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
一、簡介:
平原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隸屬德州市,東和東南與臨邑縣、禹城市交界,西和西南與武城、夏津毗連,南與高唐為鄰,北與德城區、陵城區接壤。平原縣地處黃河下遊的魯西北平原,地勢平坦,地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行政區域面積1047平方公裡,總人口47萬人,轄8個鎮、2個鄉、2個街道和1個經濟開發區。
平原縣歷史悠久,三國時期的劉備曾任平原縣令,著名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境內至今存有龍門石刻、文昌閣、千佛塔等文物古蹟,孕育了三國時期卜算家管輅、清代詩人董元度以及當代數學家張鴻基、哲學家任繼愈等一大批傑出人才。平原縣處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環渤海經濟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省西部經濟隆起帶「一區兩圈一帶」四大區域戰略疊加區,具有「東引西聯、南融北接」的地緣優勢,擁有「六縱三橫」骨幹河道和1100公裡輸配水主管網,建有總庫容3699萬立方米的相家河水庫和龍門水庫,年可調蓄供水1億多立方米,常年糧食產量近百萬噸,蔬菜200萬噸,畜禽產品20萬噸,是全國著名的「糧食生產基地」、「京津蔬菜園區」、「畜牧業強縣」、「生豬大縣」、「鴿子之鄉」,曾獲「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建設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平原綠化達標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最佳城市管理人民滿意獎」。
2018年,平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3.68億元。
二、歷史沿革:
上古時代,有窮氏居住地。
夏、商時,少昊後國有窮建立鬲國,在平原縣北部一帶。
西周時為姜太公封地,為齊國西境之下邑,城址在今張官店村東。
春秋戰國時齊國建平原邑,始見平原名。
秦廢分封制改郡縣制,以平原邑為縣城置平原縣,先屬齊郡,後屬濟北郡。漢置平原郡,轄10縣,平原縣是其中之一,東漢末改屬冀州。
三國時屬魏冀州平原國平原縣。226年復為平原郡。
晉十六國,為冀州平原國平原縣。
南北朝時期北魏置安德郡平原縣,551年縣城由張官店東遷到今治。後魏置東平原郡。
隋代為平原郡平原縣,屬冀州。589年置德州,隨還屬。607年德州改稱平原郡,隸屬不變。
唐,河北道平原郡(德州)平原縣。
北宋,屬河北東路德州平原縣。
金,屬山東西路德州平原縣。
元,直隸中書省燕南河北道德州平原縣。
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德州平原縣。
清,分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平原縣、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恩縣。
民國分屬山東省平原縣、恩縣。1913年兩縣屬濟西道、1916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魯邊區。1938年平原、恩縣屬冀南行政區第五專區,1939年屬中共衛東地委轄區,1940年平原縣鐵路以東地區和禹城縣北部地區合建平禹縣抗日根據地,隸屬冀魯邊區魯北行政區,1941年平禹縣一分為二,建鐵路東平原縣。1943年復建平禹縣。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0月平原縣、恩城縣縣城解放,屬冀南區二專區。1946年,平禹縣分建,路東平原縣地區建立平北縣,屬渤海區二專區。1949年8月,平原、恩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平北縣屬山東省渤海區濼北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原縣於1949年10月還屬山東省。1950年1月撤銷平北縣併入平原縣,境域恢復平原縣範圍。10月隸屬新成立的德州專區。1952年7月,三十里舖區、李家橋區劃歸平原,10月,恩縣還屬山東省德州專區。
1956年2月,德州專區撤銷,平原、恩縣屬聊城專區。3月撤恩縣,將其東部3個區和另2個區的6個鄉併入平原縣。
1958年,撤銷德縣併入平原縣。
1961年,恢復德州專區,平原縣還屬。
1964年,德州專區更名德州地區,平原隸屬不變。
1965年,將四女寺、郝王莊、蔡村、董王莊、大屯5個公社劃歸武城。
1972年,黃河涯、二十里舖兩公社劃歸德城區。
1992年,王村店鄉劃歸德城區。
1995年,德州撤地建市,平原隸屬不變。
2001年,平原縣成立經濟開發區
三、行政區劃:
平原縣隸屬德州市,轄王鳳樓鎮、前曹鎮、恩城鎮、王杲鋪鎮、腰站鎮、王廟鎮、張華鎮、王打卦鎮8個鎮,三唐鄉、坊子鄉2個鄉,龍門街道、桃園街道2個街道和1個經濟開發區。
四、地理環境:
平原縣地處黃河下遊的魯西北平原,地勢平坦,地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海拔高程由27米降到18米,高低相差9米,地面坡降為1/7000—1/10000。境內微地貌類型大體可分為6個類型: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淺平窪地、背河槽狀窪地、沙質河槽地、沙丘地。境內河流分屬馬頰河、德惠河兩大流域。全縣流域面積3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共24條。馬頰河在平原境內長36公裡,流域面積645平方公裡。馬頰河系內有篤馬河、鄭官溝、腰站中心溝、馬減豎河、平夏公路溝、東屯溝、楊黑溝、馬頰河截鹼溝、平陵公路溝等15條河道溝渠。德惠新河在平原境內長38.8公裡,流域面積402平方公裡。德惠新河系內有趙王河、張茂吳溝、扁擔溝、趙王河故道、老趙王河、張士府溝、金家窪溝等7條河道溝渠。
五、交通運輸:
平原縣距濟南遙牆機場80公裡,天津港220公裡。有3條鐵路(京滬鐵路、京滬高鐵、石濟客專)、1條高速(京臺高速)、2條國道(105國道、304國道)、3條省道(101、323、105附線)穿境而過,擁有2個高速出入口、2個鐵路客運站、1個鐵路貨運站和一個通用航空機場,實現了「40分鐘到濟南、1小時到北京、3個半小時到上海、4個半小時到杭州」。
鐵路:太青高鐵與京滬線穿境而過。
平原火車站始建於1910年,是京滬鐵路線上的一座百年老站,現有正線2條,到發線4條,貨物線4條,專用線3條。平原東站是石濟客專(石家莊至濟南客運專線)德州境內的火車站之一,2017年12月28日,石濟客運專線平原高鐵東站正式運營,該線路在山東省內共設有5個停靠站點,分別是德州東、平原東、禹城東、齊河、新濟南東客站。
濟南鐵路物流園於2014年9月開通運營,「平原——青島港」、「平原——煙臺港」貨櫃班列每日對開,可提供貨運代理、公路運輸、貨物裝卸、報關報檢等物流服務,年作業能力達1億噸,被鐵道部列為全國100個戰略裝車點之一,可一次性發送貨櫃140多個直達港口裝船,形成了集高端物流、港口公鐵海多式聯運的新格局。
公路:截止到2018年底,全縣實有公路通車裡程2274.169公裡,擁有客貨運輸企業85家,城區公交車86輛,公路客運量28.83萬人,各類貨運車輛6506部,載貨量8.8萬噸,共有公交線路28條,其中城區線路4條,城鄉線路24條,設置候車亭176個,428個站點牌,線網覆蓋全縣855個行政村,全縣農村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125公裡,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裡217.21公裡/百平方公裡。
航空:平原通用機場坐落在城北幸福大道路東坊子鄉境內,距平原縣城約5公裡,距德州市區約20公裡,佔地面積450畝,跑道長1000米、寬30米,停機坪15000平方米、塔臺一處、機庫三座、辦公樓一處、宿舍樓一處、屬於全封閉式機場,主要提供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包括飛機和直升機起飛、降落、滑行、停放以及地面保障等。
六、自然資源:
平原縣土地總面積157.11萬畝,其中:耕地104.13萬畝,園地6220畝,林地8.97萬畝,草地1.82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0.58萬畝,交通運輸用地6.75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1.5萬畝,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引黃河水。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3785萬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416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2824萬立方米。2018年,全縣用水總量為20265萬立方米。其中,坑塘提水751.2萬立方米,跨流域調入量12691萬立方米,地下水6823萬立方米;全縣植物資源包括食用植物、棉麻煙類、林木、觀賞植物、草類植物、水生植物等200多個品種,動物資源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80多個品種,常年糧食產量近百萬噸、蔬菜200萬噸、畜禽產品20萬噸。
