
  • STEM動手探索系列
    各國都在針對各自技能勞動力結構和產業發展中的相關問題,從國家人才戰略層面制定STEM教育發展政策,在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中,廣泛開展促進STEM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項目計劃,加大投入,並積極探索跨部門合作、促進社會廣泛參與的有益模式。
  • 如何讓進化論的數學模型更準確?科學家想到圖論
    然而,自然選擇的數學模型經常被一個尷尬的問題所困擾,這個問題似乎使得進化論遠遠要比生物學家所理解的更加複雜。在一篇發表於《通訊生物學》的新論文中,奧地利和美國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小組找到了解決這個難題的可能方法。儘管他們的答案仍然需要和自然界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照,但無論如何,它對生物技術研究人員和其他需要在人為環境下促進自然選擇發生的人來說可能是有用的。
  • 你是怎麼看待孩子的學前教育的呢?
    你是怎麼看待孩子的學前教育的呢?學前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現在的多數家庭都還是一個孩子,雙方4個老人,2個爸媽,關注照顧1個孩子,這就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成長,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期望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有才華,有能力,比別的孩子更聰明,更可愛,更有能力。
  • 關於學前教育的概念
    有人曾從古籍中對「教育」一詞的字義進行考證,認為最初「教」與「育」是分開使用的,如「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修道之謂教",?中庸》中有「以善先人者謂之教」,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把「教」與「育」連在一起,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