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寶崗大道東有一片巷陌縱橫交錯的寶地,說它「寶」,則因無論是買賣鹹魚醃肉褲衩罩杯的市集僻巷,還是草根味濃鬱的街道裡坊,都沾得有「龍」氣。即便放眼整個廣州域,有如此「龍氣」者也獨此一地。今天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郊壇頂
凡帶有龍氣之地多少不了天子的眷顧。五代南漢國,皇帝劉巖尤喜造園築館,在珠江北岸大興士木之工的同時,也在河南覓得一方風水寶地,壘石築壇,效仿天子的模樣祭祀天地神靈,祈求風調雨順、社稷平安。並在郊壇四圍廣築離宮別苑,如海幢寺據說就是當年妃嬪娘娘們沐浴梳妝之所在。五十多年後,南漢為北宋所滅,神壇享殿盡數焚毀,漸成村舍。當年的祭壇故址取名為「郊壇頂」,皇帝登壇祭積的御道被稱作「龍尾道」(後訛傳為今天的「龍導尾」),郊壇東面鄉村田疇則以「龍田鄉」命名,並逐漸衍生出那數十條帶有「龍氣」的地名來。
狀元井
狀元井巷到了南宋末年,大舉南侵的蒙古兵攻陷了廣州城,賦閒家中的狀元郎張鎮孫奉旨掛帥,集結重整潰兵,電兵河南龍導尾,抵禦元軍,終收復城池。明嘉端年間,張鎮孫的後人由番禺遷至河南,在當年先祖電兵處築祠掘井,並於井旁立石碑一方,上書「通鄉宗張狀元之井」,以緬懷先祖,飲水思源。後巷以井名,直至今日。
鄧氏宗祠
小小一個龍導尾,或是真沾了「龍氣」,自古以來,名流巨賈故跡多不勝數。南郊壇頂、南宋狀元井、行商首領的別墅、世界首富的花園、粵劇名伶的寓所,就連赫赫的民族英雄鄧世昌的祖屋也藏匿其中。鄧氏老宅位於一條名為龍涎裡的老巷中,:為祠堂,四房宅院分別環柯而立,如今仍有鄧氏後人在此居住。鄧氏宗祠最早建於請道光十四年(1834年),當初規模並不大,鄧公殉國後,光緒帝垂淚撰聯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諡號「壯節公」。
同時撥給鄧家白銀十萬兩以示鄧家人便用清廷發放的撫恤金重建了鄧氏宗祠。祠堂前後兩進,佔地約四千平方米,正門按一品官員規格修建,建六級臺階,楹聯分書「雲臺功首」、「甲午留名」。前廳殿分用內廊相連,並在四角各築一閣樓。如今在後院中植有紫荊樹、風眼果樹各一株,據說為鄧世昌幼時親手所植。
同和裡
同和裡,連接鄧公祠與將軍直街的一條老巷,巷口石門鐫有題額,但早已用水泥糊住。不知是天意巧合,還是後人有意而為,老巷平面呈「Y」字形,前後皆為低矮瓦屋,唯獨正中凸立一三層紅磚小樓,迎面兩排長窗,頗似當年黃海海面上的鐵甲戰艦。
將軍廟
出了同和裡即入將軍直街,將軍直街西有「南勳巷」,南有「武功巷」,中間還立有一座被當地人稱作「將軍廟」的兩進小廟。初入直街,認為這些多與鄧公有關,後經了解才知道這裡所說的「將軍」與鄧公毫無關係,而是四百多年前鄉人們對一位護村老更的尊稱早在明時,龍導尾尚還是片水陌田疇的秀美鄉村,村中多有富戶,為防盜賊,專門從外鄉請來一位周姓武師充作更夫,一來看村護院,二來也可帶著村中青年練些拳腳一日深夜,周武師巡更時遇見賊人打劫,立即抄起大刀,力敵眾賊。
武師雖與聞訊而來的鄉人合力趕跑了盜賊,但卻身中數刀,傷重而亡。事後,人們厚葬了武師,尊其為將軍,並將他血戰賊人的小巷改為「武功巷」,暫住的小屋改建為「將軍廟」,塑像祭祀,廟前的街道也更名為「將軍直街」,眼前的小廟為清道光年間所重修,上鐫楹聯「功冠虎賁昭大勇,恩垂龍導煥重光」。解放後,將軍廟改作了美華印刷廠,廟內塑像悉數砸毀,現存石碑數方,但因年代久遠,字跡早已是濾漫不清。
田心楊巷
鄧氏宗祠外有一名為「田心楊」的小巷,巷中大屋毗連,清一色的青磚山牆,趟花木門。聯排大宅據說為清時一楊姓官員出資修造,那時大屋四周都是田地,於是得了此名。
小編個人認為,龍導尾雖說的是聚集龍氣,其實是由於此處出現了很多厲害的人,是他們的突出貢獻讓此地常年受天子的庇護。因而這裡也修建了很多建築來緬懷那些無私奉獻的人。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給小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