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遙遠的星光,是從多遠射過來的?其實有很多辦法。這些辦法,在天文學上,充當著不同尺度的「量天尺」。簡單來了解下吧!
早在地球航海時代,人們為了繪製地圖,就發明了運用三角形特徵的遠距離測量方法。基本原理如下:一個三角形,如果底邊的長度已知,兩個底角也已知,就可以計算出目標頂點到底的距離。底邊的長度越長,其計算的精度也就越高。因此,我們只要選擇一個足夠長的已知直線段距離,然後在其兩端觀測遠處的目標,獲得兩端觀測的視角,就能運用三角形的結構法則計算出距離了,這就是古老且有效的三角形視差法。
如果要測算月球到地球的距離,就必須把底換成地球的直徑,才能得到比較靠譜的精度。在地球的兩端分別用一個望遠鏡同時觀察月亮,分別獲取兩端的視角後,就能計算出地月距離了。
而要計算恆星到地球的距離,地球的直徑顯然也就不夠用了。這時一般會利用地球公轉的直徑作為三角形的底邊。一般夏天用望遠鏡觀察一下目標恆星獲得視角,當地球轉到太陽另一邊,也就是冬天時,再測一次目標恆星的視角,這樣就可以計算目標恆星到地球的距離。
對於更遠的距離,天文學家想到,可以一個已知距離恆星的光亮為標準,然後對比其他天體與之的明暗關係,來估算其距離。
這當然首先要進行大量的觀察,然後再運用統計學就能獲得光亮與距離之間的對應關係。而天文學上,有兩套描述星光亮度的系統。
一套叫做視星等。
天文學家把夜空中比較亮的織女星(距離地球約25光年)作為參考標準,把它的亮度定義視星等為零。所有視星等為負數的星星都比織女星亮,而視星等為正數的星星則比織女星暗,而且每一等之間的亮度大約差2.5倍。
比如,一顆視星等為–1.0的星星的亮度是織女星亮度的2.5倍,而對一顆視星等為+2.0的星星來說,織女星的亮度是它的6.25倍(也就是2.5×2.5)。
這樣根據不同星星的視星等,我們是否就能估算出它們與我們的距離了呢?還不能,因為有些星星只是反射光,有些是自己發光,而且不同的恆星光源的強度也不同。
於是,天文學家又提出了一套系統,叫「絕對星等」。
這個方法就是假設把一顆恆星放到32.6光年的地方,然後測量它的視星等,絕對星等描述的是恆星真實的亮度,每一等級之間亮度差距當然與視星等一樣。
比如,天狼星的視星等是-1.47,但絕對星等是1.42,也就是說天狼星看上去亮是因為離我們近。而獵戶座參宿七視星等是0.12,絕對星等卻是-7.84,所以它是一顆距離我們很遠且超亮的恆星。
既然知道了星星們的發光強度,又知道了光亮隨著距離的遞減程度,當然就能計算出星星與我們的距離,但這個辦法也僅僅對銀河系內的星星有效。
如果更遠,要測量星系與星系之間的距離,天文學家們也有辦法。
這個辦法最早由哈勃發現。首先,我們知道星系都會發射幾種固定的光譜,這些光譜就像是星系的「指紋」。
遠離我們的星系,它們的光譜線就會紅移(光的波長被拉長),哈勃當時認為這是都卜勒效應,但現在我們知道,這不是都卜勒效應而是宇宙膨脹導致的。所以說,哈勃也算「歪打正著」地的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推行速度與距離成正比,其比值就是哈勃常數。
歐洲航天局於2013年3月21日宣布,根據普朗克衛星的測量結果得出新的哈勃常數值為67.80±0.77(km/s)/Mpc(Mpc表示百萬秒差距,大約為300萬光年),即在每增加300萬光年的距離上(或每過300萬年),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增大67.80±0.77千米每秒。
所以只要知道遙遠星系的紅移程度,我們就能估算出它們與我們之間的大致距離。
原來我們只能測量方寸之間,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測量浩瀚的星空。從天文學上「量天尺」的逐步升級就可以看出來,科學是無數代人一點一點積累的產物,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最無法估量的傳承之力。
--------------完-----------------
薦:
聲明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