七、民族與宗教:
民族基本情況:我縣少數民族人口共有6500人,民族成分16個,分別是: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朝鮮族、白族、壯族、土家族、瑤族、彝族、傈僳族、黎族、仡佬族、布依族、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其中,回族村莊14個,分別為王鳳樓鎮仉莊、張莊、劉莊、麻莊、馬莊,前曹鎮沙莊、後城牆李村、南麻村,腰站鎮沙莊、塘坊村,恩城鎮大北關村,王杲鋪鎮甜中村、甜南村,開發區白家營村。回族人口6141人。(以上數據為2012年自行統計數據)
宗教基本情況:我縣現有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佛教四大宗教。信教群眾6429人,其中伊斯蘭教信教群眾3267人,基督教信教群眾3089人,道教信教群眾28人,佛教信教群眾24人,天主教信教群眾34人。 我縣現有宗教團體3個,分別為縣伊斯蘭教協會、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縣道教協會。合法宗教活動場所99處,其中清真寺15坊,基督教堂1處、基督教固定處所80處、道教固定處所1處,佛教固定處所2處。宗教教職人員33人,其中伊斯蘭教阿訇9人,基督教牧師1人、長老5人、傳道員14人,道教乾道1人,佛教比丘2人。
八、經濟:
(一)綜述
2018年,平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3.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07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15.69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97.92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比例為15.8:45.6:38.6。
2018年平原縣新增各類市場主體4549家,其中各類企業1230 家,個體工商戶3071家,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8.5%,26.2%。
(二)農業
1990年,平原成為全國第一個玉米單產千斤縣。1992年,平原舉辦了中國(平原)首屆鴿子節,央視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予以報導。2002年,平原縣600名農民包專列下溫州,學習民營經濟發展。2006年,平原大力推進小康村創建,實施「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建設秀美農村」三大工程,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電相聯,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2018年,全縣已經形成糧食、蔬菜、畜產品三大主導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常年糧食產量80餘萬噸、蔬菜產量130餘萬噸、肉禽蛋產量近20萬噸。
2018年,平原縣完成造林1.82萬畝,植樹200萬株。其中,完善綠色生態廊道85公裡;完善萬畝林場2處、新建千畝林場4處;綠化美化鄉村246個。完成四旁植樹80多萬株;新建、完善林網4萬畝,完成森林撫育面積5萬畝。2018年底,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9.35%以上。經濟林面積達3.1萬畝,年產經濟林產品產量2.01萬噸,總產值1.3億元。
2018年新增植物資源梓樹、楸樹、流蘇、皂角、杜仲、櫸樹、四倍體泡桐、元寶楓、五角楓、金葉複葉槭、紅葉複葉槭等12個樹木品種。
(三)工業
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超九成行業保持增長。全縣26個行業大類中25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達到96.2%,16個行業增速超過全縣水平。
對全縣工業經濟增長貢獻較大的行業有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實現總產值50.3億元,同比上漲35.5%,佔總產值比重為25.5%;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總產值33.0億元,同比增長71.6%,佔總產值比重為16.7%;造紙和紙製品業實現總產值25.8億元,同比增長29.0%,佔總產值比重為13.1%;醫藥製造業完成總產值21.3億元,同比增長38.4%,佔總產值比重為10.8%;通用設備製造業完成總產值13.6億元,同比增長96.7%,佔總產值比重為6.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完成總產值11.0億元,同比增長75.3%,佔總產值比重為5.6%;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完成總產值7.4億元,同比增長246.8%,佔總產值比重為3.7%。
2018年,平原裝備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70.9%,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3.7個百分點。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96.7%、22.0%和153.2%。重點企業生產普遍加快。累計產值前100名企業中,88家企業產值增長,前100名企業產值累計增長34.9%。
2018年全年,平原新建續建項目90個,總投資288億元,13個項目進入省市重大項目庫。2018年,平原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35.1%,較年初提高3.52個百分點。
(四)社會消費品零售
2018年,平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8.60億元,比2017年增長8.8%。其中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9.1億元,增長8.5%;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7億元,增長14.4%。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吃、穿、用等剛需商品繼續保持平穩增長。2018年,糧油、食品類增長2.6%,飲料類增長43.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3.6%,日用品類增長12.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逐步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發展。與此相關的消費升級生活改善類商品增長步伐加快。其中,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增長9.4%,計算機及配套產品類同比增長18.1%。與住房相關的家具類、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和五金電料類商品銷售分別增長8.0%、9.8%和33.1%。
2018年,平原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達到98家。其中,年銷售額(營業額)5千萬至1億元的貿易企業10家,比上一年增加2家,年銷售額(營業額)1千萬至5千萬元的貿易企業38家。
九、社會事業:
(一)科技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縣、鄉均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機構,形成了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具體抓,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平原縣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實施辦法(試行)》(平發〔2016〕16號)、《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平發〔2017〕18號)等政策,對於創新平臺建設、科技項目爭取、人才引進等分別確定了獎勵標準。近三年,全縣用於科技創新的獎勵資金達到400多萬元。
