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原理就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嗎?怎樣才能讓科普變得既易懂又有趣?在近日舉辦的2020上海市科協科學詮釋者培訓與實踐活動中,我們聽到了關於這兩個問題的生動回答。誠唐作為上海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的成員之一,參與了這場精彩的活動,也在現場感受到了優秀「科學詮釋者」的魅力。
現場邀請到了多位業內資深級講師,為大家從科學表演能力提升、科學實驗及詮釋、語言形象與傳播力、科學詮釋舞臺表現案例實操等幾方面進行強化培訓,並採用學員現場表演+專家現場點評等形式,讓學員學以致用。這一場活動,旨在進一步加強上海市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普工作者科學傳播和溝通表達能力,培養傳播水平高、互動能力強的科學詮釋者隊伍及科技志願者隊伍;同時,也為市科協「誰是王牌詮釋者「大賽、全國科普講解員大賽、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等發掘和培養參賽選手。
「科學詮釋者」一詞源於英語 Scientific explainer,最早由義大利歐盟科學詮釋者學院啟用。科學詮釋者除了要自身具備科學知識外,還要學會用特色的、有效的理念和方式為公眾普及科學知識,用各種演繹手段把複雜難懂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現象解釋給大眾。
作為一名合格的科學詮釋者,除了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外,更需要掌握有效傳遞科學知識應具備的技巧和知識。即用手、用腦、用心,將複雜難懂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現象解釋給普通大眾,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
用手,是指「每個科學發現都從體驗開始」。通常是通過組織工作坊,讓參與者共同參與實驗或創造新事物,普通公眾在邊做邊學中獲得對科學的更深入的了解。
用心,是指「需要情感的參與」。通過講述故事、或者運用戲劇、表演、遊戲等方式,讓公眾在接觸科學知識的時候獲得樂趣,從而對科學消除畏懼感,激發更深入探索科學的興趣。
用腦,是指「各種體驗必須和諧聯繫在一起」。科學詮釋者透過現象來揭示背後的科學原理,啟發普通公眾在體驗中做出自己的思考,從而獲取知識,能夠舉一反三,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
從科普展示的角度來說,上海誠唐也在以一名「科學詮釋者」的身份,將繁雜的、深奧的科學原理,經過系統思考與策劃,輸出為通俗易懂的「白話」內容。我們也始終關注著行業的創新趨勢,靈活結合科普熱點,將「用手、用心、用腦」的科學傳播方式,運用到我們大科普展館的整個設計規划過程中,將科學的嚴謹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最終以我們擅長的展陳形式,為科技館、科普館的觀眾們呈現出科學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