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深夜,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4顆北鬥導航衛星。
這是北鬥三號系統的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據了解,衛星進入工作軌道並進行一系列在軌測試後,將與此前發射的18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組網。
「這種包含3種不同類型軌道衛星的混合星座設計是北鬥系統獨有、國際首創,將有效增加亞太地區衛星可見數,為亞太地區提供更優質服務。」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說。
22時41分,長徵火箭噴著橘紅色的火焰騰空而起,飛向浩瀚星空。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02次飛行,也是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0次飛行。
作為全球唯一由3種軌道衛星構成的導航系統,中國北鬥對執行發射任務的火箭要求非常高。因適應能力強、服務軌道面多的特點和高穩定性,包括長徵三號乙在內的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成為名副其實的「北鬥專列」,至今已通過36次發射,成功將4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與44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是北鬥導航衛星在2019年的首次發射。據了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今年繼續高密度全球組網,將發射8-10顆北鬥三號組網衛星,完成所有MEO衛星發射,進一步完善全球系統星座布局,全面提升系統服務性能和用戶體驗。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楊長風表示,自2018年底開始提供全球服務以來,系統運行平穩,經全球範圍測試評估,在全球區域定位精度優於10米,在亞太區域定位精度優於5米,滿足指標要求。
根據計劃,2020年,我國將全面完成北鬥三號全球系統建設,提供特色服務。2035年,我國還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
經過多年發展,北鬥系統已在我國交通、農業、公安、測繪等行業以及大眾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國產北鬥導航型晶片模塊等基礎產品銷量突破7000萬片。與此同時,我國始終秉持「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的理念,與全球共享北鬥系統建設發展成果。目前,北鬥系統在科威特建築施工、烏幹達國土測繪、緬甸精準農業、泰國倉儲物流、俄羅斯電力巡檢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北鬥系統將以更強的功能、更優的性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楊長風說。(記者 謝佼 李國利)
(責編:牛鏞(實習)、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