(二)教育事業 體育事業
平原縣現有幼兒園 107所,在園幼兒13275人,學前三年入園率97%,學前普惠率94%,省級示範性幼兒園9所,德州市級一類園16所,專任教師990人;小學78所,在校生28114人,專任教師257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學生13392人,專任教師105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7609人,專任教師584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633人,專任教師56人;各級各類民辦學校5所。2017年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先後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在已舉辦的五屆德州市運動會中,奪得三次金牌總數第二名,兩次第三名。縣體校多年來為上級運動隊輸送了大量人才,這些運動員在國際比賽和全國、全省的比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為全縣爭得了很多榮譽。平原縣連續兩年承辦山東省全民健身運動會的公開水域遊泳比賽,得到了省體育局的認可。
(三)文化事業
獲獎情況:1982年10月,平原縣文化館被評為全國農村文化工作先進單位。1990年12月,平原縣電影院被當時的國家電影電視部授予「全國電影放映先進集體」稱號。2002年2月,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原縣「社會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一直延續至今。2013年2月,平原縣文體廣新局被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評為「全市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先進單位」。2016年、2017年,平原縣先後兩次獲得「山東省全民閱讀示範單位」稱號。2017年,腰站鎮被評為「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概況:自2015年以來,全縣文化建設有了量的突破和質的飛躍,實現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級有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目標。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是文化和旅遊部(原文化部)認定的國家一級館,擁有對外免費開放窗口14個,每天免費開放8小時。平原縣圖書館現有藏書10萬餘冊,共有包括圖書借閱室、國學講堂在內的8個免費對外開放窗口,年接待讀者16000餘人次。全縣1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總建築面積12600餘平方米,圖書34800餘冊,電腦200餘臺,文體娛樂器材300多件,擁有文藝隊伍近600支,年組織活動1500多次。與此同時,通過並轉和新建,全縣175個社區和94個省定貧困村建設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總建築面積4萬餘平方米,內部建有多功能文體活動室、儒學講堂、農家書屋和文體廣場,配有日常開展文藝活動所必需的鑼鼓、樂器、燈光和音響等設備。
文物概況:平原縣先後三次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到目前,現有6處省級文保單位,3處市級文保單位,全縣可移動文物數量達到327件。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我縣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30項。其中《劉備在平原的傳說》《通德醋傳統釀造技藝》《西河大鼓》3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鬥虎》《管輅的傳說》《恩城鴿子會》《恩城籤子饃饃加工技藝》《戴家口河燈節》《平原義和團的傳說》《撼天擂》等10項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列入縣級非遺項目有:《平原民歌》《崔家林的傳說》《鐵拐李偷鍋的傳說》《水務七十二井的傳說》《琵琶灣的傳說》《千佛塔的傳說》《平原民謠》《四根弦》《西坊子武術》《平原民間遊藝》《張萬仁麵塑》《通德醬油傳統釀造技藝》等項目。現已建成省、市、縣三級名錄保護體系,各級名錄均得到有效傳承和傳播。列入德州市市級傳承人4個,分別為通德醋傳統釀造技藝傳承人任萬平、劉備在平原的傳說傳承人張洪春、西河大鼓項目傳承人馬士海、牛鬥虎傳承人劉鳳奎。
(四)基礎設施 城市建設
三國文化廣場:位於縣城東,平安大街路北,佔地18.3萬平方米,2006年10月9日竣工啟用,由內到外分為龍門水庫湖水區、10米景觀區、環湖花壇、3米寬小路和功能特色各異的園林,注重歷史文化與生態特色、突出歷史文化底蘊。廣場雕塑以三國文化為特色,其中軸線的雕塑設計突出了平原從過去到現在的縱向發展文脈,體現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未來的展望。
琵琶灣公園:位於平原縣城的中心區,佔地500畝,其中水體面積138畝,商業用地80畝,水岸線全長2000米,園內有一水灣,形如琵琶,是一個及休閒度假,生態觀光,健康娛樂,文化薰陶於一體的綜合型城市公園。琵琶灣公園的整體布局為一灣,兩環,四區,八景。一灣指琵琶灣;兩環指東西兩個風格不同的環水景區;四區指西北文化藝術慶典區,西南商業民俗風情區,東北歷史文化遊覽區,東南市民健身休閒區;八景指畫橋煙雨、霞襯桃園、傑閣遠眺、雲凝古渡、曉鐘鳴梵、長堤桃李、龍湫響應、古城靄影。
(五)衛生
平原縣共有7家縣直醫療機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3處、民營醫院4處、1處疾控機構、10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處、社區衛生服務站6處、一體化村衛生室228處。
縣級公立醫院:縣第一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民營醫院:龍門醫院、光明醫院、洛北眼科醫院、瑞恩醫院。疾控機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六)社會保障
201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180 元,增長11.3%;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21430元,增長 18.9%。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 18135元,增長 19.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7994 元,增長18.3%。2018年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3.62萬人、 11.1619萬人、2.0077萬人2.7011萬人和2.31萬人。2018年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320元提高到360元。基礎養老金標準由100元提高到118元,為85533名老年居民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1.09119718 億元。2018年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30.42萬人,其中,城市5.62萬人,農村24.8萬人。五保對象2.19萬人,供養支出5900.7萬元。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200個,床位3.75萬張。社會福利企業31家,安置殘疾人員421人。
十、旅遊:
平原縣旅遊資源豐富,至今仍保留有龍門石刻、千佛塔、文昌閣、森羅殿遺址、虯龍槐等一批歷史文物古蹟。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新建了三國文化廣場、和諧廣場、相家河水庫、琵琶灣公園、康熙探花花園、盛堡啤酒花園、馬頰河生態觀光旅遊區等旅遊景點。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處山東省最美休閒鄉村,1家旅行社、8家旅行社營業部,四星級、三星級旅遊飯店各1家,3家三星級旅遊餐館,2處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4家山東省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1家山東省精品採摘園,1處山東省旅遊商品研發基地,1個山東省旅遊特色村,1處山東省開心農場,初步形成了「旅遊飯店、旅遊示範點、旅行社」三位一體的旅遊產業鏈。
