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的時候也許都問過家長: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這個問題恐怕大多數家長都回答不出來。當我們長大了變成家長了,孩子們又要問我們這個問題,這仿佛成了一個千古難題。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欄目裡,汪涵是這樣回答的:
「天空是藍色的,因為大海是藍色的。大海是藍色的,因為海裡面有魚,魚會吐泡泡,blueblueblue,就把海染藍了。」
現在好了,你看了這篇文章,這個問題你終於可以回答了。
我們知道,空氣是由78%的氮氣、21%的氧氣和1%的其他氣體構成的。空氣中還存在一些雜質,例如固體顆粒、小水滴、小冰晶等。當光線射入大氣層時,由於氣體分子並不均勻以及雜質的影響,光線就會發生散射。所謂散射,就是將原本平行射入的光變為四面八方發射的。
這樣以來,原本向某個方向照射的太陽光,就會把整個天空照亮。如果沒有大氣的散射作用,就算在白天,天空中大部分還是黑的,就好像月亮表面上那樣。
太陽光並不是單一波長的光,而是許多單色光合在一起構成的複色光。波長在400納米到760納米之間的光是可以被人眼看到的,稱為可見光。太陽光的可見光部分可以分解為七種不同顏色,按波長從長到短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除此之外,波長大於紅光的不可見光稱為紅外線。波長比紫光短的不可見光稱為紫外線
太陽光的各種成分能量不是相同的。主要的能量都集中在可見光部分。這是很好理解的:人眼在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太陽, 就把眼睛進化為對太陽光中能量最強的部分最敏感了。
不同波長的光散射能量是不同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第二位主任:英國物理學家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研究了光的散射問題,並得出了著名的瑞利散射公式。
瑞利指出:對於尺寸遠遠小於光波長的微小顆粒散射,散射光的強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也就是說, 波長越長,散射能力越差;波長越短,散射能力越強。
在可見光中,紫光散射能力最強,而紅光的散射能力最弱。
同時,人的眼睛中有三種可以感覺顏色的圓錐細胞,分別可以感受紅色、綠色和藍色,每種細胞對不同波長的光感受能力不同。相比來講,人眼對黃綠色光最為敏感,這也恰好是太陽光中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現在我們知道了:太陽光的能量分布在可見光最多,短波長散射能力最強,人眼對黃綠色光最敏感,三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人眼感受到天空的顏色最終就是藍色了。不僅僅是天空,廣闊的透明體如水、玻璃等,也會呈藍色。
利用這個原理,我們還可以解釋許多問題。例如:早晨和傍晚,太陽光是偏紅色的。
這是因為:在中午的時候,太陽光垂直射向地面,所需要穿透的大氣層比較薄。但是早上和晚上,太陽光斜射向地面,在大氣中經過的路程比較長。
在這個過程中,短波長的光由於散射能力強,在經過地球大氣的時候大部分都散射掉了,餘下的光就是散射能力最弱的長波長的光,於是就呈現出紅色。
還有另一個很神奇的現象也可以用這個理論解釋:紅月亮。
由於地球對太陽光的遮擋,在地球後面形成了本影區和半影區。在本影區,太陽光完全被遮擋,在半影區,一部分太陽光被地球遮擋。
如果月球處於地球的本影區裡,就出現月全食。如果月球一部分在本影區裡,一部分在半影區裡,就出現月偏食。當月球掃過地球的本影區時,就會出現偏食-全食-偏食的變化。
按理說,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應該消失不見,但事實上,月球會變成暗紅色。這個原因是因為太陽光經過地球表面時,大氣會把陽光進行折射,類似於一個凸透鏡的作用,使原本接近平行的太陽光向內偏折,這樣就能夠照亮本影區中的月球。
但是,由於此時太陽光需要在大氣中通過很長的路程,散射能力較強的短波長光都被散射掉了,能夠通過的陽光主要是波長比較長,散射能力較差的紅光。所以,紅光照射到月球上,就把月球照成了血月。紅光散射能力差,穿透能力最強,所以人們的交通信號燈也採用紅燈表示禁止通行。
看似簡單的問題: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其實並不簡單,它蘊含了深刻的物理道理,這個問題直到一百年前才真正被人解釋清楚。
作者李永樂老師: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北京市中學物理教師/物理競賽教練。從教十年,培養清華北大學生200餘人,國際奧賽、亞洲奧賽、國家奧賽金牌十餘名。「美提課堂」主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