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
白冠長尾雉
白鷳
紅腹錦雞
中國江蘇網1月22日訊 雞年到了,雞成了「熱門」。記者了解到,揚州野外主要有兩種「雞」,雉雞和日本鵪鶉。而在揚州動物園中,有更多種「雞」(鳥類),具體而言,有紅腹錦雞、白腹錦雞、白冠長尾雉、白鷳、藍鷳、藍馬雞、珍珠雞、雉雞、綠孔雀等9種。這樣算下來,揚州有10種「雞」與家養雞是「親戚」。
揚州野外有兩種「雞」
分別是雉雞和日本鵪鶉
家養雞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但你知道它們的野生祖先嗎?
揚州鳥友顧磊介紹,家雞的野生祖先是原雞,這種鳥雄鳥體長70釐米,外形與公雞形似,如有肉冠、肉垂、尾羽長等;雌鳥體長42釐米,黃褐色。與公雞不一樣的是,原雞隻在春季繁殖季節鳴叫,因此不像家雞的雄雞能常年「金雞報曉」。
原雞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南部,包括海南島的熱帶常綠帶灌叢及次生林。雄鳥獨處,或與眾雌鳥配偶,或其他雄鳥群棲;取食於地面,飛行能力強,夜棲於樹。
顧磊介紹,與家雞同在雞形目的鳥類,在江蘇不多,統共只有5種,分別是日本鵪鶉、雉雞、白鷳、白冠長尾雉、白頸長尾雉,「其中,白鷳和白頸長尾雉都是最近剛剛發現的,它們雖然不是遷徙鳥類,但隨著環境變化,它們也能從鄰近省份慢慢移過來。」
在揚州,野生的「雞」只有兩種,分別是雉雞和日本鵪鶉,「日本鵪鶉一般是遷徙過境;雉雞雄鳥色彩鮮豔,頸項有一道白色項圈。」
顧磊說,其實這些鳥類不少都與人們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像京劇中武生或電視裡美猴王頭上插的翎子,原型就是白頸長尾雉;日本鵪鶉也馴化養殖。」
揚州動物園有9種「雞」
孔雀與家雞是「親戚」
茱萸灣風景區揚州動物園主任助理聞亮介紹,揚州動物園中雞形目的鳥有9種,分別是紅腹錦雞、白腹錦雞、白冠長尾雉、白鷳、藍鷳、藍馬雞、珍珠雞、環頸雉、綠孔雀,「當時為了聚齊這些鳥類,動物園花了很大代價,一隻最高的要3000元,最低的也要1000元。」
「這些鳥都是我們從外地引進而來,再通過孵化繁殖增加數量。」聞亮說,它們一般吃玉米、麥粒等,「這些鳥兒的雄鳥都非常漂亮,大多數色彩鮮豔,但也有素雅的,如白鷳,雄鳥羽色一身『銀裝素裹』——頭上具有長而厚密,狀如髮絲的黑色羽冠,披於頭後;臉部裸出,呈鮮紅色;整個下體都是烏黑色;上體和身體後面長長的尾羽,都是潔白的襯底上密布著細細的『V』字形黑紋,且黑紋越向後越小,逐漸消失。」
聞亮介紹,這9種鳥類中,孔雀數量最多,有20多隻,平時就散養在園內,遊客遊園時常與它們碰見;9種鳥類的雄鳥羽毛顏色都非常鮮豔,「這是它們吸引雌鳥的重要武器,當然,只有繁殖季節,它們才會展示自己,如『孔雀開屏』也多是在春天常見。」
紅腹錦雞「受寵」
是福鳥,還很養眼
顧磊介紹,紅腹錦雞中的雄雞,顏色熱烈奔放,「紅腹錦雞是福鳥,如清代官員胸前的服裝,二品文官就是『錦雞補』,以石青為背景,上為團形的雲朵,下為翻湧的水紋,中為一隻展翅的錦雞。」
「在國鳥的評選中,紅腹錦雞是重要的備選方案。」顧磊說,紅腹錦雞羽毛顏色多樣,赤橙黃綠青藍紫俱全,光彩奪目,是很有名的觀賞鳥類,也是中國的特有鳥種。
紅腹錦雞的求偶炫耀十分好看,甚至要超過「孔雀開屏」。當雄鳥向雌鳥求愛時,它先向雌鳥走過去,一邊低鳴,一邊繞雌鳥轉圈或往返疾奔並「察言觀色」,待站立在雌鳥正前方時,雄鳥身上華麗的羽毛都向外蓬鬆,彩色的披肩羽蓋住了頭部,很像抖開的摺扇;靠近雌鳥的翅膀稍稍壓低,另一側的翅膀翹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斕的羽毛都展現在雌鳥面前,尾巴也隨著傾斜過來,使美麗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顯得十分明亮。
記者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