平原美食遠近聞名,有「王記」老豆腐、籤子饅頭、「龍克」驢肉、平原乳鴿等風味獨特的名吃,其中,籤子饅頭被評為「山東省不可不吃的100種美食」之一。平原旅遊特色商品主要有「通德號」系列旅遊商品、「安華手把件」系列旅遊紀念品、人造花、草柳編、寇氏剪紙、單氏根雕等。
十一、歷史名人:
管輅(209~256) 字公明,平原城西南管莊(今桃園街道周家寨村西,已不存在)人。8歲就喜仰視星辰,遇人便問其名,夜不能寐,父母不能禁止。常說:「家雞野鵠、猶尚知時,況於人乎。」每與鄰兒遊戲,常畫地為天文,分布日月星辰,講得頭頭是道,宿學耆人不能折之。成年後,管輅精通《周易》和佔卜,對「易經」「易傳」有很深的造詣,能深通其理,並運用自如,在《三國志·管輅傳》和《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都有佔筮奇緣的傳說。管輅一生注釋《周易》的著作共20卷,還著有《佔箕書》一卷,《五行雜卜經》十卷和《鳥情逆佔》一卷。故被後世佔卜之人所崇拜。管輅「容貌粗醜,無威儀而嗜酒,飲食言戲,不擇非類,故人多愛之而不敬也」。死後葬於平原城西南周家寨村西、尚家廟村附近。舊志記載有墓,今已不存。
劉峻(462~521) 字孝標,平原縣人。南朝梁學者,文學家。劉峻自幼喪父,家貧,8歲開始在田間勞動,後隨其母兄寄於富人家為僕,從此始有書讀,夜間常燃麻杆當燭,通宵攻讀,愛不釋手。齊永明中葉(約公元486年),劉峻自奔江南訪賢求學,讀書甚多,倍受稱讚。天監初年(公元502年),被召入山西省任典校秘書,不久,又被引薦為荊州戶曹參軍,撰《類苑》,後因病辭職。病癒後,便在東陽紫巖山(今浙江省金華附近)設館講學,從學者甚多,影響很大。梁武帝肖衍招他為文學士,他對事物見解獨到,概不盲從,因而武帝難容,不再招用。自此,劉峻潛心著書,完成《類苑》120卷,著《辨命論》以寄情懷,認為「命也者,白天之命也,定於冥兆,終於不變」。他的「自天之命」是指一種自然的必然性,實際是想用自然命定論反對佛教的有神論。曾注《世說新語》,引證詳確,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輯有《劉戶曹輯》。
董元度(1712~1787) 字曲江,別號寄廬,平原縣王杲鋪鎮董路口村人。清乾隆年間的著名詩人。元度秉承家學,自年少便以春柳詩擅長。乾隆十二年(1747年)科舉人,與其父(董思凝)皆因作詩而聲滿京國。乾隆十七年(1752年)科進士,入詞館(翰林院),不久,外任江西定遠縣知縣。一年後改任山東東昌府(治所在今聊城市)教授,任教10年,精心攻讀詩文,詩名大揚,噪海內達30年之久。元度口吃而心達,貌謙遜而精神旺盛,境嗇而道豐,性平易而言語婉諧。年七十仍兩目炯炯,談論丰采如壯時。著有《舊雨草堂集》八卷。廣西桂林胡德琳(曾為濟南知府)為之作《序》,云:「曲江之詩和平爾雅,不為浮豔之態,而亦無鉤章棘句之習。大抵根柢於義山,而歸宿於放翁。間作長短句,含宮嚼徵老而不衰。」1979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聊齋志異》在題序中有其詞《調寄「賀新涼」》一闋。
李振山(1910~1938) 男,漢族,又名李守晨,平原縣王廟鎮吳閻田村人。家境中等,13歲考入平原縣高等小學。民國16年(1927年)4月,在學校由馬繩武(後叛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小學畢業後回家自辦學校,邊教書邊從事黨的秘密工作,發展李秉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民國17年(1928年)8月,考入縣立中學讀書,他與同班同學馬雲祥(共產黨員)一起秘密進行黨的活動,先後發展了劉子蔚等多名學生入黨。民國19年(1930年)10月,他們秘密成立了中共魯北臨時委員會,李振山任宣傳委員。民國20年(1931年)暑假,李振山考入濟南齊魯中學高中班,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與中共山東省委取得了聯繫,擔任省委交通員,曾代表省委到菏澤地區開展活動。民國23年(1934年)夏,中共山東省委屢遭破壞而陷於癱瘓,他與劉子蔚、馬雲祥三人會聚在平原縣城南吳閻田小學準備研究建立新的省委,不料消息走漏,受到反動當局警察的追捕,三人機智逃脫。李振山改名辛學誠去菏澤投靠親友,秘密從事黨的地下活動。民國27年(1938年)8月,因患惡性痢疾,在菏澤病故,時年28歲。
李竹如(1905~1942) 男,漢族,原名貽萼、字世華,曾用名一凡,最後改為竹如,山東省利津縣人。民國14年(1925年)夏,李竹如在惠民四中讀完初中後,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高中,後轉到濟南正誼中學讀書,在學校集資興辦了油印的《競進周報》,宣傳進步思想。民國16年(1927年)春,李竹如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法學院政治系,並擔任大學的中共黨支部書記。民國20年(1931年)學校黨組織遭到破壞,李竹如回到濟南,在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任教。民國21年(1932年)暑假,調到平原,在省立第五鄉村師範教書。李竹如在省立平原第五鄉師任教期間,與共產黨員馬霄鵬一起傳播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救國,發展了一批進步學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五鄉師建立了黨的支部。民國23年(1934年)3月,他編寫了諷刺傀儡皇帝溥儀的話劇《大登殿》,並組織學生演出,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民國24年(1935年)初,李竹如聯合濟南的朋友創辦了《新亞日報》。5月,李放棄了教師工作,到濟南任《新亞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由於國民黨分子擾亂,民國25年(1936年)春,李竹如離開濟南到上海辦《文化報》。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以後,日本侵略軍侵佔上海,李竹如離滬奔赴延安,途中加入了八路軍一二九師,做民運工作。民國27年(1938年),李竹如擔任中共晉冀豫區黨委機關報《中國人報》的社長,並於1939年元旦併入《新華日報》,李竹如擔任副總編輯。6月,調山東分局任民運部長、宣傳部長兼《大眾日報》管理委員會主任。民國29年(1940年)7月,在新成立的山東省參議會任駐會議員、秘書長和山東省抗戰工作推行委員會委員、秘書長、文化界協會會長等職。民國31年(1942年)11月2日,在沂水縣對崮峪與日軍作戰時不幸頭部中彈犧牲,年僅37歲。
趙明德(1924~1976) 男,漢族,平原縣腰站鎮黃莊人。民國27年(1938年),在本村積極參加抗日活動。民國28年(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堅持鬥爭。曾先後擔任中共平原五區區委委員、中共平原縣委宣傳部長、中共高平縣委和平原縣委副書記。民國34年(1945年)12月,趙明德調《冀南日報》做編輯工作。民國37年(1948年)10月,任《中原日報》主編。民國38年(1949年)5月隨軍南下,在剛剛成立的《江西日報》任編輯組長、報社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期間,曾進中央黨校學習,為新聞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1971年5月,調任井崗山大學革委會副主任。後調江西師範學院任革委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1976年1月31日病逝。
馬誠齋(1916~1978) 男,漢族,名允信,字誠齋,平原縣恩城鎮軍營村人。民國20年(1931年)秋,馬誠齋考入山東省立第五(平原)鄉村師範。讀書期間,在共產黨員馬霄鵬、李竹如的啟發引導下,組織了有20餘名進步同學參加的「讀書會」,學習馬列主義和進步書籍。民國23年(1934年)1月,經中共魯西總支書記劉子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馬誠齋入黨後,積極為革命工作,在學校先後發展趙毅、高峻嶽、張國平、張一粟、於曼青、王祿青等人入黨。10月,中共五鄉師支部成立,馬誠齋任支部書記。民國24年(1935年)5月,在濟南一鄉師讀書的中共濟南市委書記趙健民,派人到平原聯絡組織反會考鬥爭,馬誠齋以黨支部為核心,以「讀書會」的積極分子為骨幹,發動全校四個年級的學生連續罷課三天,遭到國民黨武裝警察的鎮壓,馬誠齋與其他5名學生被學校開除。後經多次交涉,又回校留級學習,民國25年(1936年)暑假畢業。馬誠齋師範畢業後,在恩縣瓦子莊小學當教員,積極從事黨的工作,先後發展李華珍、白金龍等青年入黨。民國27年(1938年)2月,中共恩縣縣委建立,馬誠齋任縣委書記。8月,調中共魯西北特委任宣傳部長。民國28年(1939年),先後擔任冀魯邊支隊政治部主任、中共衛東地委組織部長、中共三地委書記。經過一年多的艱苦鬥爭,平原、恩縣、夏津邊界地區抗日根據地初步建立。由於執行統戰政策的失誤,民國29年(1940年)春,被免去地委書記職務。民國31年(1942年)春,在日軍的掃蕩中,馬誠齋被捕,在敵人面前,他臨危不懼,經多次審訊,始終未暴露身份,被日軍運往本溪柳塘陳家堰煤礦挖煤。10月上旬,他趁機逃出,步行三個月,在河北省南皮縣找到了冀魯邊抗日武裝部隊,後隨部隊回到冀魯豫邊區,分配到中共運西地委任宣傳部長。抗戰勝利後,馬誠齋歷任中共運西地區工委書記、二地委副書記、七地委副書記兼民運部長、聊城地委副書記兼社會部長。領導了聊城地區的第二期整黨工作。民國38年(1949年)6月,馬誠齋被分配到華北革命大學(後改為中國人民大學)任黨委副書記。1953年,全國轉入經濟建設時期,馬誠齋被調往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任副廠長。靠自學攻讀完中等專業規定的各門課程,取得了中專畢業證書。1958年,奉命籌建一三三廠。1960年3月7日,一三三廠正式投產。8月,調國家經委企業局任副局長。1963年2月,馬誠齋任一三二廠廠長,主持試製「殲5甲」戰鬥機,1964年11月11日,「殲5甲」戰鬥機一次試飛成功,受到航空工業部的表彰。1977年7月,南京市委分配他到七三四廠工作。11月,被任命為廠黨委書記,由於積勞成疾,舊病突發,1978年4月14日不幸去世。1983年,中央決定為馬誠齋徹底平反,恢復名譽,並被航空工業部推薦為中國名人,編入《中國名人辭典》。
張鴻基(1904~1971) 男,漢族,平原縣桃園街道林莊人。8歲考入縣城小學讀書,14歲高小畢業,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中學期間,各門功課均好,唯數學最優。民國12年(1923年),考入美國巴克學院數學系。民國15年(1926年)1月畢業時獲數學學士學位。9月,轉入美國密西根大學理科研究院攻讀數學,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時年僅25歲。民國18年(1929年),張鴻基學成回國,先後在青島大學、瀋陽東北大學擔任數學教授。民國19年(1930年),他的論文《線性偏微分方程的變換》在美國數學學會刊物上發表。同時,加入美國數學學會和中國數學學會。民國20年(1931年)10月,又在南京中央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安徽大學擔任數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張鴻基於民國27年(1938年)8月到重慶國立編譯館做編譯工作。後又在四川白沙大學和成都齊魯大學任教。民國31年(1942年),張鴻基的論文《數之發明發展》和《統計學所應用之中等數學》,分別在《科學數學專刊》第二卷和《數學教學》第三期上發表。民國32年(1943年),張鴻基開始在國民黨空軍參謀學校兼課,應例列入國民黨員。民國35年(1946年)8月,擔任四川大學數學教授,開始研究「非分析函數」,在數學界較有影響。成都解放後,張鴻基積極響應共產黨的號召,於1951年6月參加了中共四川省委組織的工作團,在雙流縣參加土改。10月,被分配到東北工學院任教。1953年9月,又調到北京航空學院任教。1964年3月開始擔任該院數學教研室主任。1971年11月29日,因患肝癌病逝。
郭壽仁(1884~1974) 男,漢族,夏津縣羅莊人。光緒十七年(1891年)入本村私塾讀書,後在恩縣龐莊教會學校上學,信奉基督教。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山東齊魯大學醫學系,畢業後,由教會幫助去美國留學。回國後,在湖南從醫。郭壽仁與平原籍的妻子張氏結婚後,於民國10年(1921年)來平原行醫,是平原境內的第一位西醫大夫。民國21年(1932年)9月,郭壽仁在平原縣城丁字街路南(現平原旅館處)開辦「壽仁醫院」,有醫護人員4名,是平原縣的第一所西醫醫院。民國26年(1937年),郭壽仁受聘赴湖北行醫,壽仁醫院的業務由徒弟劉熙春主持。民國34年(1945年)6月,郭壽仁回到平原後,將「壽仁醫院」改為「壽仁眼科診所」,專攻眼科醫術。醫院附設外科、婦產科,有醫護人員6名,房屋30間,病床10張。能做青光眼、白內障、膀胱結石、胃穿孔、截肢等手術。郭壽仁成為魯北地區較有名望的眼科醫生。1956年,郭壽仁響應政府號召,帶「壽仁眼科診所」加入平原縣城關聯合診所。1960年,郭壽仁被選為縣政協委員。1974年病故,終年90歲。
任繼愈(1916年4月~2009年7月) 男,漢族,龍門街道(原平原鎮)北任村人。193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41年畢業於北方大學文科研究所(碩士);1942~1964年任教北京大學哲學系;1964年,籌建中國第一所宗教研究機構,任中國科學院(現屬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教授,並與北大合作培養宗教學本科生,為新中國培養一大批宗教學研究人才;1987~2005年5月,任國家圖書館館長;2005年6月,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2004年起,任名譽會長。作為學術界的代表,當選為第四至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曾到加拿大、美國等十幾個國家講學、訪問。他一生致力於中國哲學、宗教學的教學和研究,學術成就蜚聲中外,影響深遠。為繁榮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圖書館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主要著作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老子全譯》《任繼愈禪學論集》等及學術論文多篇。主編有《中國哲學史》(四卷本教科書)《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本、已出4卷)《中國佛教史》(八卷本,已出3卷)《中國道教史》《宗教辭典》《宗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典》《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106冊)《中國文化歷史知識叢書》(共100冊)《中華大典》等大型工具書及《敦煌遺書》(已出版30卷)等。2009年7月11日病逝。
十二、特產名吃:
【「杲牌」黃瓜】 王杲鋪鎮主要種植大棚黃瓜,播種面積1萬畝,總產量6萬噸,總產值1.5億元,2003年註冊「杲牌」黃瓜商標,2006年取得綠色食品認證,2008年,「杲牌」黃瓜被德州市工商局評為「德州市知名商標」。
【早春西瓜】 早春西瓜基地位於王打卦鎮馬頰河以西,三鬥路以東,涵蓋北侯村、潘鄧村、王打卦村、鐵匠村等20多個村莊,種植總面積1萬餘畝。該基地採用拱棚生產模式,實行反季節種植,早春西瓜主要品種有豐冠、華欣863、京欣1、京欣2等。年總產量5000萬公斤,年總產值7000萬元,主要銷往京津冀、東北三省及江浙一帶。2015年6月,德州市第二屆瓜王大賽在王打卦鎮舉辦,李孟樓村種瓜大戶任善華獲「德州瓜王」殊榮。
【「鳴店」牌西紅柿】 前曹鎮優質西紅柿生產基地包括鳴雞店、肖莊、金莊、董莊、崔莊、趙莊、劉莊、潘莊、鄭莊、大嶽莊、小月莊、白屯、宮徐、朱莊、田莊、馬莊、劉唐、董家廟等18個村,西紅柿種植面積5000畝,實施主體為平原縣鳴雞店紅利西紅柿合作社。合作社的「鳴店」牌西紅柿在國家商標局註冊,2010年獲得德州市「名優蔬菜」稱號。
【早玉杏】 平原縣早玉杏系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和平原縣林業局從王打卦鎮代家口村實生杏樹資源選育出的實生杏新品種,該杏於1999年5月29日通過了以束懷瑞教授為首的省級果樹專家組的鑑評,2009年5月29日兩單位合作的「優質高產多抗優良新品種『早玉杏』選育研究課題」通過了省農業廳、省林業局、省農科院等專家組的驗收,2009年10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五屆八次會議審定,準於在全省推廣。是魯北地區露地栽培成熟最早的杏品種。
【籤子饅頭】 籤子饅頭選用優質精麵粉為原料,製作時,按100:1的比例在酵面中加鹼面(0.5公斤酵面加1克鹼面),並適量和以嫩面在案板上揉勻,用特製木槓反覆擠壓,然後切段,搓成約20釐米長、兩頭尖、中間粗的形狀,插入帶竹籤的蒸籠內,上鍋急火蒸20分鐘,即可出籠食用。蒸熟後的籤子饅頭呈紡錘形,色白潤如玉,油光微亮,味道香甜,柔韌可口。2006年7月被評為「山東名小吃」榮譽稱號。
【王記老豆腐】 平原縣老豆腐遠近聞名,不僅加工戶眾多,更因口味獨特、老幼鹹宜成為大眾早餐首選。最為出名的當屬「王記老豆府」製作的老豆腐,精選優質大豆加工而成,配上特有秘方熬製的滷湯,以其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油而不膩,滷湯辣而不嗆、油清而不淡、有肉味而不腥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許多外地來客早餐必前去品嘗。2004年,王記老豆府製作的老豆腐榮獲「山東名小吃」榮譽稱號。
【菜盒子】 民間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是家家戶戶打囤的日子,用柴火灰在自家院內畫一個較大圓圈,圈中放滿玉米、小麥、穀子、高粱等農作物,而人們發現囤打好後還缺少一個蓋,巧手的婦人就用麵皮中間夾上菜餡、邊緣涅上花邊來做糧囤蓋這樣來寓意來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囤。製作工藝:選用精細麵粉200克,嫩鮮菜2500克,雞蛋2個,油,蔥花適量,將麵粉和成冷水麵團,稍醒,嫩鮮菜切碎製成餡,把麵團一分為二,擀成圓形薄皮,將製成的碎菜餡均勻地攤在麵皮上,把另一張麵皮蓋上,再把麵皮邊緣按壓嚴實,用電餅鐺或鏊子烙熟即可。特點:皮薄餡厚,鮮香可口。2006年7月榮獲「山東名小吃」榮譽稱號。
【麼茄】 原料:線茄、蔥、姜、蒜、八角、海鮮醬、柱侯醬、排骨醬、老抽、生抽、鹽、味精、雞粉、白糖、五花肉。製作過程:將線茄打成梭衣刀,下油鍋炸至外酥裡嫩時撈出控油。鍋留油少許,放蔥姜蒜煸鍋出香後放五花肉煸炒,然後放八角、海鮮醬、柱侯醬、排骨醬、生抽、老抽、鹽、味精、雞粉、白糖各適量,待出香味後放入高湯,開鍋放入炸好的線茄,調至小火收汁入味出鍋即可。特點:鹹鮮、微甜、滑嫩、酥爛。2006年7月榮獲「山東名小吃」榮譽稱號。
【北任扒雞】 北任扒雞用於傳統工藝選飼養十周左右的童子雞作為主料。加配十幾種名貴調料,經蜜水澆灌,素油烹炸,精工扒制而成。色鮮味美、肉質鮮嫩、五香脫骨、鹹淡適中、回漢皆宜。是高蛋白低脂肪性營養食品,經常使用能收到開胃健脾、溫中益氣、通絡提神之功效。2008年10月榮獲「山東名小吃」榮譽稱號。
十三、名勝古蹟:
【頰川石橋】 位於平原縣龍門街道琵琶灣公園內,2008年8月在琵琶灣公園建設施工時發現,10月按照原有風貌進行了保護性維修。頰川石橋為單孔橋,橋面寬4.5米,長6.1米,橋洞高1.7米,寬1.35米。與頰川石橋同時出土的還有「頰川代筏」「大明萬曆四十六年歲次 戊午正月吉」「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邑人宋仕建」「重修頰川石橋碑記」碑刻各一通。明萬曆四十六年,南京督察院右督御史宋仕修建,清代平原知縣呂宏積續修。2011年4月,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豎立了文物保護碑。2015年1月,平原縣人民政府公布了「頰川石橋」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2015年6月30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塔】 位於縣城以北2公裡,三唐鄉崔家廟村東,毗鄰京滬鐵路與101省道,俗稱崔家塔。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塔高7級、26米,塔身為八稜柱形,四面有窗,塔門朝南,門額鑲嵌石刻「千佛塔」三字。青磚結構。在建塔的同時,重修了彌勒庵(俗稱崔家廟,廟已不存)。該塔上下勻稱,蔚然秀觀。雖經多年的風吹雨淋,依然堅固,高聳雲空,雋秀挺拔。2005年被德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 位於恩城鎮中心小學(原平原縣第二中學)院內。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原系舊恩縣的一座著名建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十年(1720年)、1991年、2005年,曾四次修葺。文昌閣的建築形式是:約10米見方的高臺,臺上建閣,閣上豎立亞腰葫蘆形的塔尖。下方、上圓、尖頂,蘊天圓地方之意。整座建築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結構精巧,蔚為壯觀。系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原火車站】 始建於1910年。火車站主體建築南北長54米,東西寬17.3米,建築面積約9300平方米,採用一高兩低傳統的建築格局,建築風格玲瓏剔透,厚重堅實,具有較強的地域文化特色。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
【胡窯無名革命烈士墓】 位於王鳳樓鎮胡窯村北,佔地100平方米(10米×10米)。墓葬封土完好,墓碑完整,正面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無名烈士紀念碑」字樣,碑陰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碑記」,字跡內容清晰可辨。2009年,建立健全了文物保護單位檔案,檔案存放於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豎立了文物保護碑。2015年1月,縣政府與王鳳樓人民政府籤訂了《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
【李大鼻無名革命烈士墓】 位於王鳳樓鎮李大鼻村東路南,墓三座,佔地150平方米(15米×10米)。墓葬封土完好,墓碑完整,正面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無名烈士紀念碑」字樣,碑陰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碑記」,字跡內容清晰可辨。2009年,建立健全了文物保護單位檔案,檔案存放於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豎立了文物保護碑。2015年1月,縣政府與王鳳樓人民政府籤訂了《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
【東陳忠字牆】 位於王鳳樓鎮東陳村中,修建於1969年。「忠字牆」主體高6米,寬6米,厚1米,由牆簷、牆體和基座三部分組成。牆簷如倒臺階狀,中間鑲刻五角星,牆體正面兩邊刻有「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的楹聯,中間寫有「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基座雕刻葵花圖案並刻有「毛主席萬歲」字樣;牆體背面亦刻有「五洲震蕩風雷激,四海翻騰雲水怒」的楹聯,中間寫著「愚公移山,改造中國」。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家河水庫風景區】 位於平原縣原相家河和蒲河的原址上,全長14.2公裡,庫區總面積8平方公裡,其中水面面積6.86平方公裡,總庫容301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7000萬立方米。相家河水庫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園林綠化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
【李大鼻無名革命烈士墓】 位於王鳳樓鎮李大鼻村東路南,墓三座,佔地150平方米(15米×10米)。墓葬封土完好,墓碑完整,正面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無名烈士紀念碑」字樣,碑陰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碑記」,字跡內容清晰可辨。2009年,建立健全了文物保護單位檔案,檔案存放於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豎立了文物保護碑。2015年1月,縣政府與王鳳樓人民政府籤訂了《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
【東陳忠字牆】 位於王鳳樓鎮東陳村中,修建於1969年。「忠字牆」主體高6米,寬6米,厚1米,由牆簷、牆體和基座三部分組成。牆簷如倒臺階狀,中間鑲刻五角星,牆體正面兩邊刻有「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的楹聯,中間寫有「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基座雕刻葵花圖案並刻有「毛主席萬歲」字樣;牆體背面亦刻有「五洲震蕩風雷激,四海翻騰雲水怒」的楹聯,中間寫著「愚公移山,改造中國」。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家河水庫風景區】 位於平原縣原相家河和蒲河的原址上,全長14.2公裡,庫區總面積8平方公裡,其中水面面積6.86平方公裡,總庫容301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7000萬立方米。相家河水庫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園林綠化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
【康熙探花花園鄉村旅遊區】 康熙探花花園位於馬頰河與省道315、318交匯處,具有17公裡引黃濟津的綠色河道,7000畝的天然生態溼地,1000畝的古老果園。果園內有蘋果、梨、杏、山楂、桃、柿子等六大類20多個品種,600年以上的老梨樹200餘棵。這裡既是萊陽梨的故鄉,又是康熙年間探花董訥的私家花園。探花花園主要規劃鄉村記憶館和旅遊地產兩個版塊。其中,鄉村記憶館分為鄉村運動場、鄉村動物園、鄉村老作坊、鄉村民居展、鄉賢館、鄉村民俗館6個場館。一期規劃4000畝,共分為風情果園、水上樂園、溼地公園、探花花園4個園區。圍繞「風情果園樹品牌,水上樂園增人氣,溼地公園抓配套,探花莊園搞開發」的基本思路,景區已建設完成了交通幹道、觀光廊架、牌樓、接待中心、觀景臺、餐飲接待中心、垂釣中心、人工沙灘和遊船碼頭等。有賞花採摘、鄉村特色美食體驗、沿河垂釣和溼地划船等旅遊項目。形成了集民俗體驗、生態採摘和觀光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遊區。景區已被列為德州市十三五重點旅遊項目,榮獲「山東省鄉村旅遊示範村」「山東省美麗休閒鄉村」、2016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特色民俗村」等榮譽稱號。
【馬頰河生態觀光旅遊區】 位於龍門街道馬頰河與龍門水庫周邊的軍倉、鑫河和許鋪3個社區的14個村莊,佔地面積約7000畝。以馬頰河和龍門水庫豐富的水資源為依託,以無企業汙染、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為基礎,適宜開發現代觀光農業、特色林業、無公害果品、蔬菜採摘、垂釣等項目,本著建設馬頰河萬畝休閒生態觀光園的發展理念,著力打造四個「千畝方」和「一條街」工程。即:千畝梨園、千畝柿子園、千畝蔬菜區、千畝垂釣區和美食一條街。同時,大力做好景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環境優雅、恬靜的自然景觀,力爭達到「春季賞花,夏季避暑、多季採摘、四季垂釣」的旅遊勝地,形成一個集休閒、度假、娛樂、遊覽、觀光、美食為一體的生態農業旅遊區。
十四、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備在平原的傳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漢末年,以仁和著稱的蜀漢昭烈皇帝劉備,曾任平原令、平原國相。《三國演義》中描述:「玄德在平原,頗有錢糧軍馬,重整舊日氣象。」可以說平原是劉備創立霸業,實現「匡扶漢室」政治抱負的新起點。劉備坐平原期間,頗有政績。躊躇滿志,有著爭雄稱霸、「匡扶漢室」的強烈政治抱負,知民苦,恤民情,順民心,和民意,有著濃重的平民意識,扶助農桑,發展經濟,扶正祛邪,抑惡揚善;求賢若渴,知人善任,重教興學,倡導禮儀,初步形成了「人和」與「恤民」的思想基礎,為平原的百姓在戰亂中求得了一個短暫的休養生息的機會。關於他的許多傳說在民間世代流傳,具有代表性的有《劉關張平原桃園三結義》《龍門的傳說》《真龍天子的傳說》《張飛鞭打督郵》《三義廟》《偶植盤龍柳》《仁德感義士》《惜才收趙雲》《首善孝行街》《育英辦義學》《傾城送長亭》等典型故事。這些故事和傳說都集中體現著劉備憐恤百姓疾苦,重視發展經濟、注重公平訴訟、穩定社會秩序和重學興教的思想。劉備在平原的傳說至今在平原城鄉廣為流傳,深入人心,是平原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平原人世世代代以劉、關、張在此結義為榮,人人以劉、關、張為鏡,兄弟互尊,父子相愛,鄰裡團結,家庭和睦,村風純正。為保護好這一遺產,2002年7月,由平原縣委、縣政府編纂出版了《劉備在平原》一書。2004年9月,張洪春又相繼出版了歷史小說《劉備坐平原》和民間故事集《劉備在平原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劉備重學興教、倡導禮儀、懲惡揚善、安定社會等故事,是其「人和」「誠信」「恤民」思想的重要體現。對劉備「仁和」思想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通德醋釀造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德號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傳承至今已歷百餘年,是一家五代承一祖業的老字號。通德號創始人任金棟,是平原縣龍門街道北任村人。1901年,在平原火車站對面開了一家醋坊,主產黑米醋,相繼開設釀酒作坊,主產小米酒,起名「通德號」(寓意為「通力合作,以德經營」)。1939年秋,在濟南市保華街辦起了「通德號濟南分號」。1956年第二代傳人任善文帶頭參加公私合營,與其他六家相關行業合併成立了平原縣釀酒廠。1992年3月,第三代傳人任繼祥和兒子任萬平(第四代傳人)自籌資金興建了通德酒廠,自營通德號。通德醋生產主要原料為優質紅高粱、小麥、大麥、黑米、寧夏枸杞子、豌豆,輔料為穀殼、麩皮、糖、蜂蜜。採用前稀後固開放式生產工藝,成熟醋醅採用封閉式存放方式,部分醋醅再經燻制階段,然後浸淋,再經一年以上室外自然脂化老熟。創始人任金棟經過三十年潛心研究,形成了獨特的釀造工藝,他將釀造技藝要訣口傳給了後代。通德號第二代傳人任善文詳細歸納了二十四字釀醋工藝要訣,即:料精量準,主輔精配;漿溫則高,熟料必響;翻醅必勻,適時降火。通德醋以增香、提醇為主要目的,炒麥粉碎為片狀,加入醋醅進行醅酸發酵,在燻醅工藝階段,加入部分醋醅原液,採用低溫(80°以下)延時燻醅工藝,使醋液風味醇厚,脂香濃鬱,綿中帶甜,酸而不刺喉,醋液棕紅光亮,掛碗效果極佳。主要以黑米枸杞醋、五糧醋、老陳醋、糧香醋為主導產品。長期飲用通德醋可以提高血清鈣離子濃度,從而提高血液鹼性,對高血壓、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值、治療動脈硬化等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同時對滋養肌膚,增強肌膚彈性有較明顯的效果。2001年,通德號舉辦了百年慶典,著名哲學家、史學家、宗教學家、北京圖書館館長任繼愈為之題詞「義利並存,守義則久。」社會各界對通德號給予高度評價。2006年12月,通德號被商務部評定為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
【西河大鼓】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大鼓,在當地又稱木板大鼓。在平原縣一帶廣為流傳。西河大鼓(木板大鼓)傳人秦良玉(藝名秦和義)在說大鼓書的基礎上,吸取滄州大鼓、河間大鼓的精華並進行了創新,添加了以木板為主要道具,加以魯北方言說唱,獨成一家一派,流傳至今已有300餘年之久,傳承13代,是魯北地區獨具特色的曲藝表演形式,深受城鄉各階層觀眾的喜好。西河大鼓(木板大鼓)說唱內容以傳統段子為主,有《楊家將》《呼家將》《三俠五義》《七傑小五義》《包公案》《施公案》《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回龍傳》等傳統劇目。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敘述故事,塑造人物,思想表達情感細膩。說唱兼顧,語言表達通俗易懂、詼諧幽默。表演生動、誇張。唱腔婉轉、優美。說唱發聲略帶魯北方言,具有「咬字狠,唱音準」的特徵。西河板大鼓(木板大鼓)唱腔板路分大慢板、二板、二行板、三行板、快三行、三板、快三板、串子口、貫口、哭情咪子口、柔情調、喜悅調、頂板唱腔、閃板唱腔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第十二代傳人馬士海(藝名馬德魁)不僅能說唱傳統書目,還自編自演了《張老漢戰馬西》《計生標兵》《三夫爭妻》。改編的《王奇害母》《郭舉埋兒》被安陽藝珠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灌製成光碟,由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發行。馬士海於2005年3月被山東省曲藝協會吸納為會員,現已成為西河大鼓說唱藝術的主要傳承人。2008年以來,連續七年參加惠民胡集書會,由於功底深厚,技藝精湛,深得廣大觀眾喜愛,多次受邀參會並被評為優秀演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在胡集書會觀看馬士海的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
【管輅的傳說】 管輅(公元209年-256年),字公明,平原縣管莊村(今平原縣桃園街道辦事處尚家廟村南。清康熙年間馬頰河決口,管莊村被淹沒,村民遷址尚家廟建村)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方技之士,他精通周易,通曉天文地理。擅長佔卜和射覆之術,精通鳥語。他能夠利用陰陽之術,觀察自然現象以推測事物吉兇,是歷史上著名的佔卜大師,被後世卜卦觀相的人尊奉為祖師。管輅著有《周易通靈訣》2卷、《周易通靈要訣》1卷、《佔算書》1卷、《五行雜卜經》10卷和《鳥情逆佔》1卷,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死後葬於今平原縣西南周家寨村西,尚家廟村以南。
管輅的著作現多已失傳,但是關於神卜管輅的許多傳說軼事在全國各地民間廣為流傳。具有代表性的有《趙顏求壽》《管輅射覆》《自算自命》《郭恩宴客》《喜鵲報訟》等。這些經典的傳說故事在《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輅別傳》和《三國演義》中都有記述。《三國志》作者陳壽把管輅對周易的認識和運用與華佗的醫術、杜夔的聲樂列入到了相同的高度,管輅的弟弟管辰曾為其兄作《管輅傳》,內有一段話對我們認識管輅舉足輕重:「(管輅)又自言當世無所願,欲得與魯梓慎、鄭裨灶、晉卜偃、宋子韋、楚甘公、魏石申共登靈臺,披神圖,步三光,明災異,運蓍龜,決狐疑,無所復恨也……。輅處魏、晉之際,藏智以樸,卷舒有時,妙不見求,愚不見遺,可謂知幾相邈也。世人多以輅疇之京房,辰不敢許也。至於仰察星辰,俯定吉兇,遠期不失年歲,近期不失日月,辰以甘、石之妙不先也。射覆名物,見術流速,東方朔不過也。觀骨形而審貴賤,覽形色而知生死,許負、唐舉不超也。若夫疏風氣而探微候,聽鳥鳴而識神機,亦一代之奇也。向使輅官達,為宰相大臣,膏腴流於明世,華曜列乎竹帛,使幽驗皆舉,秘言不遺,千載之後,有道者必信而貴之,無道者必疑而怪之。」
管輅的故事在全國有很高的知名度,即有典籍的記載,又在民間廣為流傳,在當今易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力。特別是在管輅故鄉周邊的村莊多數人都順口能講幾個管輅神機妙算的故事。周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管輅是歷史上著名的易學大師。加強對管輅傳說的研究,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把周易文化由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從而帶動整個周易與應用理論實現質的飛躍,而不斷推動易理應用的發展。
【牛鬥虎】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鬥虎」是一種模擬牛、虎習性動作和拳術牛虎拳發展演變而來的舞蹈,流傳在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一帶。清鹹豐四年(1854年)鍋培口村村民王仁,參加了太平天國太平軍,並學會了武術牛虎拳。太平天國覆滅後,王仁回到原籍辦起了「武對子社」,看莊護院,護衛鄉鄰,深受當地百姓愛戴。鄉親們為紀念「武對子社」對村民的庇護,便用竹片、膠、紙紮制裱糊成牛頭,用黃絨布製成虎衣,由人穿戴起來對打,後演變為以一牛、二虎為主陣容的「牛鬥虎」舞蹈。「牛」肩扛、角頂,表演動作剛勁,粗獷剽悍。「虎」撲、跳、閃、竄、滾,輕盈矯健。表演時配以鑼鼓,更顯得氣勢雄偉,鏗鏘有力。「牛鬥虎」流傳至今已有150餘年歷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經典藝術。2000年8月,參加「三孔杯」德州市民間文藝展演,獲最佳表演獎。2007年,「牛鬥虎」被列入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恩城鴿子會】 恩城鎮位於平原西部,境內105國道縱貫南北,318、315省道橫貫東西,是通往德州、平原、高唐、夏津、武城「四縣一市」的交匯點,交通位置優越,四通八達,自古就是南北相通的重要官道必經之地。
恩城正月初八鴿子會形成有500餘年的歷史,恩城養鴿的歷史可追溯到隋唐時期,鴿子會形成規模在明朝中期,在當初,年輕的媳婦、姑娘平時不能出門,只逢每年正月初八鴿子會才允許婦女出門趕會,所以人們把鴿子會又稱晾人會。鴿子會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古鎮恩城交通位置優越,自古就是南北相通的重要官道,且是周邊縣市重鎮。二是據信鴿專家講,鴿子是靠地磁導航的,恩城鎮屬馬西高地,地勢較高,此地周圍磁場相對較強,極適合鴿子的養殖和放飛。三是恩城鎮農民勤勞善良,自古就有養鴿子的經驗和傳統。
恩城鴿子會市場南北長1500米,有近3000個攤位,鴿子會期間,天津、石家莊、聊城、臨清等和周邊縣市養鴿愛好者紛紛而至,鴿會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他們在鴿子會上互相傳遞養鴿信息,交流養殖經驗,並把自己養殖的新奇品種帶來,請朋友們共同觀賞。有的互相交換,或是互相買賣,互惠互利,有的信鴿價值超千元,日交易額達15萬多元。
鴿子會最壯觀的場景是信鴿放飛,把信鴿集中在一起,約定統一放飛時間,放飛前有的鴿子腿上繫上風鈴,有的系上風哨,幾千隻信鴿同時飛上藍天,鈴聲、哨聲響成一片,那壯觀的場景別有情趣。隨著鴿子會規模的擴大,也吸引了養狗、養貓、養鳥等愛好者前來交易。
為進一步發展養鴿業,1992年縣政府建起了鴿子專業市場——鴿城,同年9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平原鴿子節新聞發布會」。把每年的10月25日定為鴿子節。原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為鴿子節題詞「中國平原鴿子節」。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出席新聞發布會並題詞「發展養鴿事業,振興平原經濟」。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陳錫聯題詞「信鴿放飛友誼,朋友遍四方」。社會各界對鴿子會作出了高度評價。
【「河燈節」】 「河燈節」是由民間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流行在平原縣戴家口村一帶。至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戴家口村位於平原縣西北部風景秀麗的馬頰河畔,平原昔稱「水鄉澤國,唯求避水之害」(舊《平原縣誌》語),河神祭祀活動便是在災害頻繁的歲月裡發生的。相傳,馬頰河自發源地到入海口,玉皇大帝共派了七十二名河神掌管,並在河底修建了水府在內居住,河神不但不造福沿岸百姓,反而為了讓沿岸村莊對他們祭祀貢品,便在戴家口村東河內興風作浪,河水漫過大堤,衝毀良田千頃,倒房無數,當夜河神向沿岸百姓託夢說:「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對河神進行一次大祭,沿岸便不再發生洪災,保佑村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到了明天人們奔走相告,發現原來人們昨晚都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晚上,十裡八鄉的村民都聚集在戴家口村東,各家湊齊三牲貢品,擺在河岸上供河神饗食,有人說天太黑,怕河神看不見無法享用。於是有人拿來幾盞小油燈點燃,下面託上荷葉放在河水中央,給河神照亮,並同時往河裡扔水餃、包子。從此以後,果然這一帶好多年沒有發生水害。於是,七月十五祭祀河神放荷燈的習俗便延續了下來。解放後,通過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不再相信祭祀河神能夠保佑平安的愚昧行為,也不再搞祭祀活動,而這一習俗演變成一項娛樂活動,並把「荷燈」演變成了「放河燈」。
【恩城「籤子饃饃」加工技藝】 恩城鎮坐落於平原西部,境內105國道縱貫南北,318、315省道橫貫東西,交通位置優越,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就是南北相通的重要官道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之所。
恩城籤子饃饃外形如紡錘,其色白潤如玉,油光有微亮;其味道香甜,嗅之芳氣撲鼻;食之甘甜如飴,柔韌可口,雙手握其兩端對摺而皮不裂。其形、色、味俱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分等有機物。
恩城籤子饃饃加工工藝古老獨特,用料、火候十分講究,選用優質小麥(78%的麵粉)為原料,將「肥頭」(酵面)加入適量鹼面(0.5公斤「肥頭」加1克鹼面)後,並適量加以「嫩面」。操作要領講究看(顏色)、聞(味道)、聽(聲音)、拍(聲音)。將麵團在案板上揉勻,再用特製木槓反覆擠壓,然後切段,揉搓成形,製成約20釐米長、兩頭尖、中間略粗的形狀,放在溫度適宜的土坑上醒制30分鐘,然後插入帶竹籤的蒸籠,蒸鍋內置清澈甘甜的井水,硬制木材為原料將水燒開,上鍋急火蒸20分鐘,即可出籠食用。
恩城籤子饃饃俗稱籤字饅頭,成形約在明朝初期,當初之所以稱籤子饃饃,而不叫籤字饅頭或竹籤饅頭,據說是因三國時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在瀘水祭奠陣亡將士時用饅頭代替人頭,饅頭是「蠻頭」的諧音,其名字不吉利,而且又為諱明朝皇帝的姓氏,所以稱「籤子饃饃」。
籤子饃饃現已註冊了「德州老恩縣」「德州恩城」兩個商標,加工網點相繼落戶北京、天津、濟南等大中城市,2006年6月籤子饃饃被德州市烹飪協會評為德州名小吃。2006年7月被山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評為山東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